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11年11月:读《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

回复 10# 的帖子

呵呵,当然不是填表、存档之类具体的工作。比如说,“非遗”到底是什么;哪些项目能称得上“非遗”;某个项目他们觉得好,但是作为“非遗”项目是否有意义,到底有何意义等等。这些层面的东西,很多具体从事非遗工作的工作人员其实都不甚明白,需要指导。但是我也一再强调了,作为学术学者很难介入其中,这的确是一种无奈。
我个人认为,给民俗学毕业生提供非遗工作岗位,让他们直接介入非遗工作,搭起学术与非遗工作的桥梁,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很多地方的非遗工作部门也正在朝此努力。

TOP

向bonana童鞋鞋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12-5 17:43 发表
向bonana童鞋鞋袭。
娜姐成小布什了……

TOP

如果读书都能像bonana这样,那就可以处处点石成金啊。实践往往都是复杂的,借用马克思老人家的辩证法,要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又要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其实非遗保护在全世界都备受关注,有很多实战经验值得参考。同时,在国内也有大量出版物可以借鉴。我目前正在浏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这些都是一些申请材料的汇编,详细介绍了国家头两批的非遗名录,虽然只是简介,但是也可以管中窥豹吧。当然,读书永远都只是参考,真正的实际情况需要当事人自己临时掌控、解决。毕竟在特定的情景下,只有当事人最了解情况,最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是没有经历过当时情景的人无法想像的。可能真正的非遗保护,确实需要像bonana一样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找出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路漫漫而修远兮!

强烈支持bonana!!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