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湖北仙桃的一些非遗简介

湖北仙桃的一些非遗简介

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家乡仙桃的民俗风情,有赛龙舟,剪纸艺术,婚嫁习俗,美食文化,等等。希望大家喜欢~
    【1】仙桃民俗-赛龙舟
    仙桃赛龙舟历来都很盛行,尤以沔城为最。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同其它地方相比,有所不同。
  
在比赛时间上:其它地方多数只赛五月初五,而沔城既赛五月初五(小端阳),又赛五月十五(大端阳),旧时还赛五月二十五(末端阳)。
  
在参赛地方上:以前沔城赛龙舟只准东门、南门、北门、西门、九贺门、小桥、江北、七里城、红花提等九地参加,其它地方都望而兴叹。后来打破了这个规矩,任何地方的船都可以来参赛。1998年端午节参赛的龙舟中,就有两只是洪湖市的。
  
在龙船的布置上:其它地方并不那么讲究,多数只在船首装龙头,船尾安“保梢”就行了。而沔城不仅在船首装龙头,以前在中舱还竖一个“斗”,上面扎彩,中间挂锣,船尾装棹和“保梢”。看上去既美观,又很有气势。
  
在桡手的规定上:过去沔城划船可以到四乡去请桡手,现在不这样做了,是哪里的船,就是哪里的桡手。桡手的穿戴,每只船上是统一的服装和帽子。划船号子也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其它地方的号子叫得比较长,沔城的号子就只有两个字:“划呀!划呀!”听起来高亢、悦耳。
  
在比赛风格上:沔城能按规则办事,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不发生争斗。其它地方的人看了,都赞叹不己。
  
在奖励的形式上:沔城赛龙舟都是在小莲花池的珠子台上设标,夺取胜负。旧时有“划赢了吃包子,划输了啃黄瓜”的习惯。谁的船赢了,商家就上船挂红放鞭,还放包子吃;谁的船输了,桡手自觉无光,就偷偷溜走。现在不同了,都是由镇政府设标,给予奖励。
  
由于沔城赛龙舟别具特色,所以吸引了不少的人前往参观。1998年端午节期间,各地乘旅游车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五月十一日至五月十五日,每天参观的人达三万余人。仙桃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曹大举先生参观后即兴赋诗云:
端阳佳节赛龙舟,/万众一心争上游。/锣鼓声声催虎将,/旗桡闪闪夺鳌头。/环池攒动人观望,/携卷登临士放讴。/屈子有灵当笑慰,/古城儿女竞风流。
  
沔城赛龙舟不仅在本市和邻近县市很出名,而且参加全国比赛也很出名。1995年秋季,“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沔城回族镇组织了一个女子龙舟队,由镇长马吉圣领队,代表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代表队前往参赛。沔城女子龙舟队(因代表湖北省,称湖北女子龙舟队)在西山滇池一抖风采,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昆明诗人孙仲权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赞美湖北女子龙舟队》:是滇池的芙蓉怒放/还是蝴蝶泉的蝴蝶竞飞/啊——/是湖北女子龙舟队/驱龙飞跃/耀眼生辉/红旗飞舞/吼声荡回/彩龙腾巨浪/水晶响千雷/看――/湖北女子龙舟队/一抖风采/出类拔萃/两岸赞声啧啧/震惊须眉!  

