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集体记忆的个体呈现

集体记忆的个体呈现

集体记忆的个体呈现


——读陈丹青《多余的素材》(修订版)





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迁,都会给时代的不同个体留下不同的但也大体相似的影响。很多历史事件更是集体的共同记忆。只是在民间人们的述说中,历史事件越来越有更多的版本,越来越多地加进不同人们对待事件的态度、心态以及评论。总之,这些事件的发生,这些共同的述说,这些事件与述说的集合,就构成了社会民众对整个历史变革和文化变迁的一种集体记忆与讲述。

历史记忆之于个体,也是有很多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汇聚而成的,这些故事的发生,实实在在地说明的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的。故事给人们一种历史发生的现实感。这些故事,通过在个体身边的发生、演绎以及很久以后的回忆,构成了一个人对社会最感性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对于一个人而言,才是最可靠,最生动,也最值得不断的回味、思考、抒发!

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就是这样的一本抒发自我历史感的一本文集。老实说,自己知道陈丹青这个名字,也是一年时间之内的事情,又一次拜访我的启蒙导师剑云先生,他给我提建议,要我在学习民俗学、人类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同时,要注意一些有关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要学会一些美学理论来处理面对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回想起来情景依然生动。只是时过境迁,自己不能如愿以偿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闲来读读书以慰藉自己的一点心里缺失。离开的大学,要看书就得买书,我所在的城市在我看来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所以网上买书成了我每月都要做的一件事情。这本丹青先生之《多余的素材》就是网购得来的。

文章多数关注有关文革的事情。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作者最为宝贵的年轻时代,所以不能忘却的这些事件,聚会在一起,形塑了作者的一种有关文革的历史感。

书中的文章有事件的专门叙述,有人物和事件的交汇,有特定时代现象的具体呈现,还有作者对有关现象的评介,等等。总之,大都置于文革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之中,所以,这种时空的特殊性给这些作者的记忆一种大众化,放佛我们在读的不是一个人的记忆,一个人的经历,而是历史演绎中,一群人集体的反映。这也就是这本书给我们最有特色的地方,至少我这么认为。能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来反映整个一个历史时段,这需要很大的洞察力,需要很耐心的思考,也需要对人和社会的高度责任与关注,有关文革的事情述说,还需要一定的勇气。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坦率地说道,几家出版社不想出版此书的原因就是作者的一些用笔可能会给出版社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作者的执着成为这本书出版很迟的一个原因。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进行过一些的想象。我想《多余的素材》可能是一本有关美术的专论,和开卷后的情景截然相反。于是乎,我就在想作者为何要将书名题为“多余的素材”?现在我想有这样的意义在里面:作者所提供的这些有关文革时期的历史素材,其实和官方很多公开的历史材料是不一样的,它受到史学家的关注也和那些正史中的材料有不同的待遇。对于专门研究文革历史的人而言,这些素材就可能显得多余或者没有用处,微微透露出作者的一点批评之意,也折射出作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历史情感。

其实,口述史的研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这些平生的经历讲述,就是一种历史的再建构,就是一种不同史观的表达,代表民众集体的有关历史的讲述,它的意义也大于所谓的官方历史书写,特别是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知道了这点,我们就不得不明白有这样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普通人经常会买一些历史有关的书籍来读,而这些书籍当中野史笔记或者另类历史著作占有了自己阅读量的很大比例。当然,这里提到这种现象,并不是将陈丹青先生之著与野史笔记相提并论。

丹青先生言到,有编辑将这些文章归类为散文,我自己倒是没有这样的归类意识,如果真是散文的话,它又属于那类散文呢?从作者的文笔来看,确实有散文的特点,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是一位思想独特的人,行文亦有一点怪异,读它的文字,甚至有些时候有点不显流畅,停顿反常,其实慢慢想来,这是有一定道理在里面的,即作者这样的停顿,这样的反常用笔,正好流露出作者用笔时的思考。有很多的时候,当人们在遇到一些重要的问题,在面对一些严肃的话题需要表达的时候,流畅倒是显得有些多余的随意,这符合我们的生活逻辑。作者的这些文字,让我感到他在赋形当中思考的沉重和下笔时的慎重。当然也能够透析作者的历史情感。

总之,这是一本让我读到的不同一般的具有历史感的著作,虽然不是专门的论著,但是它排除掉一般历史著作的苦闷、艰涩、沉重之外包容的内容却显生动、活泼、细微、全面而不发慎思,这种写作的视角让人受益匪浅
                                     2012年1月5日  晨
附件:

22  [时间:2012-1-5 11:49]

33  [时间:2012-1-5 11:49]

11  [时间:2012-1-5 11:49]

TOP

TOP

有才气的男纸

TOP

这本书思想鲜活跳跃,写到动情处妙语连珠,不落俗套,读来非常痛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