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南拉祜族民俗

云南拉祜族民俗

拉祜族

服饰--饮食--建筑---婚姻家庭--
生育习俗--葬俗--节庆--返回

  拉祜族有40.83万人口(1990年,包括苦聪族)。主要分布于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思茅、临沧两个地区。思茅地区有273,137人,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聚居区192,209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31,384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4,294人,西盟县13,450人,景谷县11,423人;临沧地区有72,964人,其中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31,734人,耿马县16,170人,临沧县13,784人。除上述主要分布地区外,西双版纳州还分布有46,770人拉祜族,其中勐海县36,209人。

文化民俗

  ⒈服饰

拉祜族人民喜爱自己的传统服饰,他们的服饰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且因支系、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别。男子穿无领右开大襟短衫和裤管宽大的长裤,有的也穿无领右开襟大衫,头戴黑布便帽,顶端缀有红穗,有些地方的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是用6至8片正三角的蓝白色布接成的,下沿镶一道较宽的蓝布边,顶端有约半尺长的各种颜色线穗垂下。妇女服饰:拉祜西妇女头缠黑色土布头巾,身穿无领对襟短衫,胸前袖口处缀以彩色布条几何纹布块,下穿长筒裙,多赤足;拉祜纳妇女服饰在彝语支各族中是独特的,它保留着南迁以来北方服饰的特点,妇女喜欢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岔很高的长袍,右襟、衣领周围和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处,嵌上百余个雪亮而又整齐的银泡,内穿花格长筒裙,筒裙上缀有素美雅观的彩色图案,平时多赤足。女青年耳戴耳环,手戴银镯。  

拉祜西支系妇女亦佩戴银器饰物,但服装则与拉祜纳支系有很大的差异。拉祜西妇女头裹黑色或白色头巾,穿窄袖短衫和裙子。短衫饰以彩色布条,裙子则多间以红、黑、白三色。拉祜西妇女服装具有南方民族的特点。

  拉祜族无论男女都喜爱肩挎背包,背包既是出门时盛载什物的布袋,又是炫耀妇女纺织手艺的饰物。背包用织绵提经或针挑提花制成。

  拉祜族的苦聪支系虽然生产力较其他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但无论男女,特别是青年男女却异常注重装饰,他们通过交换解决装饰品,妇女用着色的藤皮作发箍,上缀白银泡、贝壳和铸币等以增加美观,尤喜佩戴手镯和珠子;男子常戴兽角表示擅于狩猎和勇武。苦聪人在种有棉花的地区,男穿青蓝布衣裤,女穿青蓝布长衣,下着蓝布桶裙。而金平地区的苦聪妇女则与当地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基本相同,穿裤而不穿裙。在不种棉花的地区,男的一般穿麻布短衣,妇女则着短衣长裙。

回页首

  ⒉饮食

  拉祜族的主食有大米、包谷、荞等,大米是清晨现舂现食,日食两餐。食具有土锅、木甑、木碗、木勺等,有些地方的拉祜族,把一个葫芦剖成两半,一半做饭碗,一半做菜碗。蔬菜有青菜、萝卜、芋头、薯类、豆类、瓜类、竹笋、辣椒、葱、艽菜、姜等,野菜种类也很多。拉祜族喜欢把大米、蔬菜、肉类和佐料同时入锅煮熟;拉祜族喜欢吃辣椒;喜欢烤肉吃,先把肉抹上盐、香料,然后拴在两根大棍中间,放在火塘边慢慢烘烤,烤出香味即可食。拉祜族还善于腌制食品,腌豆鼓、卤腐、酸笋、酸菜等,风味食品有灌肠和猪骨头生。灌肠是在猪小肠内装入豆腐、大料、盐等佐料,把小肠口扎起来,挂在竹笋上,放到火塘边用火熏干,储存起来慢慢吃,又香又辣,味美可口。苦聪人的松鼠干巴,是待客的佳肴野味。拉祜族喜欢喝浓茶,多饮“烤茶”。饮酒也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是水酒,用糯米做原料,筛去细糠,用热水浸泡煮开,立即取出,用甑蒸熟,放于陶罐中,约一小时,水酒即制成可饮。烧酒是用谷子或玉米等做原料,用大锅煮,煮熟后再用木甑蒸出水汽,取出晾干,再拌以酒药,使其发酵,再放入蒸酒的木甑中蒸,烧酒即从甑槽中流出。拉祜族的婚丧喜宴、节日庆典都离不开酒。拉祜族不论男女都嗜好吸烟。男子用竹根结雕凿成的烟斗,吸的是自制草烟和味道浓烈的兰烟;妇女用土陶烧成的烟斗,装上10余公分长的竹烟竿吸烟,或者口里嚼草烟和芦子。

