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

【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

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


  作者:摩罗/杨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6 | 点击数:2421



  


[摘要]在持续大约一个月的春节期间,乡民们主要的生活内容是:迎谱、拜谱、上谱,迎神、拜神(土地神、地方神、家族神等)、娱神(唱戏等),请傩神、跳傩舞、演傩戏(变形为扬龙),上祖坟、认祖坟(传给下一代)、祭祖坟,这些都是纯正的宗教活动。中国最主要的传统宗教是祖先崇拜,春节的最主要宗教内容也正好是祭祀祖先神和列祖列宗。所以,春节乃是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和传统宗教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宗教节日。
[关键词] 春节习俗;宗教节日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7)03-0028-07

--------------------------------------------------------------------------------

2007年春节期间,我们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对赣北地区若干村庄的春节习俗做了一次学术考察。考察涉及的村庄超过二十个,分布于都昌、鄱阳两县的六个乡,间隔最远的村庄相距六十公里,考察的范围大约六百平方公里,在赣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我们的考察材料,我们发现,春节期间人们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神和其他神灵,由此判断,春节乃是中国综合的宗教节日。
兹将赣北地区春节分做五个阶段,逐一言说各个阶段的节日内容,解读各个阶段的文化含义和宗教含义。腊月二十九日之前是春节的第一阶段,腊月三十日是第二阶段,大年初一是第三阶段,大年初二至正月十四日是第四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第五阶段。先将我们考察所得主要材料按照这五个阶段列表明示,然后以此为基础讨论春节的宗教性质问题(表1)。

一、腊月二十九日以前的活动

这里讨论腊月二十九日以前的活动,如果这一年的腊月月小,就是以二十九日为大年三十,那么这一节讨论的就是腊月二十八日以前的活动。本文的讨论,均以腊月月大为标准。
中国旧俗,春节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综合节日。从喝腊八粥的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个俗名“过年”的节日持续一个多月。喝过腊八粥之后,乡民们就渐渐开始杀年猪,熏制猪神祓(猪头),办理各色年货。但比较集中的节日活动,当是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或者二十四日过小年开始,直到元宵节结束。
