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雪松】雍正皇帝的信仰

【张雪松】雍正皇帝的信仰

  

雍正皇帝的信仰

  □ 张雪松


  目前,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60年来首度合办展览。展览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参展的246件文物包括档案、史籍、地图、肖像、绘画、书法以及瓷器、琉璃、玛瑙等各种材质的艺术品。来自北京故宫的37件文物,包括雍正肖像、生活绘画与器物等,使大展内容更加充实。这也是分藏于两岸的故宫文物相隔一甲子的再聚首。

  两岸关于雍正的文物,互补性很大,台北藏有很多雍正生前的档案文献、雍正使用过的各类艺术珍品,而北京则藏有很多雍正的画像,两者相得益彰,两岸故宫博物院合办展览,让人们对雍正有更全面、更感性的认识。特别是北京送展的13幅《胤祯行乐图》(胤祯是雍正皇帝的名字)引起了台湾同胞的极大兴趣。在一般人心目中,以严苛著称的皇帝,竟然也大玩“变装秀”,分别穿着僧装、道士服、渔夫装,甚至戴上假发扮成欧洲贵族去刺虎,难怪有媒体报道惊呼,这些图画流露出雍正“外表冷漠,内心狂野”的个性。

  清朝皇帝崇信藏传佛教,这是尽人皆知的,雍正穿藏传佛教的僧装“秀”一下,一般人想必也可以理解。但雍正还穿汉传僧装、着道袍,可能一般人就不明白了。雍正本人对汉传佛教的禅宗颇有好感,他自己就参禅,据说还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还亲自校对历代禅师语录,直接干预佛学内部争论,并将在清初影响很大的汉月法藏一系定为异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雍正任用了不少僧人作为自己的智囊。雍正在登基前,同北京大觉寺的住持性音关系密切,性音应该参与了雍正做太子时的很多机密活动,以致于后来雍正做了皇帝之后,怕性音弟子泄露机密,命令地方官查访,不许性音门徒“将朕当年藩邸之旧迹私记存留,违者重治其罪”。雍正做皇帝后,继续同一些汉传佛教僧人保持密切往来,文觉禅师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据说年羹尧、隆科多、允撰等人的案子,文觉禅师都为雍正出谋划策,一时可谓权倾朝野,炙手可热。1733年,雍正命文觉禅师往江南朝山,“仪卫尊严等王公”,所过地方官对他顶礼膜拜,犹如弟子。直到雍正驾崩,雍正帷幄中的僧人才被乾隆全部清除,并责令文觉禅师步行回苏州府长洲县,并让地方官“稽查管束,无致生事”。

  雍正对道教也颇有兴趣,特别宠幸龙虎山驻京道士封娄近垣,封他为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并加封为“妙正真人”。而且雍正还作出过一个很“幽默”的决定,让娄近垣道长跟着自己学佛!

  1724年,雍正在给年羹尧的一份批示中,闲来一笔,写道:“京中有一刘姓的道人,久有名的,说他几百岁,寿不可考。前者怡王见他,此人惯言人之前生,他说怡王前世是个道士。联大笑说:这是你们前生的缘法,应如是也,但只是为什么商量来与我和尚出力?王未能答。朕说不是这样真佛真仙真圣人,不过是大家来为利益众生,栽培自己福田,那里在色像上着脚,若是力量差些的,还得去做和尚,当道士,各立门庭,方使得。大家大笑一回。闲写来令你一笑。”意思是说,有一个刘姓道士说怡亲王前世是道士,雍正觉得说得很对,并自比和尚,说自己和怡亲王虽然算不上真佛真仙真圣人,但却是为百姓服务,勤种自己的福田,比那些表面上做和尚、道士打扮的人,要强得多。雍正还写过一首叫《自疑》的诗:“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自谓不穿僧装的野僧,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忙碌。

  清朝是一个帝国,皇帝要统御拥有各种信仰的民众,不时表现出不同的信仰姿态,有其政治利益的考虑,不过偶尔也可以表现一下个人的兴趣爱好,这也许就是雍正大搞“换装秀”的原因吧。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