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仙女山,仙女庙

仙女山,仙女庙

仙女山,在汉川城之南隅,并为此地唯一山丘,她兀峙川城,独成一峰,现已浓荫翡翠,景色宜人,并已建成为仙女公园。
  仙女山称谓较多,据《南史》记载,因山形园,形似羊的脚掌蹄子而称羊蹄山。清代康熙年间,因山间长满了五颜六色的树榛杂草而称彩芝山,同时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南朝时期县人周镛以取像神女阳台之说而称阳台山,并有碑记以作解释。俗呼仙女山。
  仙女山为古代战略要地之一,南北朝时期北周与陈交恶,北周沔州刺史裴臼襄州总管请益戍兵,并迁城于此,以避水患和兵乱。
  仙女山古代山上有许多胜景,如神女石、关羽磨刀石、仙人位、娘娘井等,这些自然景点,皆为人为定名而已。其中最有影响的古代建筑为仙女庙,仙女庙位于仙女山巅,相传是楚襄王与神女相会的地方,此庙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仙女庙,白墙黑瓦,单檐歇山顶,中为正殿,左右有佛堂,廊厨是僧人们引寝和膳食的地方,神女石位于庙堂之中,正殿供奉神女娘娘一尊,每逢岁初春间,便有许多香客游人在此焚香祈祷,敬奉神灵。由于前来烧香求福者络绎不绝,使仙女庙前,花草丛生,烟云缭绕。
  仙女庙由于所处山巅,其状耸翠,冈阜迂回,势若飞翔,故清代汉川邑人熊兰咏仙女庙诗有"士女杂沓来,气灵兹山惯,山花自幽香,山鸟自零乱,流传几经年,无庸辨真膺,长啸遄归丹,含情忍回看",可见此山在古代为汉川城郊唯一游览、憩息的场所。
  仙女山古代已成为人们游玩的胜地,所以古人注重对仙女山的保护。据清代志书记载,仙女山原为当地陈、段、邹之姓,住仙女山之阴(北)为祖产,后有人以图一家之利,而不顾一邑之害,在此开山凿石,毁坏山容,为保护其山不受破坏,清代知县卓振清发布禁止在仙女山凿山采石的禁令,并与居住在仙女山下的三姓交具领钱,由官府出钱不准凿山卖石的契约,而立案载于古籍为证。

TOP

观音泉

在南河乡北部,众峰蟠络,山峦叠嶂的泐山中,有一山泉,名叫观音泉,观音泉有两个泉眼,同时涌出泉水,一清一浊,两水汇合,泾渭分明,绝不相渗,游人到此观赏无不惊叹两泉之水"奇哉!观音泉"。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象,不仅引起许多游客的兴趣,也招徕一些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想探索其中奥秘,至今众说不一,没有找出个原因,但愈是这样说,就愈给观音泉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观音泉既然以观音命名,当然就与观音菩萨的传说有关。民间传说此地有石身观音壁立泉上,手中的净瓶喷出两股水柱,一清一浊,清水赈济人间良善,浊水洗净尘世污垢,清代同治《汉川县志》记载:"此泉岁尝一洗,洗出如脂,久始澄清,东清西浊",古人有诗曰:"不通汝汉不通淮,一滴清泉何处来,想是瓶中清静水,忽从地涌上莲台"两说均涉及观音菩萨,为观音的命名作了注释。
  巍峨壮丽的观音庙,与观音泉紧紧相邻,既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也把个观音泉烘托得丰韵多姿。据查,此庙建于明代,寺内观音金像辉宏庄重,栩栩如生,其大厅楹联"松前洗钵云垂地,石上读经月在天。"不仅意境深遽,情景交融,也使观音泉意在其中,耐人寻味。
  观音泉北谷的黄槿洞,也算观音泉的奇景之一,这里四面环山,唯中平若砥,很多平整光滑的大方石参差排列,如几如凳,相传为神仙隐居之所,身入其洞,如临仙境,仿佛看到仙人们在石上对奕,听到阵阵仙乐的余音。
  观音泉一带,也曾是革命者的摇篮,当年叱咤风云的红二十五军政委王平章,便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与敌周旋,不少烈士的鲜血,曾染红了这里的沃土,耸立在观音泉西麓的烈士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最好的见证。
  解放后,观音泉已被辟为林场,现在观音泉周围已林木葱翠,菊花溢香,奇芭斗艳,异草峥嵘,把观音泉已装点得更加秀美。观音泉已成为人们旅游、憩息的适宜场所。

