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性相近 习相远 ──对海外流散文学的思考

性相近 习相远 ──对海外流散文学的思考

  

性相近 习相远 ──对海外流散文学的思考

  □陈乐之





  

■洪安瑞




  对于研究流散文学的学者而言,定位、移位以及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正是位置的不断变迁,导致了被研究对象身份认同的变化与重塑,这对相关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流散在海外、有跨国经历的中国人在不同背景下重新创造了他们的历史,而全球化进程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重新创造。在重塑过程中,他们经历着身份转换和其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带来的疑惑与挣扎,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新地方文化归属的迷茫感以及对原有文化联系的困惑感。在克服域外种种偏见以及多元错位的不懈努力中,他们逐渐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身份,塑造出了创造性色彩极浓的现代感。这一过程是漫长、艰难的,是几代人经历反复磨练的结果。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突出才能,为跨越地理与文化疆域的旅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变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近期,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教授与马德森(Deborah L. Madsen)教授主编的《流散历史:中国跨民族主义的文化档案》(Diaspori Histories, Cultural Archives of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从主观性与忠诚性两个角度,研究了海外华人的文化代表性,包括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以及对文化的理论研究。“流散”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是此书的着眼点,作为历史现象,被赋予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对中国及所在国的政治和社会内涵的意义。

  洪安瑞现任教于瑞士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院汉学系,研究领域是古典与现代中国文学,尤其是文化理论,目前的研究课题有20世纪文学的文化变化与认同以及海外中国流散文学。马德森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美国文学与文化,主要关注比较文化多元主义、文学与流散文学、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等。

  《流散历史》由“探讨”(Diasporic Negotiations)、“历史遗产”(Historical Legacies)和“重述”(Re-storying Diaspora)三个部分共12篇文章构成,涉及题材和领域较广,从中国汉代的流放现象,到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文学,再到当代海外华裔的文学认同,既有对整体的共性研究,也有诸如对海外华人女作家赵淑霞的个案分析。作者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围绕海外流散这个话题,列举了不同时代及地区的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包括意识形态的根源、文化宝藏的反思以及对一些新美学词汇的延伸和引申。这些文章看似彼此松散,但它们构成了一个序列,在碎片化的表面,通过“流散”与“现代文化”这一内在主题,从不同角度,以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在全球媒体和商业稳步增长的大趋势下,新兴的、富有活力的海外流散文学的图景,以及海外华人在新时代和各自不同背景下塑造的新的文化在跨国语境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流散历史》面对“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走向消亡,我们是否开始进入了‘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这一历史性提问,犀利地抓住了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流散的动态身份这一核心,深刻地看到了后殖民时代政府控制力的弱化和资本、商品及人引起的结构性调整这一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以相互交错的笔触,分析了文化结构的“流散”。作者集思广益,就这个问题为读者提供了立体剖析,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具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