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车锡伦:江苏的香火神会、神书和香火戏(提纲)

车锡伦:江苏的香火神会、神书和香火戏(提纲)

车锡伦:江苏的香火神会、神书和香火戏(提纲)
车锡伦:江苏的香火神会、神书和香火戏(提纲)


一  香火神会的渊源和性质
   
    (一)香火神会旧时广泛流行于江苏省北部地区(长江以北)及邻省安徽的天长、来安等县,并随船民、渔民流传到江南太湖流域。现在在南通和金湖地区农村尚有活动,在大部分地区已绝迹。
    香火神会一般按做会的目的和内容称“××会”。旧时所做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由集镇、村落、社会职业集团集体做的会,如牛栏会、青苗会、蝗虫会、花棚会、丰收会(以上是由村落举办的“社会”),大王会(又称“龙王会”,船帮、渔民)、汤神会(澡堂业)、财神会(商人)、鱼栏会(又称“耿七公会”,渔民)、张鲁班会(木工、瓦工),观音会、城隍会(以上为传统庙会),等等。这些会多有固定的会期,由会首、都管等人员主办,请香火童子主持或参与敬神祭祀活动。另一类是由家族或家庭做的会,除“家谱会”外,都是以祈福、消灾、驱病为目的,如“消灾会”(或称“驱邪会”,有的地方也称“烧纸”、“烧猪”、“叫魂”)、“安土会”(新房落成)、“长生会”(祝寿)、“娘娘会”(求子)等,这类会多无固定的会期,安排在农闲时;一般一天一夜完成,称“日行会”。有的会要做三天三夜,旧时有钱人家为摆排场,偶有做七天七夜的大会。
    香火神会的从业人员称“香火童子”,简称“香火”、“童子”。香火童子自称“神门”、“巫人”或“香童”等。香火童子不论世袭或师徒传授,均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并经过“考试”;拜师学作童子时,尚须订“合同”和“卖身”。卖身即将自身卖与“神”,始可通神。童子均为男性(当代出现一些女童子),做会时穿女裙。他们同巫婆(俗称“香奶奶”)合作,由巫婆为人诊祟,病家许愿,请童子做会消灾。
    (二)香火神会的渊源是古代的“乡人傩”,它是原始巫文化的一部份,是由巫觋扮演鬼神唱歌跳舞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这种民间傩仪已经吸收了民间社赛祭祀敬神活动的一些内容和形式。
    江苏历史上属吴、楚文化区,巫风、“淫祀”盛行,也一直盛行这种乡人傩。其形成为近现代香火神会形式的时间,文献中没有确据可查。大致在宋代以后,明代以前。香火童子除了以巫术为人祛病消灾外,同时也参与或主持民间的社会和庙会的祭祀活动,使这类社会和庙会带上巫文化的色彩。
    (三)香火神会、香火童子与宗教的关系。现代香火童子的组织活动方式接近民间帮会或宗教组织。苏北各地香火童子虽无统一的组织,但各地童子均在一定的范围中活动,这种活动范围称做“方”。“领方”的香火称为“谯首”,设“香火堂”,主持为本方内集镇、村落、社会职业集团和民众做会。谯首做会如感人力不足,也可请方外的香火童子协助,被邀请者称“客师”。各地的香火童子均自称信奉“洪山教”、“巫教”或“神门”,有松散的联系。近现代活动于苏北地区的道会门“红三教”,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红三”或系“洪山”的谐音。它是以“香主”(或称“堂主”“马皮”“香童”)为道首,“香火童子”“香火奶奶”(巫婆,又称“仙姑娘”“后堂”)为活动骨干组成的民间教团。以香主为首,按地区、宗族、或社会职业集团建立“帮”(或“方”),开设“堂门”,发展“香众”(“会众”),以做香火会为主要活动形式,主要在内河(湖)渔民、船民中发展组织。香主对一般香众有严格的控制,并在经济上勒索。由于这一道会门破坏民众生产,扰乱社会治安,五十年代便被政府取缔。
    香火会同民间道教有密切的关系,它吸收道教的某些科仪和宗教资料,比如做会迎请“三界”神的分法,大致就是按照道教神系天神、地祗、人鬼的分类划定;以符籙驱邪、医病与道教相同。在香火会迎请的神中也有佛教的神,如观世音。但香火童子的活动与伙居道士和野和尚有严格分工:香火“做生不做死”,即为活人做会消灾、祈福、延寿等;死人则由道士和和尚作道场、放焰口超度。
    香火童子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民众对香火童子一般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他们既可为人驱鬼消灾,也可“弄神弄鬼”以制人。(参见“附录四”)