回页首

  ⒊建筑

  拉祜族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是杆栏式的木桩斜顶楼房,木桩楼房建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适应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的小型木桩楼房建筑,一类是适应大家庭公社生活需要的大型木桩楼房建筑。小型木桩楼房从右方顺梁开门,门外有一小晒台,用粗杆砍成楼梯供出入上下。楼房形状有方形和椭圆两种。楼下关牲畜,楼上一般用木板隔成两个住室,前室中央设火塘,作饮食会客之用,后室作寝室。有的小型楼房由于面积较窄,不间隔,成一通间,起居饮食都在一处。大型木桩楼房建筑亦既通常所说的长屋,或叫大房子。澜沧县糯福区的长屋,高约7、8米左右,最大的长屋,面积有230平方米,一般的约80平方米左右。房子留有宽大走廊,没有窗子。门开在向阳一侧正中或顺梁左右两侧,门外有晒台,设一可供两人并排上下的木梯,通至走廊。住房按对偶家庭的多少,用木板隔成若干间,每一间住房居住一个小家庭。正对住房的过道上设有火塘,但也有两三个小家庭共用一个火塘的。火塘旁边搁有土锅,土锅的数量每每标志着有多少个小家庭业已从事私有制的个体经济活动。大房子旁边建有储存粮食的仓库,也是木桩建筑。仓库内分成若干小格,每个小家庭分别使用一格。有的则在屋内一角辟有公共粮仓,而每个家庭则在自己的住房内也设有小粮仓。糯福区拉祜族经常轮歇的耕地离村落很远,因此在农忙期间,他们都就近居住在盖在田地附近的小型临时住宅里,这种小型临时住宅均是木桩建筑,拉祜语叫作“班考”。有不少“班考”其后发展成一个新的自然村。西双版纳的拉祜族村落则用茅草掩蔽外通路作为自然屏障,村口用竹竿搭成村门,路边摆设有原始信仰的供奉设置。不少村落把竹竿剖成两半,架起笕,把山泉水引入村内。房子四周围以篱笆,园圃内种有烟草、甘蔗、芭蕉及蔬菜等类的植物。村落中心一般辟有广场,人们在那里聚会歌舞,广场周围多有宗教信仰设施。村落规模小至2、3户,大至百余户。

  拉祜族的“掌楼”很有特色,一般用32棵柱子,7根或9根横梁,若干根椽子和竹笆穿接、串连、铺塔而成。“掌楼”分上下两层,楼身一般筑成正方形,楼顶用藤子将竹片和山茅固定盖上,四周用竹笆、木板盖严。上层分隔为寝室和客房,客房中央有火塘,火塘里的火终日不灭;下层不筑围墙,堆放柴禾杂物。上下两层楼之间的楼梯是一根砍出台坎的粗栗树,楼外有一小平台,用来晒谷物。和汉、彝等民族杂居的拉祜族,住房明显受汉、彝族的影响,一般盖的是土墙平房,四周用土基垒砌,屋顶用木片或茅草复盖。

  苦聪人的住房特别矮,最高处不过3米,低处仅1米,房屋的形状是人字形,用竹子、竹叶、树枝、芭蕉叶盖顶。室内不开窗,屋里光线较暗,陈设极简单,有火塘、三脚架、竹编的用具等。

  拉祜族的苦聪支系至少到清朝还过着“以叶构棚,无定居”的迁徙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夕,大部分苦聪人已由“以叶构棚”过渡到土墙草顶房屋,只有金平部分苦聪人的房屋直到1958年定居前还保留着某些“以叶构棚”的特点。因经常性的迁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房屋建筑的发展,故而树枝、竹子、竹叶、芭蕉叶便成了苦聪人建筑房屋的用材。房屋的形式是“人”字形,最高处不过3米,最低处仅1米,屋基一般是从10到3、4平方米。虽然屋面建筑显得十分简陋,而房屋内部的安排却井然有序,仅火塘就有三种,一种是灶塘,专供煮饭之用;一种是父母生活的火塘;一种是子女招待客人用的火塘。家庭成员都按辈份或结婚已否,而有一定的位置。部分苦聪人则已过渡到用泥土建筑的房屋。即使是因为经常迁徙,但苦聪人对于房屋的建筑仍十分重视。如盖房屋之前要进行占卜,判断房基是否吉利等。