  
      【2】仙桃民俗-娶媳妇逗公婆
    儿子娶媳妇,逗弄公婆,是仙桃城乡近几年来新婚典礼上的重头节目。这天,大伙都乐哈哈的,一口一个“扒灰佬,醋妖婆”地喊个不停,又忙着为这“灰爹醋婆”打扮一新。让公公一手拿个扒灰耙子,一手拿着盛灰的撮箕,头发上也一面灰尘。给婆婆挂上了三、五个醋瓶儿,走起路来哐当作响;并让公公的两个兄弟各拿一面小旗儿,上书“扒灰佬”三字,众人见了,哂笑不止。儿子娶媳妇,逗弄公婆,为的是搞笑、有趣,图个热闹。
   公公,何以被称为“扒灰佬”?
在民间,不知什么时候起,流传出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家三口人,爸爸和儿子媳妇在一块过日子,后来,儿子外出谋生了,家里只剩下公公和媳妇二人。翁媳俩朝夕相处,日子一长,他们的感情便亲近起来。一天.做饭的时候,公公在灶门口添柴加火,媳妇在锅边掌勺炒菜。公公不由得打量了媳妇几眼,便在灰坑里的柴禾灰上,写出了想媳妇的几个字。媳妇瞥见,正要斥责公公,公公连忙把柴禾灰扒平,翁媳间兔去了一场尴尬。
   后来,人们就将翁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概括成为指责公公“扒灰”,“扒灰佬”也应运而生了。于是,新婚典礼上,人们姿意取乐,拨弄一些公公“扒灰”的节目,什么公公背媳妇,公公牵媳妇,翁媳对口词.翁媳拔河等等,总之,节目越来越搞笑,直到把公公搞成个“色鬼”,占点新媳妇的小便宜才解颐。聪明的公公也乐意和媳妇乐一乐。要知道,错过了这“合法”的机会,以后,也只有看看媳妇的份了。众人作证,何乐而不为?
   列位看官,公公“扒灰佬”的来历已讲述,那婆婆为何是“醋婆”呢?
说到此,这趣俗来源于唐朝大臣夫人的真实故事。据韩琬《御史台记》所载:唐太宗时,有位名叫任环的大臣,劳苦功高。太宗为了答谢任环为国为民辛勤操劳,意欲将两名宫女赏给他。但任环有个毛病,就是怕老婆,这事儿,满朝文武无人不晓。太宗想到此,为了打消任环的顾虑,于是,传任环夫人来训话。太宗让内侍端来一瓶“毒酒”,对任夫人说:妇人要宽宏大量,小肚鸡肠嫉妒成性是要被休掉的。然后指着那瓶“毒酒”说,如果你改正了,可以不饮这瓶酒,不改就马上将它喝下去!哪知任夫人是位刚烈女子,不畏恐吓.听罢圣旨,说道:宁愿饮下毒酒一死方休!于是,她将酒一饮而尽。奇怪的是,任夫人饮了“毒酒”后,不但没死,反而来了精神,她屁股一拍,走出官殿,气冲冲地回家找丈夫算账去了。
原来,李世民赐给任夫人的并非毒酒,而是贮存在宫廷里的陈醋。他知道任夫人有饮醋的癖好,想以此来启发她不要嫉妒。后来,人们就把吃醋当作嫉妒的同义语来指责某人犯有嫉妒的毛病。
看官可以设想,儿子燕尔新婚典礼时.新娘子如花似玉,此时的老公被好事者们强制着与新娘子逗欢作乐,而把她这个黄脸婆晾在一边,婆婆心里是何等滋昧?所以,给婆婆挂上醋瓶子,正是婆婆内心那股酸楚味的真实写照。民俗演绎上的十分搞笑,却也来自三分的真实。
      【3】仙桃民俗剪纸
      仙桃市,旧称沔阳,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夏、商、周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粱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建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沔阳素称“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比较繁荣,民俗剪纸更为醒目。

