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家乡湖北潜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介

家乡湖北潜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介

不得已从海上风转过来,是我自己的哦!
我的家乡是湖北潜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深受楚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戏当推第一。潜江的皮影属于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
  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鸡鸣腔状似雄鸡打鸣,鸡鸣唱腔之中间隔潜江方言的念白,没几句之后就出现节奏音调完全相似、高亢的鸡鸣,人声模仿得十分逼真,音高之间的相差高达13度之远。
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江汉平原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
  随着现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艺人的相继谢世,江汉平原皮影已经开始走向消亡,其艺术精华亟待后人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潜江最受民众欢迎的恐怕就是花鼓戏啦!在潜江流行一句话:“听了花鼓子哎哟哎,害病不吃药!”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在江汉平原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作的剧目、声腔和表演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瑰宝——花鼓戏,迄今已有150馀年的历史。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其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是湖北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源於江汉平原一带的高跷、渔鼓、三棒鼓及薅草歌等民间歌舞说唱。1995年,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被升格更名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潜江的花鼓剧团成为湖北省近10个专业花鼓剧团中唯一的省级剧团,潜江的花鼓戏被公认为湖北省花鼓戏的“领头雁”,多次晋京调演且被灌制成唱片或磁带在海内外广为发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荆州花鼓戏舞台出现了一片洁净与美好。《双撇笋》《斩经堂》《三官堂》《春姑拾斧》《借牛》《拦花轿》等剧目,分别在湖北省和中南区文艺会演中获奖。这些成就奠定了荆州花鼓戏与湖北汉剧、楚剧齐名的基础地位。 1980年,在花鼓舞台演进了近一个世纪的《站花墙》,经过重新整理,改名《花墙会》,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荆州花鼓先后有《家庭公案》等八台大戏八上北京,唱响首都舞台。其中,潜江花鼓剧团根据曹禺名著《原野》改编的荆州花鼓戏两上北京:1990年参加“曹禺从事戏剧活动65周年”祝贺演出,并唱进中南海;1996年将《原野》复排为《原野情仇》,进京为全国第六次文代会倾情演出 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因戏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在北京“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因演曹禺名剧,磨砺出一个又一个有成就的演职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因在《原野》中的成功表演,分别摘取第14届、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8届中国文华表演奖。花鼓戏200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潜江的民歌也是不可忽视。
    潜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原为古云梦泽一角,这里河渠湖泊密布,物产资源丰富,既是“水乡泽国”,又称“鱼米之乡”;既是“水袋子”,又是“歌窝子”。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厚道,聪慧乐观。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和求生存的斗争中,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民歌,这些发自他们肺腑的歌声,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渲泻,是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爱情的媒介,娱乐的工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民歌题材丰富、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形式多样,主要有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歌以及新民歌等.
号子是与劳动紧密联系的,潜江水乡河流堤防很多,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所以打硪修堤成为人们重要的劳动内容,为了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产生了大量的打硪号子,所谓“号子是令旗,不喊号子打不一”,“不喊号子不修堤”,成为打硪时不可缺少的劳动辅助和精神支柱。打硪时,按硪型可分为木硪、片硪、石磙硪三种;各种硪歌曲调繁多,在声腔上有高腔、平腔、矮腔之分。打硪号子一般是根据打硪时人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分为:慢硪、中硪、快硪、急硪及边硪等。
     种田要知牛辛苦,穿绸要知采桑忙。潜江水旱田地宽阔,是集中粮棉产区,因而田歌非常丰富,它是潜江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每种田歌都有一些不同的曲牌、唱法和演唱形式,有成套的也有散曲,可谓行姿百态。如潜江的薅草歌,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演唱时有领有和,领唱者唱主腔(高腔、悲腔、打锣腔等),合唱者接号子(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主腔多唱戏曲唱词,号子只有衬词,曲调既具有山歌高亢悠远的特点,又有小调优美动听的感觉。旧时演唱薅草歌时,常有赛歌的习俗,当两支不同的薅草队伍相遇时,必经比试一番不可,这样能调解劳动者的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起了解闷舒心、提神鼓劲的作用。
     儿歌是潜江民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边做游戏边唱以及大人对小孩哼唱。内容多反映儿童生活,非常适合儿童的口味,浅显易记。口语化的歌词使其在音乐上主要是以方言声调依字引腔,是研究潜江民间音乐的重要依据。
     另外,潜江的花灯,采莲船等都是极富特色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又机会大家亲自去看看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