TOP

绚丽多彩的南河溶洞

溶洞所处的麻山是一座石灰岩层的小山,高约50米,底宽约1米,从洞口进,人不能直立行走,只得弯腰爬了进去,陡斜向下约20米,顺滑至底部较为平坦,高约1.8米,宽约1.2米,人可以直立行走,再往前行10米左右,有一支洞,约长7米,高宽与主洞差不多,再往前行10米左右,有一宽敞的石室,为正方形,长宽各约5米,高2米左右,石室中间有一块正方形的石块,长宽3米左右,形如石桌,石室向左拐又有一支洞,此洞未经排险,斜坡直上,长度至少有50米,据估计,这处溶洞全长约在200米以上。
  溶洞内不通光,用手电筒光窥测到,洞内的石壁长满了石花,有绿的、白的、黑的、橙黄,五颜六色极为美丽,形状有的似白木耳,有的似大红花,洞内顶部的石壁上长有状如野兽怪样的石花、石柱、石狮头等,如果洞内通光,这些石花将是琳琅满目,其景观极为别致。
  这座溶洞和洞内石花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原来在第三世纪的中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造山运动,当时火山爆发,地震下陷,当地震和火山爆发在一定条件下终止后,便形成了山川河流,在造山运动突然停止的一瞬间,大山的撕裂停止,被撕裂的山缝形成了溶洞,洞内的岩浆突然冷却凝固,便形成了石花石柱。这些五彩缤纷的石花石柱是岩浆中所含铜、铁、钡等多种金属矿物在 火山喷发的高温作用下形成的火山流纹岩所致。
  南河溶洞,北距马口约15公里,西距乌龟山文化遗址仅1公里,新北公路于此切边而过,交通方便。山水秀丽,开发和建设好这处溶洞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变化,发展旅游事业及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TOP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城

 霍城,是我市城关镇辖区内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该镇北隅,霍城遗址位于霍城村,(汉)川刘(隔)公路以西500米,北与刁东农场接壤的地方。
  霍城遗址是一处距今四千余年前,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在这里生活过的文化遗址。1980年,县文博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尔后,省、地一些专家学者在此进行多次考察,试掘钻探,确认遗址朝代的准确性。1985年8月,县人大十届会议通过保护决议,1987年6月经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2月,省政府以鄂政发166号文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此一个荒台,怎么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化遗址?原来,这处遗址被专家们发现后,在此进行了勘测,得知该遗址的现状,长300米,宽250米,总面积75,000米(后因城关窑场烧窑取土,挖除25,000平方米),距地表50-80厘米以下的地方为文化层,即为古人生活过的地层,堆积物厚约2.5-3米,文化内涵有距今四千余年前属于龙山文化类型的文物,采集文物标本有罐、豆、盆等陶器残片,这些陶器呈灰色,有的是手制,有的是轮盘制作,陶器上有花纹,主要有草叶纹、网络纹、篮纹、娄孔等,少量的陶器是红色的,石器方面有石斧、石铲、石奔等。除此,这处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还有西周时期的陶器,主要有鬲、鼎等。
  这处遗址的面积较大,文化地层较厚,文化内涵也很丰富,我省少有,是汉川及湖北在江汉地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实物记载,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见证,遗址地处市区以西,现已近邻繁华的闹市区,保护好这处遗址,对于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爱市、爱家乡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霍城的得名系以唐代丞相郝处俊在汉川任县令时所筑,"郝",汉川人念作"霍"故名。