就我们考察的赣北乡村部分村庄而言,过年的高潮是从那顿年饭持续到大年初一。吃年饭的日子,各村各姓甚为参差。吃饭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天黑前后的晚餐时间,但也有少数例外,或者在半夜吃饭,或者在黎明吃饭。还有一些村庄过叫花子年,大清早别人还在睡梦之中,他们躲在野外田坎下偷偷摸摸匆匆忙忙吃年饭,就像叫花子那样。
从腊月二十六日直到三十日,都有吃年饭的村庄。大年三十日那顿年饭被称为“团年饭”,大多数村庄都在此前安排一顿更为隆重的“辞年饭”。这两顿饭都跟祭祀祖先密切相关。
我们这一次的考察内容,是从吃年饭开始的。
万家湾村总共要吃三顿年饭,二十八日为“还年饭”,二十九日为“辞年饭”,三十日为“团年饭”。其中最隆重的是腊月二十八日的年饭。这个隆重的节日为什么如此突出一个饭字?这固然跟乡民难得如此无所顾忌地享用食物有关,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肯定在于祭祀。
所有村庄过年都是祖先享祀在前,生民吃饭在后。
过年必须有猪神祓,没有猪神祓就不知道如何过年。赣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年俗。万家湾村民腊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中午就开始煮猪神祓,然后将煮熟的猪神祓连同其他祭品装在一个木盆里(称之为祓礼盆),天黑前后各家各户由一家之主端着祓礼盆到香火堂(祖庭)祭祀祖先。因为没有神庙而寄居在香火堂的两尊菩萨三将军、老嘎嘎也顺便得到祭祀。祭祀仪式完毕,一家之主才回家切猪神祓,一边切一边随手将热乎乎的神祓肉送到一个个孩子嘴边,这样边切边吃的神祓肉叫做砧板肉。切好神祓肉之后,再鸣炮吃饭。自从香火堂在“文革”中被改为生产队的粮库之后,万家湾村的人就遗失了祭祀仪式,现在他们吃年饭之前不再行祭。
有的村庄在香火堂被毁弃之后,找到了其他祭祀空间表达自己的宗教感情。冯家堰村的港边上有一座桥,桥头原有巨大古樟,古樟旁边有土地庙。村里腊月二十八日早上过年,吃年饭之前,每家端着祓礼盆到土地庙鸣炮祭祀。祓礼盆里装着煮熟未切的猪神祓,请神明享用。祭祀过后,再回家切神祓肉过年。
冯家祖先有三个儿子,在附近发展了三个村子。冯家堰村、向家嘴村、冲海山村。三个村庄成三角形分布,彼此相距大约一公里。冯家堰村是早上过年,另两个村庄分别是中午和晚上过年。村民说,这种安排是为了让祖宗能够先后回到每个村子跟三个儿子的后代一起过年。
冯家垅村是腊月二十七过年。他们在“文革”之后重修了香火堂。吃年饭之前,各家各户按照约定的时间,用祓礼盆盛着煮熟的猪神祓,陈列在香火堂,对祖先行祭祀礼。礼毕之后,将祓礼盆陈列在灵台对面的墙边祭拜天地。礼毕再将祓礼盆端回家,切猪神祓,开年饭。
东岸嘴村是腊月二十六日过年。先端祓礼盆到香火堂祭祀祖先,然后顺便祭祀陈列在香火堂的华佗等两位菩萨的神位,然后回家切猪神祓过年。
在一般情况下,乡民恪守神明为大、祖先为小的信条。在祭祖与祭神之间,当是祭神为先。可是在年饭之前的祭祀中,为什么这三个村庄都是先祭祖先,再祭神明?在冯家垅村的祭祀中,即使是在中国人观念中至高无上的天地神位,也被置于祖先神位之后。为什么?只有一个解释:春节的主题是祭祀祖先,其他一切神明无论大小高低,都是顺便祀奉。

