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安徽民俗文化节在铜陵举办

第二届安徽民俗文化节在铜陵举办

中新网 2011年11月04日 14: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二届安徽民俗文化节举办

  作者:董大汗   

  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文联、安徽省政府主办,文化部支持,中国民协、安徽省文化厅、省文联、安徽省铜陵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安徽民俗文化节在铜陵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民俗文化节开幕。本届民俗文化节突出“拥抱民俗、快乐民众”的主题,期间举办了安徽民俗文化村开园仪式、民俗游艺、安徽民俗风情摄影展、江南首届国际茶艺展、安徽各地名小吃评选大赛、绝活绝技表演、曲艺汇演、婚庆文化展演、民俗电影周、民俗风情长廊会展等活动。

  作为本届民俗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中国民协、本报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铜陵)江南民间艺术论坛11月2日成功举办。论坛汇集了民族学、民俗学、民族民间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论述了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中国民协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錩就如何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民间彩塑提出了要研究性地挖掘,建立以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和独立的民间彩塑教育体系,保护性地利用法律,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表示,将传统民间文化作为一项资源来搞活地方经济无可厚非,但前提必须是要有存在的事实,特别是那些有形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认为,当下全国很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出现不良后果,关键就在于缺乏历史观念,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强调,当务之急是要抢救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搜集实物、撰写科学的调查报告、及时存留影像资料等方面多下功夫。本报社长向云驹着重分析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人类学的诗学,是活的形象的美学,是感性美学,也是一种身体美学。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汪军、安徽省美协的王永敬则以安徽本土民间艺术为对象,就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些民间艺术提出了各自的思考。中国民协副主席曹保明表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根,只有很好地保护、传承、弘扬这些文化,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大家认为,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对推动我国各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体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