TOP

神灵台、马城台古代文化内涵丰富

  神灵台位于田二河镇之东北,马城台位于回龙镇之北,两地虽处位置不在一个行政镇内,但从历史和自然地理情况看,古代应属一地。
  神灵台,相传为曹操破荆州以后,由此下东吴,命其八十三万人马,各用佩带的战刀戳一刀土而称刀尖台,因曹操人马多,一个一刀土使之一夕而成,不知底细者以为是神灵效应称神灵台。
  马城台,传说为关羽追曹时,在此筑城而名。
  两个地名的来历均与三国有关。更为奇怪的是两台不仅为传说中的胜地,而且是古代实实在在的两个文化遗址,不过两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不是三国时期,而是比三国更早的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
  神灵台遗址位于神灵台村之北的一处高台上,临南湖(现已辟为稻田)遗址高于地面2.5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从遗址的断面看,距地表50厘米以下为文化层,文化层厚度在1.5米之间,上层的灰土中含陶片较多,下层褐黄土较硬,含少量烧红土和陶片。1976年以来,这里连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有石铲、石斧、陶球、赭石等,根据采集和收集的文物标本分析,这处遗址的上层为西周时期的文化,下层为湖北龙山期文化,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马城台遗址,位于马城台村之北的一个庙台上,但遗址的面积和位置决不仅仅限于这个庙台。1974年冬,这里兴修水利和开挖蓼湖渔场,在蓼湖前新开挖的河渠中出土大量文物,计有石斧、石环、石铲、石奔、陶纺轮、陶球、陶鬲、陶鼎、赭石、烧红土、玉环、玉璜等。马城台遗址的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除上述标本外,还采集到红陶杯、网堕、鸭咀形鬲足,黑陶盆口沿,圈足器等,以砂质陶为主、兼有泥质陶、纹饰多素面,兼有弘纹,少量兰纹,以灰陶为主,兼有黑陶,石器为磨制,通体光滑刃部较锐,根据上述情况判断亦为距今四千余年前湖北龙山期文化。
  两处遗址均处汉川西部,并出土了大量丰富的文物,尤其是那些玉镯、玉璜等,磨制相当细腻,反映原始时代的精华,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为研究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工艺技术以及信仰观念都是难得的珍品。这批文物现藏于孝感市博物馆。
神灵台、马城台两处遗址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法律保护。

TOP

阳台晚钟

 阳台,即古代汉川城内的一座小山,因处汉水之阳形如土台而名,位置在市实验中学内,也有古籍称仙女山为阳台山,阳台山上古代有座寺庙,称阳台寺,阳台寺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年以后),为历代宗教活动的场所。阳台一名,有的史书记载产生于战国时期,楚襄王游高唐,梦神女而得名,神女对襄王叙说"妾住巫山之阳,高丘之阻,阳台之下",并取阳台一词作名。由于阳台寺得名非凡,建筑规模也较大,因这寺内和尚做法事所用的铁钟也很大。据传,此钟高约1.8米,下口径约1.3米,重约千余斤,传说此钟铸于唐代李世民登基的贞观时期,悬挂于阳台寺中的大雄宝殿前,由于此钟身高体大,声音也显得宽厚、宏亮、清脆,每天早晚必敲,每次敲打分作三个节拍,即快十八锤,慢十八锤,不快不慢十八锤,共五十四响。
  阳台寺悦耳的钟声与汉川西部空荡的环境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象,特别是每天傍晚,夕阳西下,汉川西边百里刁汊异常寂静,洪钟声音更觉清新响亮,震彻云天,因此古人把阳台晚钟列为八景之一,清代邑人沈竹坪《竹枝词》:
  阳台一梦太痴迷,漫向花宫细品题
  天际云归山雨歇,钟声敲得夕阳低
  此诗既讽刺了楚襄王的荒诞之梦,也称颂了阳台晚钟的景色。
  阳观寺不复存在,寺内大钟亦已于解放前被毁坏。

TOP

陨水秋波

  陨水,古名清发水,发源于随州西南大洪山主峰东北麓,流经广水、安陆、云梦、汉川,所流之处处古代郧国,故称"陨水"。又因安陆古称德安府,故陨水亦称府水或府河。陨水流入汉江的出口处在今汉川小河,小河古称陨口或小河口。陨水自云梦道人桥至汉川刘家隔一段,古代河床宽敞,水光潋滟,是汉川主要交通运输的河流之一。因此常是舟辑连津,白帆如樯,碧波粼粼,景色宜人。特别是仲秋时节,水面微波百顷,潺潺动听,秋风送爽,使人心旷神怡。明代邑人秦敦厚在《陨水远眺》中赞称陨水景色:"遥山青壁隐,近水赤霞开,岸隔重阳断,林喧古渡回,归云催鸟入,新月挂桅帆,从此趋汉江,烟波共溯回"。把个陨水景色描绘得能与杭州西湖比美。
清代邑人沈竹坪曾游弋了陨水秋色,写下了《竹枝词》:
  布帆无恙下湖湘,一路秋风送晚凉
  试启蓬窗望陨水,波纹清其楚天长
  陨水解放后已经淤塞,新开挖的汉北河更是笔直宽畅,取代了昔日陨水的交通、灌溉、水利等作用。