二   香火神会中的民俗文化活动
   
    香火会是以鬼神信仰、消灾祈福为基础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
   (一)香火会举行的场所称作“坛”。“坛”随“会”而设,并无固定场所。坛是请神的祭坛,也是香火童子表演的舞台。有内、外坛之分:“内坛”设在室内,设神台、神像、欢门、彩吊、香烛等,以请神、供神;外坛设在室外,树有“神幡”,是香火会的标志,也有迎神接驾的功能。外坛另备香火童子表演用的道具,晚间要举火。
    各种香火会的程序和活动内容不一,各地香火会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一般均有“开坛”、“请神”、“跳神”、“发表”、“净坛”、“送神”、“结坛”等程序。各个程序中还有一些活动细节,其间穿插其他仪式(称作“执事”),如“过关”(或称“度关”)、“拜斗”,它们有的源于道教的科仪。在整个做会的过程中,香火童子要进行各种技艺的表演。
   (二)香火童子将他们的技能概括为十三个字:“翻、跳、穿、唱、念、敲、写、画、裱、剪、戳、扎、雕”。各地有不同说法,南通的香火童子概括为:“三子”--肚子(指“肚子”里装的神书多)、嗓子、架子;“七字”--剪、凿、写、念、敲、跳、跑。这些技能体现为香火童子做会中如下技艺:
      1 杂技、武术--“翻” “穿” “跑”等。
      2 民间舞蹈--“跳”。
      3 民间说唱--“唱” “念”。
      4 民间音乐--“敲”(打击乐)。
      5 民间美术和工艺--“画” “裱” “剪” “戳” “扎” “雕”。
      6 书法--“写”。
    大部份童子只能具备某些技能,表演其中部份技艺,同时内、外坛的表演也不同:内坛主要是说、唱,外坛重在跳、翻(翻跟头、翻桌子),因此有“文童子”、“武童子”之分。

三   神书
   
    歌、舞、说唱是香火会中民俗文艺的表演。其文学部份包括以下几类:
   ㈠ 仪式歌:俗称“神偈子”。其中请神献供时唱的“酒歌”文学性较强。
   ㈡ 忏:按其内容和功能,可分为两类:
⑴“唐忏”,又称“大忏”。这是与传说中香火会的起源和做会请神结合在一起的长篇神话说唱故事,有“六大神书” “八大神书” “十三部半神书”等不同的说法。主干上的故事有以下段落:《袁天罡卖卦》《魏征斩龙》《唐王游地府》《刘全进瓜》《九郎请神》《唐僧取经》等。其中唐王游地府,许下的“三宗誓愿”之一:回阳世请三界神佛开“玄元洪门会”,被认为是香火会的起源;魏九郎请神与香火会请神结合在一起,九郎官成了香火会请神的“符官”。上述每一部份又衍生出许多故事:述袁天罡的出世,增出《袁樵摆渡》;刘全进瓜的前后,有《僧道化钗、逼钗》《李翠莲上吊》《借尸还魂》《御赐团圆》等段落;九郎请神前后有《老大人上朝》《叹五更》《王二传书》《九郎辞学》《混天元》(参见“附录二”)《封官》《龙宫借马》《西京买鞍》《龙宫借鞭》等段落;为了交待龙宫神鞭的来历,又可敷衍出《孟姜女送寒衣》《秦始皇赶山塞海》等故事;唐僧取经部份除了取经故事外,前面又有《陈子春上任》《刘洪杀舟》《殷秀英骂贼》《江流认母》等段落。以上主干故事和敷衍出的故事,内容上互相联接,而又各自成篇,是一部规模巨大的长篇叙事诗。一般香火会中只演唱其中某些段落或压缩后的主要故事情节。
    ⑵ “小忏”,即神歌。讲述香火会迎请的各种神的出身的故事歌,它们各自独立成篇。传说有一百多种,已发现四、五十种。它们同江南社祭演唱的“赞神歌”有共同之处。另外,金湖等地香火尚有“跳顽神”一类,以舞蹈为主,也唱相关的神歌。(见“附录一”)
    仪式歌和忏是香火会特有的歌谣和说唱文学作品。香火童子为增加香火会娱人的作用,也移植其他民间演唱文艺在香火会上演唱。主要也是歌谣和说唱两类:歌谣多为苏北地区流传的俗曲小唱;说唱作品多为小说、戏曲、说唱文学的传统故事,如盐城地区香火演唱的“四大前书”(指唐、宋、元、明四朝人物传说故事)“四大古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

