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神话历史丛书》的创新意义

《神话历史丛书》的创新意义

李人凡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1月09日 20 版)



《神话历史丛书》的创新意义首先在于其对中国文化认识方式的学术创新。

  这套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叶舒宪先生积20多年研究之功,继国内第一个引进西方“原型批评”的原理之后,又首倡并力行中华元典文化解读,带领一批青年学者系统梳理、全新阐释中华元典,力图建构富有中华本土特色、拥有本土文化自觉立场的学术平台而推出的系列新学术成果。因此,它是在宽广的学术视野观照下,在前沿的学术思想指引下,有扎实的学术理论支撑,有缜密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计划——文学人类学,走出一条全面收集资料、全新解读经典、全力打造厚重文化精品的见证。

  《神话历史丛书》是单本经典文本的创新解读,会通起来,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一次深度开发,对中国神话思维、神话想象的一次震撼式激活,是对追求科学发展的“今日”和追求圣人礼乐的“古时”的一个时空大贯通,是在中国特有的神话历史表述中,在皇城、太庙、祭坛、玉器、《春秋》、《三礼》、嫦娥、登月工程、大禹、三峡工程……一系列的抽象文化理念和具象的文化符号一起交相呼应,一起共奏华章。

  丛书10多个深入研究的个案,标志着我国新时期以来人文学术中异军突起的原创型、综合性前沿学科——文学人类学,走向新的学科建制方向。在高校建设一门重点学科基地,培养具有全球文化视野、掌握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创新思维品格、能够打造全新形态文化样式、开创中华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后备人才。这就是这套丛书的潜在理想。

  其次,《神话历史丛书》是对“神话”观念的突破。神话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范型,与神圣的历史相联系,具有文化整合之“拯救的力量”的原动力。神话代表着一种“时间深度”,具有“想象共同体”的精神认同之性质。神话不仅是初民的共同杰作,并且是制约社会运作和生活规范的根本性原典。神话的价值在于它描述的具体模式是永恒的,它不仅解释了过去和现在,而且也解释了未来。神话在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整合人心、组织社会、建构政权的重要作用。神话远比历史为大。

  人类学家和后现代历史学家共同关注无文字的原始社会,确认其历史即是口传的神话传说。这一事实让文学本位的神话观受到挑战,促使神话概念朝向一种超学科的话语转变,并引发出新的研究视角和崭新的命题。

  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的理念始终没有动摇。这就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神话特性的内在机理。

  神话学研究包含哲学、宗教学、人类学、阐释学、文学批评、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丰富理论资源。神话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在于针对历史叙事的起源与解释文化现象的原型编码,将产生于远古的传说、尤其是古代经典文献,视为受神话思维和编码影响的结构性文本,是一种文化“元语言”。这种文化“元语言”不仅是大众传媒诉诸表达国家形象的根基,更是现代学术界动用各种资源来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的“磁场”。

  第三,《神话历史丛书》是对“神话历史”的自觉体认。

  要进入历史,首先面对的就是神话历史。神话是引领人们重新进入所有文明传统之本源和根脉的一个有效门径。神话作为跨文化和跨学科的一种概念工具,它具有贯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诸学科的多边际整合性视野。神话历史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神话故事作为思维编码的一种符号,对于探究人类文化的普遍性规则,能够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德·赛特说过:“历史可能是我们的神话。”

  神话历史不是“神话+历史”,而是把经书神话、圣人神话、皇权神话等看做是“天人互动”支配下形成的一部神话式历史。在全新的“神话历史”视野下,巫史的神圣诉求和现实的王权话语成为了中国历史叙事的起源和发展线索。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为代表的传统史官思维方式,将和君权神授、祭政合一的神话传统有机联系起来重新审视。

  第四,《神话历史丛书》是对“神话中国”理念的探索与发现。

  自1902年梁启超等人将日文“神话”一词引入现代中国,国人对“中国神话”的说法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神话中国”也许就感到费解了。简单来说,“中国神话”对应的是文学本位的神话观,即研究民间文学中的神话文本。而“神话中国”对应的是文化文本,既有文字的,也有口传的,还包括由图像和文物所表达的。它是大于文学的综合性的多门类集合体的概念。它既是现实感知和思考的原型,也是文化编码的支配性规则。“中国神话”概念因受制于汉字书写的历史,目前充其量仅能上溯到甲骨文时代,距今3000年而已;“神话中国”概念则突破文字局限,在活态文化传承的民间叙事与仪式礼俗中,在禳灾和治病的讲唱表演活动中,在考古发现的图像叙事和实物叙事中,解读出神话思维,辨识出神话叙事,发现神话意象。其时间跨度,可以上溯到8000年乃至更古远。

  “神话中国”指的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神话式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数千年文化传统。从初民的神话想象,到先秦的文化典籍,从老子、孔子开启的儒道思想,到屈原、曹雪芹的再造神话形象与神话叙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的圣人、贤君、明主,民间崇尚的巫、傩、神、圣、道等等思维潜意识和行为密码,都是“神话中国”关注的对象。

  “神话中国”的新视野,有助于我们在纯文学以外的古代经典中体认神话编码的逻辑。比如,《春秋》始于“元年春王正月”所隐含的创世神话观,终于“西狩获麟”的日落隐喻神话;《庄子》内七篇始于第一篇《逍遥游》鲲化鹏的神话;《周礼》始于天官地官,终于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为完整周期的冬官,全书结构潜含宇宙四方六合的时空运转大法,等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出“神话中国”的新观念,所要揭示的不但是单个作品的神话性,而是希望深入认知一种内在价值观和宇宙观所支配的文化编码逻辑。它将引领当代学人进入敞开的中华文化史,将启发重新认识以瑞玉为核心理念的八千年文化传承。也将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给出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发生的根源,从而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和丰沛创造力。

  《神话历史丛书》(20卷),叶舒宪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2013年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