TOP

梅城返照

梅城,据现代有关风情书籍称在梅子洞,距县城20华里,东界汉阳,西界沔阳,但作为解释汉川古代八景中的梅城景点,显然地域太大,不准确。
  据明嘉靖《汉阳府志》查,梅子洞在汉阳县境内,现属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辖,那么现在修建的梅子洞变电站,梅子洞林场为什么又属汉川地名呢?原来梅子洞系龙霓山东北麓的一个地片名称,其大片山地均为荒山,是为无名山地,依附梅子洞而名,汉川、汉阳的隶属关系古代同属汉阳府,解放后又同属孝感专区,对此地名的使用没有多大区分争议,因此,在梅子洞建变电站时,只有梅子洞这一地名被人们所熟知,建林场时亦沿用此名。
  既然梅子洞不属汉川所辖,明清汉川八景之梅城返照,也就不会把梅子洞作为汉川八景之一,所以说梅城不是梅子洞。
  再则,梅城系赞美梅花的名气,既然梅子洞梅花名气很大,那么梅子洞为什么不称梅花洞呢?就这个意义说,梅城,也不在梅子洞。
  梅城究竟在哪里?清同治《汉川县志》云:"唐武德四年置城于汊山下,距今县邑四十里,今梅城里是也"。由此可知,梅城应在南河乡境内的汊山,现为泐(栗)山下的小泐渡附近。
  梅城,古代城内梅花遍野,夕阳返照,景色宜人,游人游览梅花城可使人情趣绵绵,流连往返,故古代汉川邑人沈竹坪的八景诗称:
  谁种梅花遍一城,至今不复问枯荣;
  游人忘却归来晚,怪见山头返照明。
  可见梅城的梅花,被夕阳返照,使泐山更加绚丽多彩,这就是梅城返照的怪见特征。

TOP

赤壁朝霞

赤壁在市西120华里的中洲垸内,现属湖北省中洲垸农场赤壁分场的所在地。古称黄金湖。赤壁名称的由来(本书中《汉川赤壁的由来》已作介绍),由于这里的土壤呈红色,古代志书上称赤鼻山,以赤鼻谐音而名,每天早晨日出之时,金黄色的霞光普照,天上、地下互相映衬,连成一片,使朝霞更加金灿辉煌,特别是在风和日丽、雨过天晴的早晨,更加天际如洗。因此清代邑人沈竹坪在八景诗中写道:
  赤壁横江战垒雄,汉南遗迹又雷同;
  天明日出尘如洗,添得霞光一段红。
  赤壁虽为水域,但在明清时代是一处较为繁荣的集市,人烟稠密。赤壁街现存的一处明代砖砌水井就是当时的历史见证。
  赤壁古市已废,赤壁踪影难觅,新建立的赤壁分场楼房林立,更有胡沙、张仁芝、丁玲等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为赤壁题字,赤壁的繁荣兴起,不日也会与湖北著名的文武两赤壁齐名于世了。

TOP

松湖晚唱

  松湖,古代有大、小松湖之别,大松湖在县北18里接连刁汊,慈惠等湖,小松湖在县北2里通杨子港。
  松湖古代盛产鲜鱼、菱米、莲藕、芦苇等,是汉川人民"半年鱼藕半年粮"的寄身场所,沿岸渔民每逢夏秋之交,便有很多人在此讨业司,捕鱼采莲。人们依附鱼菱糊口,有的人讨业司回归很晚,甚至天黑方归,不知疲劳,并在归家途中高声放歌,这时天上皓月当空,水上月影粼粼,湖水荡漾,星光隐雾,船上渔歌娓娓动听?quot;湖头风细雁双飞,湖上女儿红苎衣,采得青菱秋正晚,白荷香里棹船归,大姑船尾惯撑篙,小姑船头惯把桡,穿过红桥衣带缓,面风背立整裙腰",记述了古代渔家女儿在湖中采菱的生动景象。
  清代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词》中写道:
  万顷松湖一片明,芦花多处晚风清;
  扁舟过去微波起,听取渔歌断续声。
  松湖于清末已经淤塞成平川,新开挖的泵站河于此经过,西面即是风景如画,水波无际的刁汊湖,当年渔家欢乐的捕获景象,已被今天"风吹荷花有声画,雨打渔船无字诗"的动人景象所替代。