回页首

  

⒋婚姻家庭

  拉祜族一般实行族内婚,很少与他族通婚,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普遍实行从妻方居住。多妻为传统习俗所不允许,并遭众人非议。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包办婚姻很少。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各地的风俗有所不同,通常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单独寻偶两种。求婚定情多选择在秋收之后。若女方主动,则邀集本村姑娘一同到有选择的另一个村寨旁唱动听的情歌,等村寨的小伙子们出来欢迎她们。男女青年找到自己心爱的情人后,即由男方请人到女家说媒,在女家择吉日成亲,结婚当晚,新婚夫妇不在家里过夜,要到山上歇宿,待次日由亲友把他们找回来。结婚这天,一般不办酒席,而是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伴随新郎新娘,围着火塘起舞,直至通霄达旦。在保存母系残余制的地区,女性常常主动物色对象,她们常在黄昏后集体结伴到邻村,用歌声邀请男青年相会,在这种场合物色到对象,女方就把男方的衣服撕下一块缝上记号,或者就地找两棵草打个结,作为定情凭证。在实行父系制度的地区,一般由男性主动物色对象。拉祜族的通婚范围各地很不一致,多数地区盛行单行姑舅表婚,有的地区允许父系三代至五代以外的亲属通婚,少数地区除亲兄弟姐妹和叔侄不能通婚外,其余亲属均可通婚。

  拉祜族从定情到结婚,一般经过托媒求婚、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托媒求婚,少数地区是由女方家长托媒求婚,多数地区是由男方家长托媒求婚。按习惯,媒人需奔走三次才能得到明确答复。在订婚过程中,媒人亦担任重要角色,先到女方家,宴请女方家长亲戚,吃过订婚酒,便正式缔结婚约(也有在男家订婚的)。在订婚宴上,双方商定聘礼和婚期。聘礼视经济情况而定,一般是酒30大碗、米两斗、猪半只、盐两斤、红糖10多斤、头巾一条、衣服一件。聘礼需在迎亲前一天送到女家。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均需到对方家里劳动,如发现某一方不会劳动或性情懒散,对方可以提出解除婚约。拉祜族一般多在冬季或春节前后举行结婚仪式。从妻方居住的,由女家迎亲,婚礼在女家举行。结婚那天,新娘由女友陪同去男家迎亲。婚宴后,新郎拜辞祖先和父母,带着简单行装、农具,由男友陪同,当晚随新娘赴女家成婚。有的地区,婚礼在男女家轮流举行,即第一天在女家成婚,翌日回男家再举行一次婚礼,小住几日后才到妻方居住。从夫方居住的,由男家迎亲,婚礼在男家举行。男家迎亲,村里的青年男女全部出动,吹着芦笙,陪着新郎到女家迎亲。这一天,男女双方家庭都宴请宾客,当晚新婚夫妇不同房,与村寨青年男女跳歌至第二天。结婚后,严禁发生婚外性关系。婚后夫妻不睦可以离婚,提出离婚的一方需付给对方一定的款项。按惯例,男子提出离婚所付的款项要比女子多二至三倍,子女分别由双方抚养,男孩归父亲,女孩归母亲。离婚时必须请村寨头人和长辈主持,方属有效,并举行割红线或剪蜡条、剖木块仪式,双方各执一半。由于拉祜族青年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的,因此离婚者极少。

  拉祜族妇女在其丈夫死后,可以改嫁或转房。改嫁妇女,其子女及前夫财产需留给前夫的兄弟或亲族。转房完全取决于女方自愿,一般是兄死弟娶其嫂。

  拉祜族的苦聪支系的婚姻制度是单偶婚,实行氏族外婚,每一个氏族都较固定的同一两个异姓氏族通婚,从而结成狭小的通婚团体。直到现在仍可找到几个兄弟分别与几个姊妹通婚的事例。男子为了娶妻,必须先到岳父家履行5至10年的义务劳动。从父权观念出发,男子到未来岳父家劳动的意义,是作为支付未来妻子身价的一种原始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取代了男子们的“义务劳动”。在镇沅、新平等地的苦聪人社会,虽然还保留从妻居的现象,但男方已开始由从妻居转化,不仅要向女方支付更为沉重的礼金,还要有一系列反映这种转变的求婚、订婚、结婚的繁缛仪式。例如订婚要通过算命,测算男女双方是否合婚。镇沅的苦聪人,当姑娘出嫁时还要头盖红布。而富有的男家则早已开始用马或轿娶妻。

