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学生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大学生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兄德明君较为系统的提出来说,“我们要重视家乡民俗学”。这里当然也有国外的学术参照。
几年后,我在教学中,日益发现家乡民俗学的极大实践意义。
首先:家乡已经在青年大学生的视线里模糊;
其次:家乡已经在学者的研究范式中成为客体、他者、冷漠的对象;
再者:家乡由于教育体制和当代学生的成长路径等主客观因素,全日制教育体系内所有学生的成长就是背井离乡、视故园为无知的淡漠家乡的历程;
第四,家乡已不再具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感、责任、荣誉等巨大的凝聚力价值;
第五,家乡在大学生的生活框架与情感体系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于是,一方面是大学生非常希望获得家乡的关怀与认识而无家乡知识;
      一方面是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找到有力量的传承群体;

因此,大学生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极其深刻,我们大学生要勇于承担这一使命,从宏扬家乡传统出发,真正地成为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强力量!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向自己的家乡深深的致歉!希望还能弥补、找回关于家乡的那份情感!

TOP

大学生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极其深刻,我们大学生要勇于承担这一使命,从宏扬家乡传统出发,真正地成为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强力量!

文理家园部已成立 愿担重任 在探索中前进!!!

TOP

我们是游子,家乡是根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却家乡的点点滴滴。
我很乐意承担起这一使命,为家乡的非遗传承出一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