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童鞋们!为自己加油!我们才是第一个!

童鞋们!为自己加油!我们才是第一个!

先看一则报道,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走近全国首个大学生“非遗”社团 》
     发布时间:2010-4-13 9:18:51
  首批志愿者120名为“非遗”汇聚人才
  2009年11月10日,由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大学主办,成都市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走近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精髓”――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在成都大学启动。主题活动中,“非遗”项目展演、“非遗”知识图片巡展、“非遗”专家讲座等系列活动吸引着大学学子关注“非遗”。这次主题活动还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和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非遗”保护社团。

  “社团成立之初,吸引了首批志愿者120名参加。大家把非遗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研究。”杨阳说,在节庆期间,非遗保护社团的学子们走上街头,用文字,图片,传单,并加上讲解,向市民普及非遗知识。

  “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社团,主要是开展各项非遗专题活动,内容包括相关专业学术交流、非遗社会实践、非遗主题讲座论坛、非遗知识展览、非遗节志愿者工作等系列活动,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学习、体验并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分团委书记涂静表示,成都大学学子的“非遗”情结很重,很多同学都是成都国际非遗节的志愿者。

  请进来走出去让“非遗”薪火相传
  成都街头的“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节庆”讲解;在成都大学组建了非遗学术研究团队;洛带古镇的“湖广会馆”摆设现场咨询台,用普通话和客家话向游客讲解洛带客家居民的历史,现状,客家的习俗,礼仪;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表演、开展讲座……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社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动态地让“非遗”走进大学生生活。一方面,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演绎独门绝活,为大学生们现场讲解民间技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民间、工厂,了解“非遗”现状。用自己所学知识,开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思路,用专业知识与“非遗”多方面融合。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还将相继在成都各大高校挂牌。届时,基地将根据大学的自身特点和学术研究课题,进行艺术、市场等学术研究领域的延伸,为“非遗”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记者手记]:
  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和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非遗”保护社团落户成都,引来全国关注。我们从这些充满阳光的大学生身上看到了“非遗”的薪火相传。“非遗”传承不是某项技艺的传承,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的传承。如果民俗文化的土壤消失了,技艺的传承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何茜)

      长鸿按:协会成立之初我们并没想到要去争中国第一个非遗社团的名号,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不争之争已经被别人抢了先。
      从报道上看来,成都市的大学生非遗社团成立于2009年11月,而我们长江大学非遗协会成立于2009年4月,明显早于成都。但是成都成功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成立十分高调,大张旗鼓的宣传,成立的相关新闻先后被《成都日报》、网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媒体”报道,这使得他们很自然的“被认定”为首个大学生非遗社团。
       为什么我们成立的时候没有称自己是第一个?我想倒不是因为我们规模小,学校地域的影响力小,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去考察在我们之前是不是有类似的社团。因此在对外报道时只采用了“全国独具特色”的学生社团,“率先开始”非遗保护行动。
      我们成立的新闻稿只在荆州新闻网和校园网上报道,影响力远远不及成都这次,而且我们所利用的两大网络平台——民俗学论坛和海上风论坛,都不是官网性的门户网站,而是纯学术性的论坛性网站,这也造成我们的报道和成立事实不能被“公众”认可。
      说到这里,我想感叹的是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真的不可小视,传播学上讲的“传播效度”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盲目利用传播又必定造成某些信息的误传和失实。据我了解,在全国的很多高校,都有传承民间文化类的社团,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以“民俗协会”或“民俗学社”的命名最多,让我惊叹的是,离我们不远的“湘潭大学民俗学会”已经又二十年的历史了!这些信息都使得我在报道协会的时候不敢轻易使用“第一”、“首个”、“最先”、“领先”的字样,最最夸张的一次也只是说我们“走在了全国大学生非遗保护的前列”。不过经过我去年为期半年的秘密调查,还真没发现在我们之前有以“非遗”为名的大学生社团。而且我们很幸运的是,从我们成立以来就和两大学术论坛紧紧相连,我们在论坛发布的信息也都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到,我想成都要是在报道之前百度一下,应该知道在湖北荆州早就有这样一个社团了。
       话说回来,我们还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初衷没有改变,我们的“非遗协会”一定要以学术性为第一工作原则,我们不想去跟“非遗”的风,这是为什么在成立时我的意见是要以“民俗协会”命名的原因。没有以民俗命名,是因为学校尚无这个学科基础,而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为非遗保护尽一份力,所以非遗与我们的联系仅仅只是义务与责任。与其他官网的报道相比,我们更加喜欢民俗学论坛与海上风的氛围,因为我们信任民俗学,能得到民俗学网的鼓励与支持是其他所有高校和社团都无法与我们'竞争'的。因为我坚信只有在非遗保护行动中注入民俗学的学术力量,非遗才会拥有生机,我们不期望看到“非遗”成为“非遗”的时候,更不希望看到民间文化的保护走入盲目与炒作。
      一个小小的学生社团能做的,该做的,也仅仅是做一些实际的传承和调查,我们不期望能成为“民族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因为我们承担不起。也许几年以后,这个非遗社团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续下去,但是这批学子和会员一定会因为某种生命力量继续他们的保护之路,起码在热爱家乡、回归家园上,他们有很多事情去做。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第一、最先、首个无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要做最强的!我们的“非遗协会”一定要以学术性为第一工作原则。童鞋们加油,我们是最棒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加油,争取把我们的非遗做大做强。