TOP

小别晴岚

小别,即小别山,位于县东5公里的马鞍。古代小别、甑山、紫甲山等连成一片,滚滚汉江从山西流过,绕过汉川、新沟又流至山东。这些小山众峰连绵,故古人有"渺渺群山一水围,孤舟尽目泛春晖"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这里的自然景象。在此山所观东方红日冉冉升起,亦可观东西两面汉江上上下下往返争流的船只,甑山群峰由于有汉水的环流,水气较浓,使得山中雾气缭绕,山峦起伏,特别是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更使小别景色别致。
  清代邑人沈竹坪的《竹坪词》赞:
  危峰倒影枕襄流,小别遥连大别头,
  风日晴和行处好,岚光冉冉豁吟眸。
  小别山已时过境迁,如今马鞍乡政府已在此楼房林立,鳞次栉比,烟囱如树,其景色已远远超出古代之小别晴岚了。

TOP

南河古渡

 南河古渡位于市南60华里的龙门山下,其渡以汉南支津自旧港至东经蔡甸入汉江,古代在龙门山设有渡口,故名南河渡。南河渡是古代通往潜江、沔阳的一处船码头,并为汉川南隅的一处重要交通关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处集镇。
  南河古渡集镇是古代汉川襄南地区很有影响的集镇,古代南河渡西为云梦泽水域,在汉水未归入河槽前,汉川襄南地区的行人船只,凡向西南仙桃、潜江方向行驶,均要在此乘渡开船,因之人来人往,使集镇异常热闹,以致商贾云集,集市繁荣。以西的乌龟山又是一处天然奇异的景色,此山名曰乌龟,也实在象一只活灵活现的玄武,它的头潜伏在水面,尾连着南河渡集镇,山(龟背)上有高入云端的亭阁点缀,更使周围山色秀丽,河下古渡摇曳,景物宜人,因此乘南河古渡,有如临仙境之感,尤其是明星朗月的夜晚,游人到此更是留恋难舍,故邑人沈竹坪《竹枝词》称:
  水绕南河不断流,每来览胜得勾留。
  长天一片空明月,夜夜常临古渡头。
  南河古渡现虽已淤塞。南河渡集镇遗迹尚存,并有青石街面5条,是为南河渡古代繁荣景象的历史见证。

TOP

鸡鸣天晓

  "鸡鸣天晓"中的"鸡鸣"即为鸡鸣城,鸡鸣城在县西60公里的田二河镇,为三国时期,曹操赤壁之败以后,逃至此,令其官兵所筑。正当曹操人马把城筑好,意欲在此招兵买马、屯草积粮,休养生息,再战孙刘的美梦还没做完,哪知关羽人马早已追来,不是赤免马在擂马坡失蹄,曹操人马早已全军覆没。也?quot;天不灭曹",使曹操能灵机应变在半夜伪作鸡鸣带兵弃城而逃,终于形成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关羽追曹至此,虽没有打仗,但鸡鸣城却以一处古迹被保留下来,以至后来之人只要经过此,必来浏览此景。对于曹操弃城,历来褒贬不一。邑人沈竹坪在《竹枝词》中写道:
  村落人家树里藏,宵来谁听漏声长。
  鸡鸣又是天将晓,惊醒团圆梦一场。
  诗中"漏声"即古人夜间以用水漏计时,曹操半夜伪作鸡鸣而遁,所以夜间计时的漏声没人听,也没有用,鸡鸣城的天晓,本属自然景色,但古人为了颂扬关羽追曹操的故事,使之永垂,故将鸡鸣天晓编入汉川八景。

TOP

额、、、、
是汉川老乡吧

TOP

恩,现在才贴出来呀,这些以前还真不知道。呵呵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