回页首

  ⒌生育习俗

拉祜族妇女在接近分娩的月份,就不外出歇山和去远处劳动,一般呆在家里做家务事,其丈夫也只在附近劳动。分娩后,亲友便到产妇家帮忙,在火塘边用2至3块木板搭25--35度斜的床给产妇睡,让产妇吃胡椒面冲的开水,同时用1至2公斤重的石头烧热后,用湿布包起来压在产妇腹部,认为这样做后,产妇的肚子里的婴血就能扫除干净,以后产妇的肚子就不会痛了。若遇难产,要用扫帚倒放在产妇的背上。产妇生产后,胎盘要安埋在房内外,女性埋在门内右边,男性埋在左边。村里的人得知婴儿出生的消息,一般都带着鸡蛋来祝贺,由接生老人向人们报婴儿性别,然后给婴儿唱祝福词。如果是男孩,就说:“婴儿快快长大成人,做你爸爸的好助手,开天辟地做生产……。”如果是女孩,就说:“婴儿快快长大成人,做你妈妈的好帮手,纺纱织布给老人穿……。”产妇分娩后,要杀鸡,生男孩杀母鸡,生女孩杀未叫鸣的小公鸡。对此做法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第一胎生男孩用母鸡祭祀,第二胎就会生女孩,第一胎生女孩用公鸡祭祀,第二胎就会生男孩:另一种说法是生男孩时杀母鸡,男子长大后好找对象;生女孩杀公鸡,女孩长大也好找对象。若把鸡杀错了,孩子长大难找爱人,找到之后还可能离散。产妇做月子期间,不满一轮12天,不得干活走动。满轮后,根据产妇身体情况,可将35度斜坡床下到10度来睡。

 婴儿生下第3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就得给婴儿取名,取名有几种取法,男孩叫老大即扎儿,女孩叫老大即娜儿。有的根据出生的时辰取名,太阳升起时生的男孩叫扎朵,女的叫娜朵;天黑时生的,男孩叫扎柏,女的叫娜柏。也有的根据婴儿生日的属相取名,生日是属马日,男孩叫扎母,女孩叫娜母……;有的根据婴儿出生时身体强弱情况取名,若婴儿身体比较弱小,为了使他强壮起来,给男孩取名扎海,女的取名娜海,婴儿的名字若与哥哥姐姐或老人的冲突,就得重新取名

回页首

  ⒍葬俗

拉祜族崇拜祖先,对丧葬很重视。据史诗《牡帕密帕》记述,原始时代拉祜族是以树叶茅草掩埋死者。古代拉祜族采用羌人盛行的火葬。明清以后,在部分地区逐渐改用土葬。保持火葬传统习俗的村落,均有一个集体公用的火葬场。尸体先用清水洗净,用白布裹紧,出殡时请巫师祷告,反复诵念死者回祖先住地时所经过路线的地名。有的地区送葬时,前面一人用死者生前所用的弩弓不时向前方射箭,后面一人则举着死者生前所用长刀不停地挥舞。集体公用的火葬场为一开阔平地,拉祜族通常用鸡蛋卜地法选择具体火化的地点,在鸡蛋落地跌破之处,挖一浅坑,坑内架木柴,男性死者架8层,女性死者架9层,由巫师点火焚化。有的地区不掩埋骨灰,有的地区把骨灰稍加埯埋或用石板垒坟。随葬品有死者生前所用的生产工具、炊具和食具,或随同火化,或置于坟前。土葬的方式有仰身直肢葬。葬具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外加树皮蕉叶;有的地区用粗大树木做成圆木棺。每一村落都有公共墓地,挖土坑墓,墓主头向东方,一般不垒坟。因用鸡蛋卜地,故没有整齐规则的墓列。随葬品除贵重饰物入棺外,其余或火化,或置于墓顶,或另埋于墓则。无论火葬或土葬,新丧后3天,家人要用蒿枝做筷子吃饭,整个村落停止生产一天,以示哀悼。