冯家垅村有四十多户,每家都有故去的老人,为什么这里只有四个灵牌?表弟说只有孝心比较足的人才为先父母制作灵牌,一般人懒得麻烦。
鄱阳县刘家村村民过年时对祖先的侍奉最为细心周到。他们腊月三十日下午将装有猪神祓、鱼、酒等祭品的祓礼盆送到香火堂祭祀祖先。也许他们考虑到祖先享用祭品就像生民吃饭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他们不是草草祭祀一下就将祓礼盆端走自己享用,而是将祓礼盆在这里陈列整整一个晚上,并派专人看管,以免老鼠破坏。直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黎明时分,各家鸣炮开门,再到香火堂取回祓礼盆,切猪神祓吃。
上述春节习俗告诉我们,赣北乡村的乡民过年,不是仅仅生民们自己吃饭,也不仅仅是人间生民共享天伦之乐,而是实实在在地跟列祖列宗一起共度欢娱。春节的第一主题乃是祭祀祖先。由于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主要内容,所以,春节实际上是一个宗教节日,是中国最隆重、最综合、最有传统生命力的宗教节日。

二、腊月三十日的活动

在赣北乡村,腊月三十日最重要的活动是三项:给祖先举行墓祭,阖家吃年饭(有的村庄这是第一顿年饭),守岁。
其中墓祭活动有个专门的名词,发音为“嘎岁”。
这个“嘎”音还有一个词组,叫“嘎节”。先说什么叫“嘎节”。乡村亲友之间所有的庆典都是礼尚往来的,晚辈得给长辈送礼,长辈也得给晚辈送礼。唯有一年三节即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只有晚辈给长辈贡献礼品(一般为食品,端午节、年节送猪肉,中秋节送月饼),而长辈只需坐享其礼,不用给晚辈还礼。晚辈给长辈贡献礼品的这个仪式叫做“嘎节”。
“嘎岁”则是晚辈在年节中给死去的长辈贡献礼品,因为是针对死者的,乃成为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
这个“嘎”音在汉语的书面语中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字?看来应该是“祫祭”的“祫”字。“祫”字的现代注音是“xiɑ”第二声,但在赣北方言的古音中很可能念做“嘎”。“合”本念“ɡe”,与赣北方言中的“嘎”发音很近,至今在普通话中以“合”为偏旁而读音与“嘎”相近的,有蛤、鸽、颌、佮、秴、詥、鞈、鮯等。在此背景下,赣北乡村将“祫”念做“嘎”就不是特别突兀。
祫祭是古时天子诸侯宗庙祭礼之一。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礼极为繁复,其中两个最大的祭祀仪式是禘祭和祫祭。禘祭是按照祖先辈分分别祭祀,也就是按照昭穆顺序依次行祭,祫祭则是将所有应该享祭的祖先集中到太庙中统一祭祀。这两项祭祀都是孝心和祭品必须遍及每一位祖先的大祭。
在赣北乡村地区村民心中,先祖和在生的尊长没什么区别,都是自己的根源所在,都得献上礼品表达孝心和敬爱,于是混淆了死者为祭、生者为礼的规矩,统统以“祫”称之。但在组词上,还是注意了区分,对生者行礼称为“祫节”,即使过年那次行礼也还是称“祫节”,对死者行祭称为“祫岁”。“祫节”、“祫岁”这两个仪式,昭示了春节乃是一个敬祖尊长的节日。
为什么“祫岁”必须以墓祭方式举行?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古以来平民就无权立庙祭祖,《礼记·王制》在总结古代祭祀体制时明确介绍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可立庙,只能在居室祭祖。周制规定庶民墓葬不封不树,不可能发展墓祭。家祭成了那时庶民唯一的祭祀形式。几千年来,中国许多庶民严格遵循在居室祭祖的古制,时时与祖先生活在一起。我们在鄱阳县考察的时候,发现每家每户的中堂都有一只古色古香的香几,香几上除了陈列祖先画像和灵位之外,必有一个香梗丛生的香炉,袅袅香烟中弥漫着敬祖古风。都昌县乡村也有很多人家置办香几,其中一般也有先辈画像或者灵位,只是基本上没有香炉,看来一般不上香。
祠堂(香火堂)祭祀和墓祭都是后起的祭祀形式。新的形式一旦出现,往往取代古制,成为最重要的祭祀形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居室祭祀演变为日常祭祀,祠堂祭祀和墓葬祭祀才是节日庆典式的祭祀活动。祠堂祭祀和墓葬祭祀的内容各有侧重,祠堂祭祀是针对所有祖先举行的仪式,有点像《礼记》所云祫祭,墓葬祭祀是针对具体的祖先一个个先后祭祀的,有点像《礼记》所云禘祭。这里不想考察乡民对禘祭和祫祭的理解是否正确,而是考察他们所奉行的祭祀仪式的宗教含义,以及这种仪式跟远古祖先崇拜祭祀仪式的宗教联系。
在我们所考察的村庄中,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祫岁”的墓祭活动。文首表格有所体现,这里只列举二例。游细三房舍村人腊月三十过年的时候,按照顺序有如下祭祀活动:早上吃“辞年饭”之前祭祀祖先(在香火堂)、祭祀土地神(在土地庙),晚上吃“压岁饭”之前到祖坟山上举行墓祭,并给新坟点灯(将油灯放在纸灯笼里,置于墓前)。第二天大年初一拜年,也是先拜祖先神,再拜土地神,最后敬拜令公庙诸神。奉神完毕,村里宗亲才相互串门拜年。
万家湾村墓祭活动的内容之一是给祖墓点上蜡烛,称“散烛”。入夜,祖坟山上烛光通明,其辉煌程度远超过油灯时代的村庄灯火。人间的喜庆气氛与祖墓的喜庆气氛融为一体。
春节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大节日,其所有的庆典性仪式都是与祖先有关的,都是祭祀祖先的活动。
三、正月初一的活动