其民俗剪纸可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五类。  

  1、婚俗剪纸 自古人生重礼仪,对婚俗尤为重视。结婚被人们视为“终身大事”,剪纸在其中应用也最为广泛。结婚时,男方要举行“告祖”仪式(俗称行大礼),向列祖列宗禀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摆10碗荤菜,每碗菜上覆盖红双喜字剪纸,再插柏树枝于菜碗之中,意即:松柏长青,祝夫妻百(柏)年合好,家庭百事顺遂。堂屋正中墙壁上悬挂巨幅夺目的鲜红双喜字,配以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的剪纸,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金鱼闹莲、凤穿牡丹、连(莲)生贵子等等,分别贴于大门、洞房门及玻璃窗户上。此外,男方过礼的猪肉、鱼、酒等一切礼品上和女方陪嫁品上均盖有红喜字。还有衣箱封口和彩轿封门用的红喜花。传说彩轿(又名花轿),古时候是不封门的。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故事出台后,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沔阳民间就兴起彩轿封门来。不仅贴喜花剪纸,还要上铜锁,以保新娘的绝对平安。新娘在娘家办嫁妆时,绣的垱枕、围裙、袜底、云肩、花鞋等绣品。都少不了剪纸花样的装饰。一般来说,绣花办嫁妆,姑娘们特别重视,因为它是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见证。结婚新人入洞房后,亲友们特别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闹房时,要翻箱拿出新娘自作的绣品,评议欣赏,有如新娘举办的一次个人剪纸和刺绣展览,使参观者大饱眼福。  
   2、丧俗剪纸 昔日,沔阳流行请道士为亡人做道场的陋俗,即为死人超度亡魂。道士身着法衣,手执引路幡,有节奏地摆动,口里念念有辞,扬言为死人招魂、引路。在道土的法衣上绣有寿字和浮云、莲花、万字格等花样;引路幡全系缕空的长条形素色纸剪贴而成,上有三角形纹样,下有二方连续花边及篦齿纹的垂须。中段有宝相花。妇女死后,家人要给她穿绣花鞋。鞋上绣“一蟾一鹤”,或者是“双狗喝血”。据说,只有如此。才能让死者顺利抵达阴曹地府。 
3、服饰剪纸 俗话说“三分人材,七分打扮”,可见服饰之重要。沔阳人尤其是妇女、儿童在丰收之年特别重视服饰的美化,因此绣花用的花样需求量很大。据载,解放初期,全县卖花样的货郎就有一百几十人。剪纸内容丰富多采,如老妪头带的勒子,脚穿的花鞋;中青年妇女用的围裙、绣花鞋、包被堂心、袜底、手帕;儿童的狮子帽、虎头鞋、长命锁、涎兜、香包(又称香囊)、绣花衣裤;青壮年男子的布草鞋、拖鞋、鞋垫、箍带等均有绣花。花样子多系祈福、添寿、发财、喜庆、爱情、多子、辟邪、消灾等吉祥内容,如富贵有余、多福多寿、松鹤延年、长命百岁、荷花鲤鱼、金玉连发、一本万利、百事如意、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还有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合同春、七夕相会、八仙上寿、九路来财、十全齐美等。  

  人们特别重视儿童服饰,花样品种甚多,如狮子帽、虎头鞋、荷花涎兜、五毒香包等,寓意希望孩子象狮于那样勇猛;象老虎那样虎虎有生气;象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愿五毒化为香包,叫长命锁保平安,让孩子长命百岁,足见慈母爱子之心。  

  服饰绣花剪纸,根据着衣者的年龄、身份和用途不同而异。计有嫁衣、寿衣、婴儿服等,其表现手法趋于程式化、常见的花样有团花、角花、领花、胸花、袖口花、鞋头花、鞋边花、帽头花等。妇女们剪纸以技艺高超为荣,男家也以新媳妇的精巧刺绣和善长剪纸引以为骄傲
   4、宅居装饰剪纸 它是人民群众凭藉自我生活感受经验和对美的追求,创造出的朴素大方的民间剪纸艺术。剪纸在宅居装饰的运用,体现了民俗生活中平民百姓的审美心理。沔阳除窗花剪纸外,还有门帘花、门鼓花、帐檐花、帐飘花、垱枕花、顶棚花等等。  

 
  太多了,转下一贴~~
续“湖北仙桃的一些非遗简介”
 5、岁时节令剪纸 每年春节,除旧布新,换上新的剪纸,其图案内容大都由吉祥词语或图案组成。常用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企盼,从而使其审美情趣得到满足。除了常见的“年年有余”、“四季平安”、“万事如意”、“鹿鹤同春”之外,亦在神柜四扇门上贴“福”、“禄”、“寿”、“喜”(或配以图案)。也有的在神柜两旁贴“福”、“寿”或“五福捧寿”剪纸。  

  元宵节 俗话说“年小月半大”,沔阳南部有吃“元宵”,北部有吃“团子”的风俗,最热闹的是赛花灯。彼时是剪纸艺人们大显身手的极好时机。花灯上多有剪纸吉祥图案,尤其是走马灯上,四季花鸟、各种人物故事,如刘海砍擦、八仙过海、文王访贤等,百看不厌。  

  三月清明节 俗称“踏青”,家家上祖坟。在坟上插吊钱(用白纸剪成镂空的长条形状,近似引路幡,中间剪有内方外圆的铜钱图案),表示对先辈亡人的怀念。在时人心目中,凡是坟上插有吊钱的,说明死者家里有后人,且讲孝心。否则即是后人无孝心或绝了后尘。民间曾流传道:“养儿不祭祖,犹如喂猪狗”。可以说,除文化革命时期之外,沔阳清明节祭祖一贯盛行。  

