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木雕艺术家李永安先生访谈录(一)

木雕艺术家李永安先生访谈录(一)

2009年10月24日,采访人:苏长鸿  录音:黄梅   讲述者:李永安

   (这是根据采访录音整理的资料,隐去了提问,按讲述的先后顺序编辑,这是第一部分,后期的陆续上传。)

   我父亲是河南人,当时河南比较苦,经常干旱,湖北是一个江南水乡,所以我父亲他们就作为难民逃难过来,我出生在沙市,长在沙市。
   从兴趣来讲,我对民间工艺比较偏爱,我们从上小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这种偏爱不是空穴来潮,那个年代的人玩的,看的都是一些工艺品,不像电脑,电影电视,那个时候玩的都是自己做的,过年过节的东西都,像年画是自己做的,枪是木头做的,从小在那种环境中长大,对这个有很大的兴趣。后来跟民间工艺结缘是在八十年代,我在沙市三医院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对事业单位的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国家开始注重两个文明的建设。当时的三医院就作为沙市市的一个窗口,而我当时作为医院的花圃管理员,就开始从事盆景的制作和管理,而盆景死后就是做根雕的好材料(死后为枯木),做盆景很累人,它一个是花时间耗精力,二一个是它呀,就跟那个伢儿(湖北话,意思为小孩子)一样的,它天天要吃,几天不喂饱,它就死了;后来就是说,这种死的就来做根雕,所以,可能当时我比较现实,看的比较远一点,虽然我们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但是这个东西呢,玩呢,它可以混日子,可以把业余时间打发掉,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到,我是从事行政工作,那就是说搞业务的是越老越值钱,搞行政的是越老越不行,所以当时就是把它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老了可以有事做,也就是怀着这种思想。
    那也就是从84年就开始跟着师傅做几架,就是盆景那个树根要放在阔(湖北话,意思为放)在那个架子上,它的工艺名称的话,叫树根拼凑。它历来都是上大雅之堂的东西,都是文人墨客的玩物,因为我这个师傅的话,在荆沙是头号人物,在天津当兵的时候学来出的,所以在跟他学几架的同时,也就开始学根雕,后来根雕学成之后就没有做几架了,就来做根雕,那个时候大概就到了95年。
     九十年代中期,在搞根雕的同时呢,也开始搞甲板画,这个甲板画呢,就要用到浅浮雕了,因为它有个缺陷,它是横竖纹路错杂的,是为增加它的强度,所以甲板外面是比较好的材料看起来比较光滑。但是当刻刀一进去的时候,它的颜色就变了,而且雕刻的时候由于它的纹路不相同,雕到下面的时候,它的纹路一变就成了黑的,所以效果不好。而根雕要进山,采购蛮困难,第二个它的活动场地大,很脏,要割,要刨,要剥皮,要打磨,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在居民区是搞不成的,就不搞了。
    后来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搞金丝楠木,我感觉这个看起来还好,所以在夹板根雕的基础上又转了,就把夹板和根雕都甩了,所以我就专门做这个金丝楠木,这个金丝楠木就是本地出的,它是战国时期楚木做棺椁,它不是棺材,就如我们现在讲的三室一厅,那个时候的几室几厅就是木料铎(duo,四声;意思为垒,搭)起来的,它不是睡人的,它是挡土的,它在地下已经埋了两千多年了,这个金丝楠木很严格的讲说不清楚,关于材料的命名,也不清楚。应该说是在明朝以后,以后就没有这种材料出现了,就是说大量的开发来做家具,所以根雕的材料就很少了,明朝到现在就已经没得这种材料了,而是从地下挖起来再用的,等于它的材质好,它是过火的,它的油性重,它的湿质好,你像这种材料的话,这就是说这种新鲜材料。即要挖出来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跟空气隔绝了,挖起来的时候就是金黄色的,现在把这种材料一割开,没有污染的部分就是金黄色的,为什么叫金丝楠木,就是因为它是金黄色的,它遇到空气以后,它就氧化,颜色就 变成黑褐色的,但是你把这个表色用刀子划开,     照样是黄的,用它迎到阳光看的话,它就是一根根的金丝,它泛着金光。再一个这种材料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香,它有香味 ,根雕的造艺它也是蛮高的,它比这个木雕的文化内涵    的空间大,有艺术些,所以我就把木雕转到金丝楠木里面去了。
    为什么要搞这个浅浮雕了,它的学名的话叫薄地阳文,它是浅浮雕的一种,薄是厚薄的薄,阳就是拱起来的意思,阴啊阳啊,阴刻就是阴雕,它雕出来的深度很浅,它的雕刻深度越深就是说它的后缩空间就越大,它的雕刻难度就块越高,你看这个小盒子(雕刻有十二金钗的化妆盒),我们看上去的话,它的雕刻深度只有一毫米,但是这个画面所反应的物体它全是立体的,它的这个人物,它的五观跟实物很相近,你看着舒服,它的雕刻难度相当的高,工艺技术不到一定的水平的话,他不敢做,也没得办法来做这个浅浮雕的。雕刻深度越陷越,空间就大,再一个就是说,这个木雕它是递减的,一层层地往下走,所以这个浅浮雕话很复杂,就留到恰到好处,它有一个不可弥补性,不可修复,就是说,你这一刀下去,就要成型;要求高,难度大 。 我原来做过夹板画,做夹板,做根雕,做圆雕  所以它就跟这个东西联系得比较紧,因为这个东西,当时对我们来说,我只是业余爱好者,业余爱好就是说我想得也很简单,没有其他选择方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浅浮雕,它到现在也还是个冷门。
     而且做圆雕,做高浮雕的人又特别多,做浅浮雕的人做比较少。这个浅浮雕它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的,它的要求、难度想当的高,这个它是把玩之物,它和高浮雕是有区别的,高浮雕多用于建筑物装饰物,它就说高浮雕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就完了,而这个东西的话它要过细的来品,它是能够拿在手上玩的东西,它的要求相当的高,它是为上层在服务,通俗的讲,是那些王公贵族啊,那些大有钱的啊才玩得起,而小有钱它都不行。它的工艺难度要求相当的高,我当时也只是好玩,也不计较时间,也不想用它来创造收益,好玩的东西,起点就高些,起点高,难度大,再说大家都在搞都在玩的东西,你再搞也没得意思,想弄出点成绩来都是笑话,像这个做出来的话也没人知道,做不出来也没人责备 ,第一我不是科班出身的,第二也就是说我们也不是名家带出来的徒弟, 我讲的名家是大名家沙市的木雕师父,搞这个几十年,做木雕的话,老一辈的都是我师傅,我都跟他们学过艺的,没那名气,所以对我们来讲,你雕得不好,也没有哪个来说我们,那就是说,自身起点高,严格要求,完全的自我的一种追求。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09-11-1 17:31 编辑 ]

TOP

好详细啊!我们小组也要加油了!

TOP

学长辛苦了,如此详尽的调查报告,让我们对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感叹他们自我追求的生活态度。

TOP

口述志:传承人研究的核心方法

如何研究传承人?
就是做访谈。
作好详细的录音。
做好尽可能的笔记。
当然,一个好的访谈,要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做好访谈提纲;
二是尽量找访谈对象状态好、时间闲的场景去做。

这在学术上,称作口述志。象记录一个历史事件那样,完整地记录好访谈者的语言。包括具体场景。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