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12年3月:由“民间文艺可以说是因当代电子娱乐而逐步致死”所想

12年3月:由“民间文艺可以说是因当代电子娱乐而逐步致死”所想

      昨晚,林老师的课如期而至,心里非常期待,每次听老师的课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很多的收获。会让你有种不想停下,一直讨论下去的感觉。进入民俗学研究的殿堂,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民俗学”。晚上是博士开讲,秋姐首先做了讲稿的阐述,而引发我们讨论最多的便是题目上所标明的这句话,这是文中所引。因为“逐步致死”这个词语顿时让我们觉得是不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民间文艺就要死亡了?答案当然是不会,而且绝不可能。在这里,秋姐后来加入了“传统的”放于句前,给出一种强调,我将自己所感悟谈谈;
        引发这种思考,或是说这句话,是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引出,这是一本不错的著作,作者同时还有一本《童年的消逝》大家可以一起看看。她是从传播学角度来更多地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电子媒介及各种新媒体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当然,对于我们所研究的民俗文化,自然难免受到影响。那么,我觉得,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热潮席卷、人口流动加速的现代社会,各种矛盾愈加凸显。当然对于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危险境地,似乎我们都在发出一种“抢救和保护”的声音,好像一旦失去了传统,我们便像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丢掉了灵魂的身体一样,无家可归,不知所措。
        那么,究竟事实有没有那么可怕呢?在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有这样的话:“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的特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就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事实上,只要有可能,它们通常就试图与某一适当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过去建立连续性。”(2004:2)作者是想通过书中所举的六个事例来揭示“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不变的轨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表面上久远的传统,其实只有很短暂的历史;我们一直处于而且不得不处于发明传统的状态中,只不过在现代,这种发明变得更加快速而已。”
         我认为,作者的解释是合理的。如果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代,那么反观由古至今所沿袭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眼中,都是需要被保护的“传统”,为的是能够让其延续,继续其生命历程的展演。于是乎,出现了“抢救”的声音。当然,我对于这种保护传统及珍视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是持肯定态度的,毕竟大家都不想让这些财产失去。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传统文化的形式是一直处于变动和调节中。尤其在民间社会,民众会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换策略,让原本的传统生活方式进行适应性的改变。此时,传统与现代便可看做是相对的一组概念。从历史纵轴上看,反观过去,我们所要强调保护的传统也许在当时所处的时代即是一种“新事象”和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文化,试图融合旧有的习惯而产生出适应社会新变化的一种“传统”;那么,今天我们所提倡保护的“传统”所要面临到的来自现代的威胁,这种“威胁”将会在很多年之后变为后人所要保护的传统。
        “从某个方面来看,一种传统的界限就是由其信仰共同体界定的拥护者集体的界限;从另个方面来看,传统的界限又是象征建构的界限。”“一种技能传统或信仰传统总有复兴的机会,只要还有关于它们的文字记载,或者一小批拥护者对它们仍然保持着淡淡的记忆。”(论传统,1991:352,382)那么,站在未来的视角来看,我们正处于一种“被传统”的可能遭遇中,因为我们现在所过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的后代看来,也是一种“传统的表达”。只是由于过去事物的持久性,包括在实践惯例上的和情感记忆中的。由于人是有情感和记忆的,从感情的角度讲,人类很少能够在这个层面摆脱他们现在所拥有的过去的形象。而民俗学作为一种“感受之学”(刘铁梁语),同时还是承载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传承生活方式的一门学问。自然地,对于“传统”的威胁就比较容易产生担心和忧虑。
        从上面的分析看,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此“恐慌”,当传统与现代相遇,棋逢对手之时,并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应该坦然面对,积极应对,毕竟民间会有自身的一套调节系统和强大的适应能力。他们在面临这种社会变化时,也会显得更加的从容,也会产生一套新的认识和解释体系来认同这种文化的变迁。举民间故事讲述的例子来说,我们担心的是,如今讲述故事的故事讲述家逐渐减少,普通民众也很少有讲的,并且随着众多民间故事讲述者的离去,传统的讲述受到了威胁,呈现弱化的趋势。但仔细想,叙事与讲述的这个活动其实并不会因此停止,只是在新的时代面前,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变化,讲述形式乃至讲述场合等等。被认为是传统的故事讲述活动,必定是在一个特殊的时空场域,即我们认为的讲述故事者停下来坐在炕头炉前或是院落中,围着一圈听众,这是传统想象中的故事讲述常态,也是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当我们回顾所研究的故事讲述,有很多是学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来到故事讲述者家中,通过暗示或请求甚至是要求来让其讲述,为的是我们所进行的采录工作,继而再整理并加以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故事讲述”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语境因素,即采录者身份的在场,这时讲述内容和形式自然会有些变化和调整。这是第一种情况,另外一种可看做是社会因素,即当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造成冲击,对传统乡土社会造成解构之时。举例如:在乡村中大量出现的“空巢”现象,年轻人外出打工,大量老年人与儿童留守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被割裂,那么这时实际上是影响了故事讲述活动的听众数量。各种现代化电子媒介及各种娱乐方式是直接冲击了故事的一种讲述欲望,因为可供人们选择的方式更加地多样化,人们的心里愉悦和情感宣泄也有了更加广泛的渠道。可供故事讲述的场合并不多,这是我们对其生存的能力和生命长久的担心所在。
        但如果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在新的社会背景中,这种故事的讲述活动必然也已发生了变化。这种讲述活动仍然在进行,比如:在学校时,我们会从网上下载或是在线听“鬼故事”(张震讲鬼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时的讲述表现为一种纯讲述,只有声音;另外在大家、朋友们聚会之时,也会有故事讲述的活动在,只不过在时间上都有所缩短,变成一个个段子,可以起到聊天解闷和娱乐身心的作用。还有父母在床头陪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讲故事,那么这也是一种故事讲述的活动样式,那么这些都是自然状态下的讲述活动,是因为一种原始的讲述欲望和讲述冲动而来。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持续的过程中,讲述和叙事永远不会消失,变的只有形式。而我们所担心忧虑的“传统的民间文艺”,也会面临现代社会的冲击。但尽管放心,它们并不会像我们所想的那么脆弱,而是会懂得自我调节,重新构建自身的体系来适应。但从记录和整理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所做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及热潮涌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它们也会像某些古代的典籍一样,必将留传于世,成为我们与后代子孙眼中的“传统”!

[ 本帖最后由 耿羽 于 2012-3-20 18:46 编辑 ]

TOP

昭阳好文。
“保护”和“介入”的尺度应好好思考啊。
可否推荐几篇马林诺夫斯基语境的文献?谢

TOP

保护和创新,皆是民俗,好话题,大家继续跟进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