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吾屯唐卡:永不消逝的艺术

吾屯唐卡:永不消逝的艺术

吾屯唐卡:永不消逝的艺术


□ 索南多杰





唐卡艺人在绘画





  吾屯村落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据记载,吾屯人的祖先年智坚措、赛松、贡保多杰兄弟三人到尼泊尔拜达玛班杂等著名绘画艺术大师为师,系统学习了佛画绘制技艺。他们学成返藏后,先后在成都、南海普陀山、五台山、梁州、嚓哇绒、卓尼、兰州等地绘制了无数佛画,由此,“卫藏佛画师”的美名响彻藏域内外。其中赛松之子僧格坚参、华达僧格、南觉僧格三兄弟来到热贡地区的僧格雄(今吾屯地区)定居下来,而他们所传袭下来的藏传佛画艺术也就成为热贡艺术的发端。

  吾屯唐卡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像度量严格,色彩鲜明,底色以蓝色为主;(2)楼宇、山水、云雾等背景图案纷繁复杂,布局严密,民间图案及青山绿水明显趋于汉化;(3)推崇描金、贴金等用金技艺,技法精湛;(4)画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感情色彩浓厚;(5)渲染层次分明、细腻,立体感强;(6)象征作为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应用。

  唐卡艺人绘制唐卡时,有许多需要遵守的禁忌和仪轨。比如唐卡艺人每天开工之前,首先要清洁自身,佛龛前点灯熏香,院子里煨桑祈祷,并念颂祷告。祷告完毕,才开始一天的绘画劳作。晚上收工之前,还要念三遍四名谒文。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和护法神,还要根据本尊和护法神的习性,进行入密修炼,通过观修,并得到该本尊或护法的许可后,方可进行绘制。绘画期间不能酗酒或吸烟,忌食葱、蒜,不近女色。

  吾屯唐卡的制作工序有如下几道:

  制作画幔。画幔的制作首先是将几节尺寸相同的白棉布缝合在一起,用没有弹性的绳子绷于木框上。这一过程要求非常高,整个画布不但要平展,而且要缝得天衣无缝。

  浆制。将白布缝合后,再用自制的牛皮胶和石膏粉对其浆制。一般情况下,制成一幅画幔要上3次浆,每上一次浆并经过打磨后,再将画幔绷紧一次,确保画幔平整匀称、不起皱。

  矫正和打线。用圆规(通常自制)进行方圆校正,使画布方正无误、松紧均匀。打线是要按照画布的大小需要用线条安排图案。

  构草图。构草图时,勾线条用墨色,但至今有些画师不用墨汁勾线,而用树烧的木炭研细,拌和适量胶水、麝香(防腐)调和成汁,当墨汁使用。这一工序要求唐卡艺人熟悉佛与菩萨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与背景图案的布局比例。

  上色。调色是绘制一幅唐卡的关键技术,藏族绘画艺术将颜料分为黛色、绿色、红色、赭黄色、红褐色、砒石色、蓝色7种,能配合成30多种复色。上色须符合神佛的身份和教义的解释,线条要粗细适中,过渡色要上得适中自然。这些特点,都是千百年来艺术心血和经验的总结。上色时首先给天空和大地上色,然后依次给服饰、肌肤、云烟、花木、水纹、亭榭、长廊、供品等上色。

  勾线。唐卡作为工笔画,勾线是最重要的一步。勾线是用尖细的笔尖勾描画面的基本画法,也是藏画艺术中独特的绘画技法。衣服褶皱、面部轮廓、花瓣形状、山水行云、变化曲线等都需要勾线来完成。要求人物形象饱满,曲线中有粗有细,顿挫变化粗犷有力,圆润流畅。

  开眉眼。眼能传神,开眉眼是唐卡绘制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眉眼开得是否成功。所以部分老艺人,将开眉眼的功夫当做绝技,单脉相传,不轻易示人。按传统习俗,开眼要选良辰吉日,等待画师的身体清爽时,才可开眼。开好眉眼,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预示着一幅唐卡的最终竣工。

  缝裱。唐卡绘好后,要在画面的四周缝裱丝绢绸缎,藏语称之为“贡夏”。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唐卡装裱后,作为供奉物,必须装藏、开光,在唐卡的背面,佛像之首、颈、心口处用红笔写上梵文唵、啊、哞三字,并请喇嘛念经加持,予以开光。人们相信通过装藏、开光的唐卡佛像与真佛无二,将其供奉和修持,同样能得到佛的加持。

  一幅唐卡的完成,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