拉祜族的苦聪支系一般在人死后实行土葬,但没有固定的氏族墓地。苦聪人也似拉祜族的习俗,用滚鸡蛋的办法选择下葬的地方。过去有的地区的苦聪人还在人死后,根据死者的身长,找根粗大的树木剥下树皮来包裹尸体。现在虽多用篾席或木棺,但小孩死后仍常用树皮裹葬。死者生前常用的刀、弩、箩、竹水桶等器具则用为殉葬品放在坟头上。如那家有亡者,往往在处理完善后事务后,则要焚烧房屋搬家,人们认为只有这样做,生者才能避免疾病和死亡。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有绕着死者的尸体跳死舞和唱挽歌的习俗。亲友们都带着猪、鸡和粮食来吊丧。苦聪人虽然经常迁徙,但对年长的死者扫墓,却成了他们较固定的习俗。

回页首

  ⒎节庆

  库扎节 “库扎”是拉祜语的音译,意思是新年,云南省西部山区拉祜族人民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傣历三月至四月举行,节期一般4天左右。

节日前一天,各村寨要进行“库比”(意戒严),由安占(新年吃团结饭时大家选出的管寺庙祭祀,计算日历的人,条件是会念经咒,会致祝调整,家庭和睦,群众关系好)派人在通向村寨的各交通要道及寨门上设立树枝等障碍物,严禁外人入内。日落之前,人们要把祖先灵魂接回来一起过年。他们认为:人死仅仅是肉体的毁灭,而死者的灵魂是永久存在的,而且每逢年节要回来和他们的亲人团聚。节日这天,全寨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准备迎接回来过年的亲人。清晨当村外传来火枪声时,大家在象脚鼓声中边唱边跳,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携带糯米粑粑、白薯、酒肉回来的亲人们撒米、敬酒,表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第三天,全村寨要聚在“安占”家吃“团结饭”。来人各自携带酒、肉、饭、菜,按性别男左女右分桌。饭前,“安占”举杯向桌子四角滴水,祭祀祷告神灵;饭后,要讨论新头人的选举及寨中的公共事务。节日前夕,有的村寨还邀请寨外傣、哈尼、布朗等各族亲友作客,并互赠糯米粑粑和猪肉团子,以示尊重和友爱。

拉祜族春节 拉祜人民称春节为“扩塔”节、“扩尼哈尼”或“扩”节。按习俗有大、小年之分,每年正月初一开始,通常要持续4--5天。每年一入秋,人们便开始为欢度春节忙碌。临近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厚,自腊月二十六日起,人们洒扫庭堂、杀猪宰鸡、酿酒、舂米、做粑粑。除夕前一天,热情好客的拉祜人邀请居住在周围的傣、哈尼、汉、布朗等各族亲友一道饮酒狂欢,共庆佳节,并互相赠送糯米粑粑和“剁生肉”(拉祜族待客最好的菜肴)。除夕这天的傍晚要举行宗教仪式,大家面对日落的方向迎接祖先的灵魂回来一道过年。除夕之夜,拉祜族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粑粑,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食物的美味。饭毕,还要给牲畜喂些“年夜饭”。妇女们把做好的粑粑粘在锄头、砍刀等农具上,以示犒劳牲畜过去辛苦的一年,并鼓励来年继续努力之意。夜半,各村寨齐鸣火枪、火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清晨,拉祜族的青年男女们争相跑出家门,到山泉边接“新水”。拉祜人认为一年之始的新水最新最纯,喝了能使人消灾免难,获得幸福。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是最幸福的。新水取回后,先要赕佛敬祖,而后给老年人洗脸,老年人则给年轻人唱歌祝颂,勉励他们勤劳度日,并为之向天神祈祷。早饭后,人们纷纷涌向“安占”家(由众人推举出来的寨主),一排排跪着向他叩头祝福,之后,各家在家长的带领下,互相拜年,届时大家围火炉而坐,一边喝茶饮酒,一边唱传统年歌,寨场上,青年男女们则互丢荷包,传播爱情的种子。夜晚,人们聚集在寨中心,欢乐歌舞,通宵达旦。从初二开始,人们带着粑粑、桂肉、酒等礼物走亲串友。按拉祜族的习俗,当小辈人给老辈人拜年时,老辈人要为小辈人唱祝歌,拴红线(拉祜人的一种习俗,意为红线拴上谁,即能给谁带来希望、吉祥和幸福)。初三,全村人吃团结饭,拉祜语叫“估扎”。寨人各自携带饭菜酒肉等食物,到“安占”家祭祀会餐。吃饭时要按性别男左女右分为两桌,由“安占”举杯向饭桌四角滴水,祭祀祷告,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傍晚,全村各户又一次集中,各家抬着盛满食物的箩筐祭祀祖先,并将过年期间吃剩的秽物用火烧后丢在寨外。过大年之后10天左右,还要过3天小年。小年期间的活动与大年基本相同。拉祜人称正月十二为“满年”。到了十五的晚上,全寨由“安占”主持欢跳“卡尼玛”(一种由芦笙伴奏的舞蹈),亦称“合心舞”,表示月圆人也团圆之意。至此,拉祜族春节的全部活动即告结束。