赣北一带乡村,大年初一这一天祭拜祖先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敬拜香火堂中祖先灵位,二是敬拜宗谱(一般也在香火堂进行)。
按照祖制,拜祖拜谱活动中,村中男丁应该按照辈分高低,在香火堂排列整齐,然后统一施礼如仪。但是在我们的考察中,没有发现一个照此拜祖的事例,到场者都是参差不齐施礼,看来那种严格的古制已经失传了。
万家湾村在正月初一的黎明,就有人拿一挂爆竹,到香火堂鸣炮拜祖。由于香火堂在毛泽东时代毁弃,在那个废墟上建造了生产队的粮库,生产队解散之后,粮库由邻近几家堆放杂物,每到大年初一,那里就成为村民鸣炮祭祖的地方。那里没有祖先牌位,建筑物也不具备宗教空间的形制,很可能主要因为那里是原先香火堂的遗址,而且一直以香火堂相称,于是大家无须选择就到这里鸣炮祭祖。
大家在这个没有祖先牌位、没有祠堂的地方行礼多年。后来新修宗谱,村里指定乡村教师万友国负责保管。大概从那以后,每到大年初一,管谱人以一张小桌子作为谱架,将宗谱陈列在香火堂前,大家这才有了个敬拜对象。
去年该族姓又修出了新谱,这天管谱人在小桌子上放了个小竹椅,将《万氏大成宗谱》之谱头翻开第一页陈列在椅子上,那一页是万氏受姓始祖毕万公(公元前689年~前602年)的画像。桌面上则陈列着该村世系谱。前来鸣放鞭炮的人,有的对着始祖画像和宗谱作揖三鞠躬,大多数人并不行礼,只是随手翻翻本村谱牒。各家各户是先先后后来的,时间很随意。许多人鸣炮之后在这里站一站,看一看,眷恋不已的样子。多年以来,该村村民就通过大年初一的放爆竹,履行了拜祖的仪式,实现了血缘亲族的认同。
去年该村新生的孩子,大年初一这一天由村里负责谱务的头首写入宗谱的草底。去年娶进门的媳妇,也于这一天写入宗谱的草底,这些活动都是在履行宗教仪式,可见正月初一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日子。
冯烈畈分为两部分,老冯烈畈,新冯烈畈,两村共一宗谱,轮流保管。每年正月初一既是拜谱的日子,也是交接宗谱的日子。宗谱交接地点是两村之间的一个地方。去年保管宗谱的村子先在祠堂行礼拜谱,礼毕将宗谱送到约好的地点,打着鞭炮送给另一个村子。另一个村子打着鞭炮接收宗谱,然后护送到祠堂行礼祭拜。拜谱和拜祖先灵位的活动是一起举行的。
冯家垅村跟罗磨地村共奉一宗谱,两村轮流保管,共同礼拜。正月初一是交接宗谱和敬拜宗谱的日子。
冯家堰村与另两个兄弟村共奉一宗谱,宗谱轮流落座于三个村庄。每年正月初一,三个村庄都到宗谱所在村共同拜谱,然后完成宗谱的转移工作。
我们还跟踪记录了两起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拜谱活动,虽然这两场活动不是安排在正月初一,但因为按照春节的性质及本地区常例,应该在初一举行。我们把这两起拜谱活动的日子变异看做由于某个特殊原因而发生的临时性改变。
由此可见,正月初一是拜祖、拜谱的宗教节日。