  四月二十八 城隍菩萨的生日。沔阳县城一带民众做城隍会。前面抬城隍菩萨游街,后面紧跟狮子、龙灯、高跷、采莲船以及各店铺扎出的“故事”人物和不戴面盔的“急脚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举天星”,即用一丈五尺长的竹竿,底部用棍捧扎成架子,以防止倾斜。竹竿顶部置一小座椅,上面坐有不足一岁的婴儿两名,穿古戏服装,扮演戏剧和“故事”角色等。多雇佣贫穷人家的小孩装扮,由人们抬着出游。坐在上面的婴儿穿的古戏服以及踩高跷的人物服装上均有绣花,采莲船及各种“故事”中均有剪纸图样。  

  五月端阳节 农历初五为小端阳,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为末端阳。民间有五月端阳,诸神下凡带来灾难,毒气大的传说,必须高度重视驱邪避灾,因此给孩子们额上擦雄黄,家里门角落竖艾草,煮棕子的锅里放蒜坨,以之解毒、消灾、去疾。还给孩子们胸前挂香包(囊)。香包上绣有五毒。意在以毒攻毒,可以抵御一切毒气。表达了家长愿孩子清吉平安的审美意识。  

  鬼节 七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各家各户都要给亡人烧纸钱和“袱包”,“叫饭”。据说那些孤魂野鬼若无人管,就会在四乡害人。为保一方平安,那些有钱人家出钱,请道土做斋。煮稀饭泼洒在野外,供野鬼们吃。夜里,还要放路灯与河灯,将扎的纸船和蜡烛、纸钱在河边一起烧掉。“纸船明烛照天烧”,意即为孤魂野鬼照路,送他们回阴曹。道土穿的法衣上有绣花用的剪纸宝香花、万字格、寿字等图案;河灯、路灯,也是剪成荷花瓣形状,中间点的油灯;扎的纸船上也少不了剪纸花样。


【4】仙桃美食:
沔阳三蒸(蒸青鱼、蒸猪肉、蒸筒蒿,另一做法为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相传为陈友谅之妻首创)  

沔阳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大县,历史上包括今洪湖市,近年改制为仙桃市。这一带水面较多,物产丰富,为鱼米之乡。人民爱吃蒸菜,有"无菜不蒸"的食俗,被称为蒸菜之乡。三蒸即三样蒸菜,有的说指蒸鱼、蒸肉、蒸鸡,有的说指蒸鱼、蒸肉,蒸丸子,有的说指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曾专门赴仙桃考察沔阳三蒸现状的中国烹饪大师孙昌弼表示,“三蒸”最早指的就是蒸鱼、蒸肉、蒸蔬菜。目前,在当地人家仍非常流行。
  珍珠丸子是用肥瘦均匀的猪肉和鱼肉做主料,剁成茸拌上鸡蛋清,配胡椒粉、姜末等六七种佐料与湿淀粉调匀,用手挤成直径五分钱大小的肉丸,放入筛内滚粘糯米后装进小笼屉,在沸水锅上用旺火蒸。蒸出的丸子色泽晶莹洁白,米粒竖起似珍珠透明,肉丸软糯松泡,味道鲜美。
  蒸白丸,以瘦猪腿肉和鱼作主料,更注重火功,其色泽乳黄,丸质软嫩,油润松软。
沔城莲藕(莲子被誉为“白璧莲参”,皇室贡品)

还有以下一些(不是很全):
     沔城莲藕(莲子被誉为“白璧莲参”,皇室贡品)

    沙湖咸蛋(又称沙湖盐蛋,清皇室贡品)  

    红庙萝卜  

    沔阳三蒸(蒸青鱼、蒸猪肉、蒸筒蒿,另一做法为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相传为陈友谅之妻首创)  

    毛嘴卤鸡(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6年湖北省工业精品名牌消费品展销会精品奖)  

    九珠皮蛋(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前身为沔阳松花皮蛋)  

    范关酒(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宫廷御酒,又名碧潭酒)  

    红庙酥饼  

    胡场糖模


   我收集的不是很全,希望能够从大家心中更多的了解仙桃。也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喜欢“鱼米之乡”“体操之乡”“秀才之乡”——美丽的仙桃,喜欢你们自己的家乡,大家如果有机会就来我家做客吧~我家住在沙嘴办事处光湖大街,希望大家来做客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