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出校园,关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走出校园,关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走出校园,关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记浙江师范大学非遗协会实地参观考察黄家春莲酥饼

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对传统手工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被纳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金华酥饼传统制作工艺项目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作出了有效的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会(简称非遗协会)自2010年6月成立之初就一直关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动态,并在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以及浙师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展了“传承非遗文化 守卫精神家园”专题系列活动。作为非遗纪录片观赏、金华酥饼资料搜集交流会、非遗知识专题讲座等活动的延续,2010年12月19日,非遗协会成员以及对传统手工艺极感兴趣的同学在协会指导老师衣晓龙博士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大黄村的黄家春莲食品有限公司,对黄家春莲酥饼进行了一次实地的参观和考察。

在金华酥饼大师汪春莲的指引下,同学们参观了整个酥饼传统手工制作流程。从和面、做馅、装馅、装盘、入炉、烤制、出炉、装袋,每一个环节师傅们都有自己独特技艺,他们熟练的制作技艺让同学们十分惊奇。有的同学在参观的过程当中,积极的参加到制作流程当中,并在汪春莲大师亲自指导下,体验酥饼制作过程的独特魅力。黄家酥饼已经从一夫一妻的小作坊发展成了现代化的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已经兴建了新厂房,有望在年底投入生产。为了保证金华酥饼的酥香味美,汪春莲表示黄家酥饼将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继续以手工和传统炉烤制作酥饼的方式,对金华酥饼进行生产性的保护。在参观考察之后,同学们纷纷品尝了刚刚出炉的新鲜酥饼,对金华酥饼的美味赞不绝口。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和推进,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各种关系,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和管理模式,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持续有效开展,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与生产性,这也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它必须在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完成。金华酥饼著名品牌黄家春莲酥饼积极传承和发展酥饼传统制作工艺,希望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积累经验。

TOP

非遗保护与传承,我们在行动

提起金华,酥饼和火腿是其两张文化名片。即使有人不知道金华在哪里,但是“金华酥饼”这一传统地方小吃却早已名扬四海。据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金华酥饼,虽然没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但是其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却在民间代代相传。如今,酥饼已经成为人类活态的文化、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智慧与文明发展的结晶。目前,金华酥饼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作为一名大学生,为保护好、传承好和宣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献计献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金华酥饼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如何保护与发展的?为了解开相关疑团,12月19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会全体会员在衣晓龙老师带领下,走出书斋,走进了金东区曹宅镇大黄村——黄家春莲酥饼制作车间。

在金华酥饼大师汪春莲的讲解下,同学们参观了整个酥饼传统手工制作流程。从和面、做馅、装馅、装盘、入炉、烤制、出炉、装袋,每一个环节师傅们都有自己独特技艺,他们熟练的制作技艺让同学们赞不绝口。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同学们积极的参加到制作流程当中,并在汪春莲大师亲自指导下,亲身体验酥饼制作过程的独特魅力。为了详细了解金华酥饼传承现状,我们采访了汪春莲大师,在访谈过程当中汪春莲大师讲述了酥饼传承之路的艰辛。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金华酥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保证金华酥饼的酥香美味,汪春莲大师决定在生产性保护的道路上,将继续以手工和传统炉烤制酥饼的方式,对金华酥饼进行生产性的保护。但是在今后的工业化生产当中,应如何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去保护和传承酥饼的手工制作技艺,需要有大学生以及专家和学者给予意见和建议。

黄家酥饼已经从一夫一妻的小作坊发展成了现代化的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已经兴建了新厂房,有待于在年底投入生产。

通过这次走出校园,深入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活动,同学们对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自己认识和独特见解。通过实践,同学们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使保护非遗的思想和观念更加完善,为今后加入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次活动是浙师大学生是走入非遗的第一步,希望我们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