祭祖节 是拉祜族传统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举行。在每一个拉祜族的家庭中,均把祖先奉为神(称为“页尼”),人们把长一尺的一长高脚篾桌作为其住所,桌面上放置竹制的数对蜡条,周围贴有白纸经幡图案,前方挂有小竹筒。在祭祖节里,各家各户都在竹桌上供奉香蕉、菠萝、桃子等供品,由家长杀鸡献祭,然后焚香烧纸,带领众人行祭祀之礼,祈求祖先保佑全家老少平安。据传这种仪式要在节日期间反复举行多次方能表达其虔诚之心,祖先才能显灵答应人们的祈求。仪式结束后,还要将所有的祭品移到寨外僻静处倒掉,节日遂告结束。

献地谷 拉祜族在播种季节(傣历六月,农历二月)择日举行的一种农业祭祀节日。在谷种撒到地里之后,各家各户要在地中央支起一个木棍架子,上挂有蜡条、花朵的小竹篓,周围摆上一圈篾笆,篾笆上置有酒、米、盐巴等祭品。然后,由家长进行祈祷祭祀。祷文大意为:“谷子啊,从今以后,你们要快快生长,要象开放的花朵一样健康兴旺……。”如果下种后遇有雷电将大树劈倒,或者大旱以后土地龟裂等天灾时,则还要杀一口小猪、一只鸡,并用一瓶酒、一碗米、一筒水及一块盐巴,择吉日,“马”日到地里祭祀“海姆特尼”(劈雷鬼)。拉祜人认为不这样做,谷子便不会发芽、出穗、长得结实。  

清明节 拉祜族过清明节与汉族清明节的习俗相近。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酒饭,到本家族的墓地扫墓,或者在这一天解决立碑、迁坟等事宜。按拉祜族的风俗,扫墓时,首先要平整坟包,添土加固,清理杂草杂物,然后将带去的酒肉饭菜在坟前一一祭上,以示悼念之意。接着还要杀牲畜祭祀亡灵。仪式完毕后,所有参加扫墓的人围坐在一起举行野餐,分享祭品。  

拉祜族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的端午节,又是拉祜族的植树节。因为这一天,大多数拉祜族村寨都要举行植树种竹活动。据拉祜族传说,端午节这一天是撒在田地里的包谷种子脱壳破土的日子。在这天种树,即使是将树枝倒插在地里也能成活。届时各家各户都在村旁寨边种树,而且,按习俗禁止在这天砍伐任何树木,就连烧火做饭用的柴草也不准砍伐,以示对树神的尊敬。  

