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朝戈金]传唱千年 泽被后世

[朝戈金]传唱千年 泽被后世

                                               传唱千年 泽被后世
                                                  ——《格萨(斯)尔》工作的几点体会

                                                                      □ 朝戈金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和蒙古族人民之中,在周边几个其它民族中也能见到传唱。不仅如此,一代代歌手那铿锵优美的“有翼的语词”(史诗学术语)还飞出国界,落脚在蒙古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五个国家的民众当中,成为人们所珍爱的叙事传统和口头艺术。

  回想起2009年9月,我国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我们所的藏文室、蒙文室和全国《格萨(斯)尔》领导小组的成员,都高兴得不得了。多年来的艰苦付出和耐心等待,终于得到了精彩的结果。我们深知,这一伟大的史诗传统,是藏蒙民众诗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中的精品,无愧于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样的称号。

  《格萨(斯)尔》工作的成绩,与我们党和政府的民族文化政策分不开。早在1957年,中宣部曾就《格萨(斯)尔》工作专门签发文件;1959年毛主席接见著名蒙古族《格斯尔》艺人琶杰;1984年中宣部签发关于《格萨(斯)尔》抢救工作的7号通知。遵照中宣部具体指示,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五个部委,会同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史诗流传的七个省区,成立了“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中国社科院常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习仲勋、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同志都曾作过重要批示和指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以不同方式表示了对《格萨(斯)尔》工作的关怀。李铁映、陈奎元等领导同志也一直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这都是我们今天的工作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大前提。

  我们还要怀着感念的心情,郑重提到我们可爱的老一代学者。他们不仅在几十年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启了这项壮观的事业,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能够出色承担学术工作的后学。寸累铢积,到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分藏在几个地方的音声资料,达到了惊人的7千余小时;陆续誊写出来的文本更是卷帙浩繁,已经出版的藏文、蒙古文和汉文的史诗资料和译本,超过百种。《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格萨(斯)尔》千年纪念”项目曾被列为“2002-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

  这一史诗传统有着广阔的流布地域,多民族的共享,多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多种类型的民间艺人,多样化形态的承载(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刻、风物古迹等),以及高度语境化的传承─传播方式,这些复杂而鲜活的因素都为《格萨(斯)尔》工作带来了超乎想象的难度,同时也为从事其间的学者和机构带来了莫大的挑战;其次,如何确保活形态史诗传统的生命力和代际传承,如何为后世留存珍贵的口头传统范例,也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中的重要课题;再者,学术工作还与国家文化建设方略有着密切的关联,《格萨(斯)尔》工作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进而对于彰显我国多元文化生态的壮观景象,都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作为古老的族群叙事和口头演述艺术,史诗传统折射着人类文化表达的纵深光谱,以其富赡的人文内涵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术攻关项目。所以说,《格萨(斯)尔》这项注重“当下”文化实践活动的工作,既有现实紧迫性,需要各方力量同心协力,积极应对;同时又因其厚重的资料学建设和有待深拓的学理空间,成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程,要求我们面向未来,精耕细作,为探索人类表达文化之根,为光大中国多民族史诗传统做出不懈的学术努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链接:

  《格萨(斯)尔》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现存最早的史诗抄本成书于公元14世纪,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其最早的印刷本。迄今有记录的史诗说唱本约一百二十多部,仅韵文就长达一百多万诗行,而且目前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仍在不断扩展。《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这部史诗还流传至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其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11

  http://www.cass.net.cn/file/20100511267948.html

  附图:

  《格萨尔》唐卡:朝戈金 摄

TOP

最古老的流行经典。
格萨尔面临两个境遇:一是如何让这一旷世经典源远流长,薪火不绝;二是如何把这一世界遗产的普世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遗产。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