四、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四的活动

万家湾村有句谚语:“初一拜祖,初二拜母(母即母舅,即舅舅,泛指母系亲属)。”其重点似乎在后一句,意思是从第二天开始给母舅拜年,要陆续给各路亲友(舅舅、姨妈、姑妈等等)拜年,直到正月十四日,拜年活动结束。
拜年活动是春节期间的主要世俗活动,这项世俗活动,也体现了区别内外、秩序长幼的宗教原则。
跟拜年的世俗活动掺杂着进行的,是敬祖、敬神、娱神、驱鬼、庙会以及宗族联谊等等一系列的宗教活动。
2007年春节期间,我们亲自跟踪调查的两项大型活动之一,是都昌县春桥乡游姓宗族共同举行祖先塑像敬拜和游行的活动。这一带七个游姓村庄的共同祖先名为禄公禄婆,大约五百年前他们来到鄱阳湖边这片丘陵地带繁衍生息,至今发展了十七代,共有七个村庄。这七个村庄共同修造了祖先禄公禄婆的塑像,每年由一个村庄负责供奉。每年正月十三日,将禄公禄婆迎接到每个村庄,接受后代的敬拜和祭祀,最后落座在这一年轮值供奉的村庄。
今年正月十三日,禄公禄婆的游行顺序是:游二房舍村、游大房舍村、游堰上村、游学舍村、游细三房舍村、游五房舍村、游大三房舍村。其中还客串了禄公禄婆的兄弟所繁衍的村庄显如湾村。游行队伍路过游细三房舍村边令公庙时,还让禄公禄婆塑像迎着庙门落座,禄公禄婆的后代则进庙烧香敬拜。我们问庙守:祖先遇到菩萨,谁大谁小?他说,那是菩萨大。正月初六那天潼家滩奉谱,也是菩萨坐在正位,代表祖先的宗谱偏居所有菩萨右侧。
禄公禄婆塑像去年供奉在游二房舍村,今年将供奉在游大房舍村。在迎往游大房舍村的路上,必须游历其他几个村庄,接受后代的祭祀敬拜。
各村迎接禄公禄婆并为之护驾的孝子贤孙先在游大房舍村集中,然后这一干人马打着几十面彩旗,敲锣打鼓来到禄公禄婆此刻落座的游二房舍村的香火堂。香火堂外摆开几张八仙桌,桌上有正月招待客人的各种零食和消闲食品,诸如瓜子、糖果等等,这是招待各村宗亲的。宗亲一到,村里每家每户抓紧时间端着祓礼盆前来禄公禄婆面前行祭,这既是每年例行的祭祀,也是告别祭。祓礼盆大多简化为一只盘子,内盛水果或者其他祭品。奉祭的同时,还得作揖上香,还得放爆竹。香火堂里被爆竹的硝烟塞满,几乎无法呼吸,能见度极低,摄像机无法正常拍摄。

村里各家各户行祭完毕,鸣炮送神,禄公禄婆塑像各由二人抬着,一路爆竹不断,鼓乐齐鸣,在四五十面彩旗的招引之下,来到下一个村庄——游大房舍村。游大房舍村的欢迎仪式一如上一个村庄。禄公禄婆塑像落座在香火堂之后,四五十面彩旗陈列在香火堂门口等候,游大房舍村各家各户端着祓礼盆、拿着爆竹和香前来祭祀祖先禄公禄婆。