TOP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害安从来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给长鸿哥加油~~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这是我们已经讨论过N多次的一个话题了。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的定位问题。
    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这个巨人,是海上风和民俗学会网上的诸位良师益友。一直觉得我们的起点是很高的,因为我们是沐浴着“荆风楚雨”成长的,我们一开始就能得到来自民俗学界老师的悉心指导,“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俱全!所以,我们对自己说要做出个样子来。我们要从零做起,以一个低姿态出现,以一个行动者的姿态出现。于是,我们开始了一次一次的非遗行动者计划。
    其实,我们是一群超级不自信的童鞋。刚注册为论坛会员那会,几乎不敢随便发帖。对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民俗学土地,最初我们只敢表露出好奇,不敢有任何的发言权。是对老师们的敬重,却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否定。曾经,我们会因为老师们的一个回帖兴奋很久,也会因为没有回应的帖子而失落半天。然而,几经交流,我们终于有了属于我们的论坛用语。
    非遗学社成立一年两个月,其中经过了三次换届。其中,有些人依然在坚守,当然也有人退出了,不过我们的队伍终究是越来越庞大了。我想,维系非遗社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这也许比较抽象,但似乎比类似于“使命”、“责任”这些词更实在。我们依然固执地认为,我们没有资格说更多,有实践才有发言权。
    所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是特别的。其特别之处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所谓的我们自己的理论。

    “集公益性、学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生社团组织。旨在推进大学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育家乡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担当起传承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想来这样一段定位的描述最开始也只是为了应付社团成立申请程序而定的。真正接触了民间艺人,看到同学们为民间工艺惊叹的神情,我们常常也是没了理性,只存感动了。
    其实,我们只想做一个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孩子!然后做好自己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情。
    从某些方面说,有绝大部分人是因为端午节之争而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关于文化之争,诸于三国文化之乡、李白故里···嘘声应该响于呼声的。断然没有想到,非遗社团会遇到“第一、首个”这样的名号之争。童鞋们只是单纯得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呀。
    倘若以后,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希望不是因为某种无意义的炒作。
     好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民俗学队伍确实是越来越强大了!以后,应该会有更多非遗社团出现的,此乃民俗学界幸事啊!
倘若能和成都的兄弟社团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学习,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啊!
    童鞋们,加油哦!

TOP

不在乎是不是第一,在乎的是我们为非遗做了些什么,又在做事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在奔走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们的成果得到民俗学老师的认可,我们让更多的人把目光定格在非遗上。是的,我们在成长,我们在和非遗一起成长着,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TOP

回复 7# 的帖子

哎,感觉说再多的话都是徒劳啊!
用我们敬爱的温总理的一句话共勉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