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但愿4万亿与“中华标志城”无关

但愿4万亿与“中华标志城”无关

但愿4万亿与“中华标志城”无关  
2008年11月28日 11:04:35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今年三、四月间持续关注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如今再次引人关注。本周,有媒体披露一则信息:位于山东济宁的中华文化标志城筹建部门已经将创意规划方案的征集时间延长到明年3月1日。相关工作人员则重申,“项目肯定要建,不过得等方案确定之后。”(据11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孙淑义建议以国家名义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基金”,纳入国家预算。并披露该项目的造价可能超过300亿元。115位政协委员随即联名签署“反对”提案提交大会。提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标志城是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国家发改委对此项目应该重新论证。其后,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阮仪三在本报发表“文汇时评”,详尽阐述“标志城”不可建的理由,认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太多的误区,我们不能再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造成新的亵渎。

    原以为有这么多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又有公认的专家发表权威意见,这个劳民伤财而又不讨绝大多数百姓好的建设项目会就此下马,至少会搁置一段时间,待国家富裕些或者建设方案被多数人接受时再摆上议事日程。不料想争议和反对声恍若在耳,而且全国上下都考虑着如何“过冬”的时候,这位于山东济宁的标志城的决策者又放言“肯定要建”。

    杞人忧天的笔者突然想起那“四万亿”的刺激经济方案。一直嚷嚷着要将“中华文化标志城”纳入国家预算的某些地方官员,是否从这“四万亿”的预算中看见了希望,或者得到了某些暗示。如果这拉动中国经济的“四万亿”中果然包含着这犯了众怒的“标志城”,那我们就有理由对这“四万亿”的前景担忧。

    但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据南方某报披露,2007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曾向山东省发改委发出通知:“''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暂不在国家层面组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四万亿”方案公布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曾明确表示:所有投资要“对得起黎民百姓”,“对得起纳税人”,并“欢迎广大的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管理”。如果高层决策者未经类似“两会”的民意过关便决定从“四万亿”中为“标志城”切一块,估计他们会吃不了兜着走。

    笔者想不透的是,这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经费仅为2.36亿元,“十五”期间,国家财政对文化部系统的文化事业费拨款总数为133.82亿元,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但远低于世界各国4.2%的平均数,而且已连续15年未达到国务院1993年制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4%的比例,居然还有人敢把过紧日子的钱投给那亵渎文明、亵渎民意的“标志城”。

    据说,在建造“标志城”倡议书上签名的有60多位院士,但这些院士中至少已经有一半以上已经以各种形式表示自己并不知晓事情原委或者干脆表示是被侵害了签名权。如我国的两院(科学院、工程院)能够就此查个水落石出,把始作俑者找出来,看看究竟是谁在欺世盗名,再查一下已经有多少巨款打了水漂,这巨款运用中是否有违法行为。如此顶真之下,估计那些嚷嚷着“肯定要建”的官员不会再有以往的底气。(万润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