打印

用生命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用生命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记贵州省丹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王凤刚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30日 04 版)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富集地,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有一个人,他以病残之躯,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拯救传承着这些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他就是丹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王凤刚。

  1954年出生的王凤刚,生长在苗乡,自幼就对苗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3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苗族语言文学专业,使他对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对苗族文化有了广泛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1970年,他回到故乡丹寨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民族学民俗学田野调查,至今已整理、写作、拍摄了相关作品200余篇(首、部、幅),共160多万字。

  每次下乡,王凤刚总喜欢了解当地居民的族别、来源、习俗等基本情况,留意当地有哪些传说、故事、歌谣,有哪些知名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他随身带个笔记本,听到有价值的东西就及时记录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凤刚开始自费系统搜集抢救流传在丹寨县的苗族民间文化资料。龙泉镇者良村有位远近闻名的苗族老歌师陈金才,1979年王凤刚搜集整理了他唱的部分歌谣,编印出《陈金才歌选》,有苗汉语对照歌行各1000多行,开创了贵州省民间文学资料集科学版本的先河。

  扬武乡五一村有位老人吴玉金,是个闻名遐迩的大贾师、大巫师,王凤刚多次去看望他,从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苗族有古籍经典《贾》(即《苗族贾理》),并发现《贾》的内容涉及创世神话、洪水神话、苗族的迁徙史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王凤刚搜集到他诵述的7000余行《贾》和叙事歌谣资料。

  那时交通和通讯都不太发达,王凤刚第一次拜访贾师金毓元不遇,又第二次步行百余里到他家,才有机会用三天两夜时间记录了他诵述的3000多行《贾》和叙事歌、酒歌等资料。就这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王凤刚便积累了厚厚的一摞苗文记录资料。1981年,他参加编辑、内部出版了《丹寨苗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集。

  1982年,正当王凤刚潜心搜集《贾》及苗族歌谣等资料时,病魔之爪已经向他伸来,当时他并未在意。到了1983年,走路时连脚都抬不起了,他才在领导的催促下到医院检查。谁知诊断结果竟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是一种迄今世界上仍无法治愈的疾病,王凤刚的情绪跌入低谷。

  经过反复思考,他很快振作起来,决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在住院治疗的一个多月里,他就整理和翻译了苗歌1000余行。

  1987年,由于病情日益严重,王凤刚提前退休了,身患绝症的他全力投身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2005年,在积累了2万余行原始素材及100多个小时相关录音资料的基础上,他开始着手《苗族贾理》书稿的整理译注工作。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苗族贾理》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1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实现了他的夙愿。

  2009年6月,王凤刚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评定为“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之一。(本报记者 柳 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