四    香火戏   
  
   ㈠“香火戏”是民众对香火会上童子各种表演技艺的统称,与古代“百戏”“杂戏”的概念相似,不是指现代意义的戏剧。
   ㈡ 古代“乡人傩”的歌舞表演和其他祭祀歌舞均具有表演故事的因素,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源头之一。香火会上童子“跳神”时演唱的神歌,多用第一人称叙述神的故事,具有较强的戏剧表演因素。(如附录一《金湖香火童子抄录的神书和法事单》中所列“跳顽神”)它表现出中国戏曲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
   ㈢ 宋元以来江苏是多种传统戏曲流行的地区。这种客观条件使香火童子不断向戏曲学习,增加其跳神表演的戏剧性,甚至做戏剧形态的演出,这种现象,并非只出现在近现代。但香火会特殊的信仰功能,限制了香火表演进一步戏剧化的发展。
   ㈣近现代部份香火童子学习京剧、徽剧和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程式,吸收地方民歌俗曲唱腔,移植传统戏曲剧目,将神书做戏剧形态的表演;或移植其他剧种的传统剧目,做简单的演出,这类戏剧表演及由此发展起来戏剧演出形式(如南通的“通剧”、扬州地区的“扬剧”“大开口”、连云港地区的“大戏”),都不具备傩戏或戏曲活化石的品格。


附录一:金湖香火童子抄录的神书和法事单
   
    说明:此件是金湖县香火童子杨振达抄录的香火神会“三天大会”上所唱神书及所作法事的目录,原件收在杨抄录的一本杂忏中,封题“癸卯年清和月上旬四知堂云记”,四知堂即杨家的堂号。这一目录基本上是按照做三天大会的程序开列的。包括“唐忏”,即从《袁樵摆渡》到《九郎请神》系列故事的神书,俗称“大忏”,或“大老爷”; “小老爷”即“小忏”,它们是讲唱各种神灵故事神书,上两类是说唱作品。“顽神”开列的是“跳顽神”的名目,它们是以舞蹈的形式(跳神)演唱的神灵故事,个别也具戏剧表演的特点。“小老爷”和“顽神”每次做会只选择有关的项目演出。其他是“法事”,包括一些仪式(如“交(醮)活”、“祭表”、“大祝寿”)、杂技(如“油锅摸钱”、“拆席搅拦”)和舞蹈(如“踩五云”)等表演。原件中的错字在[ ]号内校正。

杂款计算忏书本数

    “开坛”、“交[醮]活”、“交[醮]生”、“升旗”
    《袁樵摆渡》、《斩龙·卖挂》、《唐王游地府》、《唐僧取经》、《化钗、逼钗》、《进瓜·团圆》、《老大人上朝》、《叹五更》、《王春下书》、《九郎上朝》、《替父领表》、《混天元》、《马·鞍·鞭》
    “计[祭]表”、“踩五云”、“大法[发]表”、“上、中、下界表”、“高揭表”、“打醋炭洁净”、“大迎銮”、“小迎神”

计开三天大会“法事”和“小老爷”:

《土地老爷》、《火星老爷》、《都天老爷》、《牛拦老爷》、《雷祖忏》、《灶君老爷》、《痘神老爷》、《郡王老爷》、《大王老爷》、《七公老爷》、《旃坛老爷》、《张仙老爷》、《梓童老爷》、《三官老爷》、《真武老爷》、《哪吒老爷》、《许斌老爷》、《华佗老爷》、《先锋老爷》、《城隍老爷》、《二郎老爷》、《董财神老爷》、《和合财神老爷》、《招财老爷》、《刘成[晨]阮肇老爷》、《玄坛老爷》、《刘公老爷》、《蝗蝻老爷》、《圩神老爷》、《水母老爷》、《蒲神老爷》、《青苗老爷》、《眼光老爷》、《栏神老爷》、《观音老爷》、《功曹老爷》;

计开“顽神”:

   《跳七公神》、《跳大王神》、《跳张仙神》、《跳武财神》、《跳军王神》、《跳八蜡神》、《跳陈九龙》、《跳五郎神》、《跳罗僧太保》、《跳盖表神》、《王公元帅》、《岳飞神》、《跳上曹官》、《跳中曹官》、《跳下曹官》、《放支福兵》、《银脚兵》、《收兵福将》、《邀仙表神》、《杨四将军》、《唱杨四郎》
   
“封门下进”、“油锅摸钱”、“收冒捉鬼”、“斩五岳神”、“大祝寿”、“大祝星”、“出汤气”、“箓竹招魂”、“过响锣关”、“书符照号”、“站刀谢土”、“真武咒秤砣”、“拆席搅栏”、“大计[祭]龙舟”、“交[醮]五茶”、“收五芽”、“交[醮]酒席”、“箓青土地”、“沿门打扫”、“计[祭]塘涵”、“计[祭]场头”
   
《安宅老爷》、《招财利市》。   


附录二:《混天元(点破)》(金湖神书) (略)

附录三: 天地问(江都神书)(略)
   
附录四:  脱衣咒(民间故事)(略)

     (原载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学生书局,2002。12)

转载自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thread.php?tid=2738&extra=page%3D1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