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活动

赣北乡村民谚云:“烧了元宵纸,各自寻生意。”这是对整个春节的总结,而这个总结正好是宗教角度的:整个消灾祈福、驱邪拜神、与祖先共享去年丰收、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安的宗教大典,持续一个月左右已告完成,礼成之后大家迅速进入世俗生活,努力寻找挣钱门路。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出外谋生的人必须等到元宵节之后方可启程?就因为他们必须居家完成春节期间一系列极为冗长、极为复杂的宗教仪式,不到礼毕就匆匆离开那是大不敬,心中必有大恐惧。
赣北乡村元宵节这一天有三件大事,第一是做粑,第二是给祖先举行墓祭并“散烛”,第三是扬龙。
赣北乡村有一种特色食品,即米粑,也叫炒粉粑,外形类似于北方的饺子,只是比饺子大而美观许多,不同之处是饺子以面粉为皮,米粑用米粉做皮。这一带每年四个节日做粑,元宵节,清明节,七月半鬼节,十月初一牛神节。前三次做粑意在祭祀人祖,最后一次是为了祭祀牛神。做粑的实际时间往往比节日早一天,因为节日一到就要用粑行祭。
2007年元宵节,游细三房舍村的人们是这样度过的:早饭之前,拿着米粑、猪肉等食品先到香火堂里祭祀祖先,然后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最后祭祀村东令公庙的神灵。当然少不了上香和放爆竹。黄昏的时候,他们拿着各色食品来到墓地,给祖先举行墓祭。当然,也少不了上香和放爆竹。如果家里有新坟,还得给新坟点灯。
在万家湾村那一带,不是点灯而是点蜡烛,因而这个墓祭仪式被称为“散烛”。不止给新坟“散烛”,那些近祖的老坟也得“散烛”。墓祭“散烛”几乎是这一带所有村庄的共同习俗。在这春节的最后一个晚上,这些孝子贤孙乐于将祖先的墓地装点得跟村庄一样亮丽、繁荣、喜气洋洋。
赣北乡村元宵节最热闹的内容还是扬龙。扬者,舞也,扬龙就是舞龙灯。乡村的龙都是稻草做的,一节节草龙用一根长长的草绳联系起来,每节草龙插上几根香,所谓“龙灯”就做好了。二三十节或者四五十节或者一百余节草龙连成一条长龙,每节草龙下插一根木棍,由一个少年持棍举着。龙头硕大而威风凛凛,俨然一个捉鬼驱邪的大神,须得一位壮硕的小伙子才扬得起这么大的龙头。天黑不久,在乐队的伴奏下,草龙带着自己的使命从香火堂庄严地出发。
这条草龙穿过黑暗的村巷,挨家挨户地游历。每到一家门口,所有扬龙者齐声喝彩:“龙来龙来,四季发财!”那户人家赶紧点响早就准备好的爆竹,给草龙施礼上香,还得送给扬龙者一些香烟和钞票。一些没有资格编入队伍的三两岁小孩,也会举着一节独立的草龙,躲在大人的怀里大喊大叫,跟在长龙之后讨几根香火。
直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到过,扬龙活动才能结束,落下任何一家都是大忌。这项活动持续的时间很长,如果一个村子有一百五十户,以每户耗时两分钟计算,游历一遍得三百分钟,合五小时。这么漫长的活动,对于日落而息的村里人来说,真是一件非凡的大事。
扬龙结束以后做什么?这条草龙如何处理?这是整个事件十分关键的因素。笔者小时候年年参加扬龙的全过程,恰好对这个结尾方式特别留意。人们将完成使命的草龙送到村口(水流出村庄的堰口),堆在一起放火焚烧,一边焚烧一边对着与我们有矛盾有仇恨的村庄发出驱赶野兽和畜牲的声音,诸如“咋嗬!咋嗬!咋嗬”,还有“呵叱!呵叱!呵叱”!
这是驱赶魔鬼和妖氛邪气的声音。扬龙的宗教意义由此可以看得十分明显,跟中国曾经普遍流行的傩舞一样,扬龙的作用在于驱邪捉鬼,草龙之所以要走遍每家每户,就是为了把每家每户的鬼魅和邪气都抓起来,然后一把火烧掉。那些烧不死的,就驱赶到别的村庄去,这叫做转祸。转祸就是把纠缠自己的鬼魅、灾害转移到别人身上,这是人类历史上曾经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大量介绍了世界各民族的转祸习俗。万家湾村这一带的扬龙过程说明,这种转祸习俗至今还保留在赣北的春节习俗中。江西曾经是傩风最盛的地区之一,赣北地区自然不会例外。目前赣南(比如南丰)、赣西(比如萍乡)、赣东(比如婺源)都有典型的傩舞遗存,只有赣北尚无此种文化习俗遗存之发现。都昌县的扬龙实际上就是古代傩舞的变形,或者说是傩舞形式之一种。
祖先侍奉好了,缠人的鬼魅也已经抓起来了,现在可以放心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和生活了。直到这一步,春节才结束。

六、结论

从春节的第一项内容,到春节的最后一项内容,整个春节期间,生民们一直跟祖先的神灵和其他神灵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仅仅跟在生的亲眷们生活在一起。在长约一个月的时间里,生民们主要的生活内容是:迎谱、拜谱、上谱,迎神、拜神(土地神、地方神、家族神等)、娱神(唱戏等),请傩神、跳傩舞、演傩戏(变形为扬龙),上祖坟、认祖坟(传给下一代)、祭祖坟,给尊长拜年、给亲友拜年、给各种社会关系拜年。其中的主要内容,都是纯正的宗教内容。中国最主要的传统宗教是祖先崇拜,春节的最主要宗教内容也正好是祭祀祖先神和列祖列宗。所以,春节乃是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和传统宗教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宗教节日。
所以,春节就是中国社会综合的宗教节日。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 本帖最后由 马衣努 于 2010-6-18 14:04 编辑 ]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