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图借手稿展呼吁抢救保存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

上图借手稿展呼吁抢救保存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

中新网 2011年12月06日 18: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上图借手稿展呼吁抢救保存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

  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展出99位已故名人129件著作类手稿

  (记者 余传诗)11月21日,上海图书馆在“妙笔华章——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开幕式上发出了向社会各界征集名人手稿的倡议书,呼吁共同抢救和保存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欢迎各界文化人士捐赠手稿。

  据了解,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图书馆对名家手稿的征集、整理、收藏工作始终坚持不懈,手稿收藏日益丰富。目前馆藏明清诗文、专著、日记、笔记等稿本和名家尺牍已近15万种/件,还有近代名人档案数十万件,所藏各类手稿数量居国内图书馆前列。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批现当代名家名作的手稿均得到了完善的保存,为专业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宝藏。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对所藏手稿文献开展整理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图书。本次展览正是上海图书馆多年来手稿征集整理研究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手稿文献知识的宣传普及。

  此次展览精心挑选上海图书馆馆藏的99位已故名人的129件著作类手稿,其中有茅盾的《走上岗位》,巴金的《随想录》与《第四病室》,夏衍的《懒寻旧梦录》,阿英的《小说三谈》、《中国连环画发展史话》,柳亚子的《骖鸾集》,陶行知的《行知诗歌集》,萧乾的《梦之谷》,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与《莎剧解读》,戈公振、戈宝权叔侄的《中国报学史》与《谢甫琴科诗集》,女作家茹志鹃数易其稿的代表作《她从那条路上来》,季羡林的名作《重返哥廷根》,吴祖光的《闯江湖》,端木蕻良的《曹雪芹》,唐弢的《鲁迅传》,曹聚仁的《上海春秋》,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居正与钱锺书的手书诗词等,大部分手稿的原件均为首次亮相。

TOP

沪上收藏界文化界共议手稿收藏研究

2011年11月25日 15:41 来源:新民晚报 

巴金《随想录》手稿 图TP

  看得见作家“动刀”痕迹

  沪上收藏界文化界共议手稿收藏研究

  兼具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化名人手稿,日益受到各方文化人士的关注,中国文化名人手稿也已经成为上海图书馆重要的文献特色品牌。

  “妙笔华章——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热展期间,沪上文化界、收藏界、学界和文化名人后代共聚,为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名人手稿的抢救、保存、研究而献言。“完善保存当代名家名作的手稿,研究并利用,是流芳百世、惠泽后人的善事。”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

  文化价值独特

  在展览上,布展摆放有讲究,很多手稿和付梓后的图书相邻,也可看见不少作家在首版图书上“动刀”,改动非常大。在萧乾翻译的《好兵帅克》的样书上,修订和画圈布满了纸张,这些修订都体现在了再版中。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指出,从名家的笔底波澜中,方能感知生命的气脉和潜流,创作的氛围和甘苦,纵览名家名作的纸上春秋。只有看到手稿上的作者本人的批注修改,才能看到作者思维的轨迹。“这在出版本上是绝对不能发现的。”黄显功告诉记者,近百年来,手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其文献收藏的重要性与价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以致传世稀少,散失严重。手稿具有文献的校勘价值,对作者和作品的创作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包含了印本所未见的丰富信息,部分重要的手稿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

  现今很难收藏

  原《文汇报·学林》主编施宣圆惋惜,上世纪80年代没有这个意识,不重视作家手稿,诸多含金量很高的名家投稿都处理掉了,没有保留。现在的名家来信,秘书给的都是复印件,手迹很难收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也认同这点,他说:“从作家来看,现在50、60后还有手稿留存,70后的作家都用电脑写作了,很难收藏到文化名人的手稿了。”

  上海翻译家协会秘书长赵芸说,很多翻译家手中有手稿,但一来不知是不是够格,二来怕捐得数量少,上图是不是会收藏。周德明副馆长表态,上图欢迎各方捐赠。

  如何研究利用

  已逝评论家李子云的家属、原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李燕生认为,一篇篇手稿,固化了文学创作的历史片段。现在不少机构、大学都在收藏手稿,这里有明显的“马太效应”,上海应该凭借现藏规模、收藏眼光和服务意识占据制高点。张新颖提出,手稿的价值在研究和利用中更能显现。后代家属也希望看到,有研究者从手稿中,发掘出和出版物不一样的学术价值。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似频在欧洲看过德彪西等音乐家的曲谱手稿,欧洲对书稿原件极为保护,除了考察借阅人的职业身份外,有设定借阅额度。当把原稿捐赠给公共图书馆时,那么家属能不能方便回看,学者能不能方便研究,如何应对公众的借阅需求,这些问题处理好,会在圈内建立口碑,有更多人愿意捐赠自己或先辈的手稿。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福春认为,这对现代的学界提出了要求,到底怎么来利用好手稿?每件手稿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他建议,可以将手稿的修改数字化后,推荐给学生阅读,看看大作家们到底是怎么修改自己的文章。“初学者靠这个来学习作文,推敲遣词造句,这是非常难得的材料。”

  再次呼吁捐赠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在国际上,图书馆是手稿的主要收藏机构,欧美国家的不少图书馆有专设的手稿收藏部门专司手稿的征集与管理,上图也在计划由现在的名人手稿馆扩建成“手稿部”。学术性的手稿研究年刊《手稿》也将陆续出版。

  研讨会上,上海图书馆发出了向社会各界征集名人手稿的《倡议书》,再次呼吁共同抢救和保存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竭诚欢迎各界捐赠手稿,为积累文化遗产和中国文化精英的精神财富而努力。   

  本报记者 乐梦融

TOP

上海图书馆面向全球征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

2011年11月23日 15: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门口。

图为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内景。

  中新网上海11月23日电(记者 许婧)上海图书馆23日表示,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将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兼顾海外”为基本方针,面向全球征集中国和海外华人的手稿文献。

  据介绍,是次手稿征集对象是中国近代以来的著名文化界人士(包括作家、艺术家、新闻出版家、教育家、学者等)、科学家和重要的党政军人士与社会活动家的各类手稿文献。征集的文献类型是各类著作稿、日记、书信、笔记、书画和照片、声像资料,以及名人的各种证书、藏书票、书写用笔。征集形式主要有手稿作者和亲友的捐赠,各界收藏人士的捐赠,以个人和企业等团体名义的公益性捐赠。

  上图表示,为感谢对本馆手稿捐赠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将对重要的手稿捐赠者予以表彰,通过展览、宣传、出版、研究等方式以示感谢,并颁发“妙笔”手稿贡献奖。

  据介绍,手稿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名人智慧劳动的原始记录,承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创造轨迹。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机构,具有收藏和管理手稿的优越条件,馆藏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著作手稿、信函、日记、笔记和书画等资料近6万余件,是中国公共文化机构中综合性征集、保存、展示文化名人原始文献的专业收藏馆。

  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凭藉上海图书馆的专业人士与优越的软硬件设施,对各方捐赠的手稿文献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维护,现已形成了手稿、书信、版画、漫画、签名本等系列专藏,并为捐赠者提供复制、展览等多种服务。近年来,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对所藏手稿文献开展整理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学术性手稿研究年刊《手稿》将陆续出版。

  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希望各界文化人士都能捐赠手稿,共同抢救和保存濒临消失的手稿文献,为积累文化遗产和中国文化精英的精神财富而努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