火把节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过火把节时,农作物已栽插完毕,人们借节日的欢聚共舞,预祝秋后粮食丰收。届时,人们杀猪宰鸡,酿制米酒,每家的成年人都用松明捆扎成大小两个火把,竖在自己家门前,此外还要在寨子中央共置一对火把。当夜幕降临时,由寨中的巫师将寨中央的大火把点燃,随之各家再争相点燃自家门前的火把,各家围坐一处,共进节日晚餐。饭毕,家长手举一支绑在长竿上的火把,带领家人到屋内宅边驱赶蚊蝇等害虫。青年男女们则相聚在晒谷场上,跳起欢快的芦笙舞。依照拉祜族的习俗,如果小伙子看上某位姑娘,男方家长往往选择火把节这一天,打发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据说为了求得吉利,一般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尝新节 亦称新米节,是拉祜族传统的农祀节日,于每年农历十二月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天神保佑拉祜族人民谷米丰收。按惯例,人们要先收割一部分谷米回家,在尝新节上祭过天神祖先后,再正式开镰收割。也有些地方的拉祜人过尝新节没有统一的时间,哪家谷子先熟,哪家就先过。一到尝新节,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在各自家长的率领下,带着喷香的米饭以及盐、水果、煮熟的猪头、猪脚、猪尾巴、猪肝脏等祭品,来到寨子里供奉天神“厄沙”的小茅屋,先向“厄沙”的神灵敬奉祭品,而后再返回家中祭祀家神“页尼”,最后,家人用其亲友围坐在一起和餐。按拉祜族的习俗,吃饭前要先由家长给狗喂饭。据传狗给人类带来五谷种子,带来丰收的希望,因此,拉祜族把狗视为圣物,禁忌杀狗。每逢年节,吃饭前要先喂狗。众人吃饭时,先要由家长致词:感谢天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饭毕,人们聚集在打谷场上,敲起象脚鼓,尽情唱歌跳舞,歌舞过半,姑娘和小伙子则邀约相伴,一起到山上对歌,若双方有意,再约定日期相会。

哈巴节 “哈巴”拉祜语为“月亮”,是拉祜族传统的民间农祀节日。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拉祜人崇拜月亮神,他们认为:月亮神主宰着每年的时令节气。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拉祜族都要举行祭祀月亮神的仪式,因此,人们也把它当作庆丰收的节日。这天人们带着收获的水果、食物等,到寨子后面祭祀月亮神。在一些受佛教影响较深的拉祜族村寨,人们往往是前往村寨内供奉菩萨偶像的寺庙。祭祀完毕,人们便欢聚在寨中歌场上,唱歌跳舞,并举行赛歌会,青年男女们也借此良机,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苦聪年 是拉祜族支系苦聪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苦聪人过年为“扣扎”,“扣扎”主要是为庆祝一年来辛勤劳动年取得的收获而举行的,时间约在农历十一、二月,节期通常为3天。苦聪人认为过年要择吉日,他们把马、蛇、虎、兔、猪、鸡等动物的属日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而牛日、羊日及父母的死日,皆属于忌日,不能过年。苦聪人过年照常要杀鸡宰猪,邀请亲友一道欢度“扣扎”。按苦聪人的习俗,要在过年的第一天鸡鸣前即起身背水,他们认为这第一筒水是吉利水,喝了它可以消灾避祸,保佑健康。家里有火枪的还要对天鸣枪,以招徕逝去的父母回来过年。苦聪人过年的主要活动是开办“过年宴会”,宴会上,人们按性别男左女右分别围坐在火塘旁。宴会开始,先要由主人致颂辞,大意是庆祝新年,为能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健康,收获丰盈,家畜兴旺以及彼此进一步的团结而祝福。届时,欢乐的人们还会随着“巴乌”、锣鼓等乐器即兴起舞,甚至通宵达旦。节日期间,人们往往互相赠送糯米饼和猪肉等礼物,以增进团结和友谊。有的地区的苦聪人每逢过年,已经成家的女儿、女婿在3年内,年年都要背4块饼,两大两小,向岳父母和妻兄拜年。  

卡腊节 亦称“安贺别别节”,是云南省新平县拉祜族支系苦聪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举行。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传说:很久以前,苦聪人不会种庄稼,饲养牲畜,人们吃的是野果野菜,生活没有保障。一个叫卡腊的苦聪人突然看见一群鸟在草丛中啄食金黄色的籽粒,他很好奇,便将这些籽粒采集一些带回家,撒在地里。翌年,春雨落地时,这些种籽开始发芽,而且秋后终于抽穗了,并收获得到了今天的荞子、高梁和包谷。后来在卡腊的传授下,苦聪人学会了种庄稼。后来卡腊又学会了编网捕鱼,捕野兽家养,从而形成了苦聪人原始的饲养业,大大丰富和提高了苦聪人的饮食质量、水平。人们为了感念他,在每个寨子里选一棵高大挺拔的椎栗树作为卡腊的化身,于每年正月初三(卡腊的忌日)献物祭奠,代代相传,成为今天苦聪人的传统节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