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进潍坊】历史名人与潍坊:郑板桥来潍县前及离任后

【走进潍坊】历史名人与潍坊:郑板桥来潍县前及离任后

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于世,素有“扬州八怪”之誉的郑板桥在入仕为官之前,因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曾在扬州城内卖画十年。

  郑板桥三岁时生母去世,十四岁上继母又不幸病故。二十多岁考中秀才,在家人的期盼下,他雄心勃勃地沿着科举的阶梯,以期中举人、得进士、点翰林,入阁拜相,荣光耀祖时,却屡试不第。二十六岁到真州的江村设帐授徒,做了教书的先生。他三十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下全压在了他的肩头上。上有乳母兄弟小妹,下有二女一子,家中生活清苦异常,仅靠他那点微薄的薪金,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在一首《七歌》的诗中感叹自己:“郑生三十无一营。”

  随后,便毅然放弃了教书生涯,来到扬州“托名风雅,实救困贫”,以卖画为生。当时的扬州是江南的商贾重镇,富商云集,名士如云,青楼红坊,歌肆书寓,成片连栋,环肥燕瘦的名媛淑女、红粉佳人成群。郑板桥擅长画劲竹幽兰、奇石苍松、傲霜的秋菊、雪打的寒梅,优以体形朗疏、风格健劲的兰竹著称。虽小有名气,可因为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财富,更无显贵的朋友捧场,挂在扬州街面的字画,虽然画风独具,笔法不俗,却极少有人问津,门庭冷落,生意惨淡。并不时地受到一些世家子弟随意品头论足的轻谩,达官贵人、富家商贾的嘲讽。三十一岁时爱子不幸夭折;三十九岁那年,结发妻子徐氏贫病交加不治而亡。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压,使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在这困苦忧愁的煎熬中,默默地承受了十年之久。

  四十岁之年的秋天,赴南京参加乡试,得中举人。乾隆元年,四十四岁的他,只身来到北京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中贡士。同年五月,在太和殿试中,以中甲八十八名进士及第。五十四岁自山东范县调任潍县县令。是年山东大闹饥荒,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郑板桥开仓放粮,令民众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收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又动员大户之家开厂煮粥轮食之,活万余人。秋季歉收,以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主潍期间,他勤政清廉,体恤平民,大胆整顿吏治,“无积留,亦无冤民”,深受百姓们的爱戴。从而留下了许多亲民爱民,与文士学子吟诗作赋,切磋丹青的佳话。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时,作了著名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行书七言联。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被后人广泛诵咏流传。以及脍炙人口的《潍县竹枝词》四十首,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年,诗文书画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以汉隶八分,借鉴楷、行、篆、草而独树一帜的“六分半书”,遒劲中藏朴拙,方圆肥瘦相济,密疏错落有致的板桥体,为世人所钟爱。六十一岁时,为民请赈而忤怒大吏,弃官回到兴化老家后,又来到扬州以卖画为业。名声远播的他,此番回扬州已今非昔比,慕名前来求字买画者不绝于门。有个附庸风雅的财主,要巴结一个进京面圣的道人,求郑板桥给他拟写一幅对联,作为晋见的礼物。郑板桥说:“行,但要润笔二百两!”

  财主一听价格太高,有点心疼,但想到板桥的盛名,便迟疑了一下说:“好,二百两就二百两。”郑板桥让他第二天来取。第二天,财主打发一个仆人,只带了一百两银子取对联。郑板桥就提笔只写下了“龙虎山中真宰相”的上联。仆人问:“大人,下联呢?”板桥说:“不见了那一百两银子,下联拟不出来呢?”第二天,财主乖乖地将白花花的百两纹银,送到了郑板桥的案头。板桥微微一笑提笔写出了下联:“麒麟阁上活神仙。”

文章来源:http://wfrb.wfnews.com.cn/html/2009-12/31/content_144736.htm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