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奔走在田野之婚俗篇

奔走在田野之婚俗篇

2012年1月9日,农历腊月十六,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我的高中同学将与他的新娘在这一天举行婚礼。很早就收到了这个消息,很为他高兴。同时我也准备前往,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某村来参加,大清早便从家中出发,应该说我错过了婚礼的前期准备活动,这对于我这次的活动是一点遗憾。包括在婚礼结束后当晚的“闹房”等仪式,我自然也是错过了的。
早晨行车至西南舁乡驻地然后再转车前往,后来一想,干脆走着进村,这样路上又可以欣赏沿途的景色,也许会有其他的发现。果然,在路的转角处,拍到了“泰山石敢当”,以及印在一家墙壁上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字样,却已模糊。另外在一路上,少不了黄土高原那种沟壑的黄色风景,以及层叠的窑洞,美丽的乡村风景。心中不免感叹,乡野的那种气息会使你深深觉得:民俗学“走在乡土上”、“奔走在田野”的无限魅力。经过了大约二十分钟的步行,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不用询问,只要沿着路途墙壁上贴的“喜”字红贴,还有在路边用大石压着的红纸,并找到很明显的典礼用的那种“充气式招牌”,自然就是到了。从此穿过,耳畔已经传来响亮的乐声,想必是请来的军乐队在欢歌了,这是一种后来才兴起的民俗事象,以前还没有这个主体的参与。同学办婚事的院子是典型的北方院落,正对大门是照壁,朝里面走去,是按左右依次排开的厨房、卧室等等。婚房是在大门的右边。院子里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气氛,喜字、喜联都贴到满院。同学正在新房里等着新娘子,因为新娘子是要从外面接进来的。于是我便与同学聊了几句,并开始看新房的布置。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绕四周的婚纱照和彩色气球,和充满喜庆的装设。婚床的四角摆放了四个用白面捏成的“小人”,并用一根红绳连在一起,象征着祈求生育的意愿。而窗台上放好了酒杯和酒,谐音“长久”之意。桌子上摆放了一个大红色盘子,里面放着红头巾、梳子、白面馒头、红蜡一对以及一把香。当然是有讲究的。香是要点燃插在馒头上的,等新娘子来的时候端着到门口来迎接,并用梳子为新娘梳头发,最后要将燃完的香灰掷入婚床下的便盆中,其意不得。接下来新郎的母亲要为儿子穿新衣,并且打整衣领、袖口,在外面西服左右口袋各装一块红布,为新郎佩戴胸花。礼毕之后,新郎坐婚床,把其中一只鞋子脱掉然后再穿上,起身打整全身,这应是一种仪式过程,象征新郎从此换上新装,角色进入另一层面,身份也由此转换,按照阈限理论的说法,这里我觉得是处在一个身份转换的时刻,是在变为新郎,等待新娘的一个过程。而后,父母亲分别起身为彼此佩戴胸花,并给儿子送去祝福:“今天是儿子的大婚日子,我希望孩子在今后的工作中顺顺利利,生活甜甜蜜蜜。(父亲语)我希望我的儿子和儿媳早生贵子,白头偕老。(母亲语)”这一段的礼俗便告一段落,我才转到院子里,看正在为中午婚庆酒宴忙碌的人们,我们这边管这叫“办事”,一般都会搭棚子,请村里亲友来帮忙,俗称“打帮”。再在院子里摆放好桌子凳子,吃饭是按“几排几桌”来算的,冬天外面温度低,还会摆几个火炉供暖,这次婚礼的工作人员已经有安排,并贴在显眼处。我跑到后面备菜的地方瞅了瞅,师傅们正在忙碌着,蒸馒头,准备菜品,锅碗瓢盆很是热闹,专门围起的炉灶的火焰,热火扑腾,红红火火,也预示着这对夫妇将来的生活也一定是幸福美满的。院落左侧是专门给来宾登记上礼的地方,记账先生会将来人的姓名和礼金数额都记录在册,以便留档,以后也会对着这份长长的礼单,便是我们所说的“还人情”。村落里“礼物的流动”,阎云翔是专门做了深入研究的,而这一习俗也直接构成了村庄里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在此形成了一个由此基础之上建立的互惠的文化权力格局,可谓是“小村庄里大世界”。
突然想起这边结婚是要逗公公婆婆的,而且还要“盛装出席”,可别以为是什么盛装,其实是在婚礼上发泄一种特别喜悦的情感,怎么闹的欢怎么算。就是要化怪异的妆扮,而且穿很特别的衣服,诸如花袄绿裤之类的,胸前挂蒜、葱、馒头等物,背后还要把新郎父母双方的名字写在一个大红牌子上,挂在脖子上。如果真看到这种场景,不光是让你忍俊不禁,也会让你深切的感受到真正的那种“闹腾的婚礼”。账房右侧的这间房子,几位工作人员和新郎父母正在“饱受折磨”,我也在一旁看着。村里的妇女们帮忙在化妆,毛笔、墨水、牙膏、红绳条,各种奇思妙想,上演着一场隆重的活动。主角当然是男方父母,父亲胸前挂了一串:整蒜、一截葱、一个苹果、一个白面馒头,并用红绳穿起。耳朵上还要带一对青椒做成的“耳环”。诸多的象征意义。蒜是会算计,是希望将来儿子儿媳的生活钱财滚滚,葱谐音“聪明”,苹果意味着平安,也可与青椒构成“四季平安”之意,因为青椒在我们这边有叫“四辣椒”的,白面馒头便是象征新婚夫妇“白头到老”的意思。衣服则是一套大红大花的很有喜感的装饰,胸后已然挂上写着名字的“红牌”,脚下却故意一只皮鞋,一只雨鞋的穿着。这时再一看面部,“烧”字也被写上,这也是源于民间的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即“烧火佬的故事”。个中的含义大家也是知道的,在此不再细说。而母亲这边也已穿上花袄子,胸前挂一串桔子,这是取吉祥如意的意思。其他工作人员像抬轿子的、扭秧歌的也都化妆,总之是往“丑”里化,各种折腾和尽兴创造,头发也都被红绳捆拴的千形百态。等化妆完毕后,大家也都在等待着娘家人和新娘子的到来了。
此时,院子里已经开宴了。村里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在这欢祥的气氛中,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的,都是带着祝福而来。此时我便穿梭于婚礼现场,寻找民俗点,到处奔跑。在空闲时间将村委会的村长选举的几张海报拍了,还有有关于村治的一些内容。我想村子一般都会有庙,于是便打问路边站着的村民,提供到线索,说在沟里有庙,我就奔过去。一个是龙王庙,求风调雨顺的小庙,处于村里种庄稼的土地中间。另外一个是和它相对的下方一处小寺,并未能找到寺名,而且这两座建筑大概因为是冬日的原因,都被锁紧紧的封住,不知其内。而脚下的路很明显地看出是刚刚铺就的,还比较新。回程的时候还跳到人家庄稼地里,大致地看了一些墓碑和墓制,收获很大。算算此时新娘和娘家人应该要到了,马上奔回。村委会门口,娘家人陪送的车子和亲友都已来到,而新娘子要在离婆家一千余米的地方,是要婆家人亲自去迎接的,相当于去村口去迎亲。而娘家人此时也不许进入到婚礼现场,只在一旁一处人家等候。我便跟随着迎亲队伍前往。打头的是由五位乐手组成的传统乐队:唢呐手一名,在前;中间两位吹竽;最末两位一个敲锣,一个打鼓。接下来是四位抬轿子的人,脸上也是涂画了些,脑袋上绑一红绳。再后面是意味带队的手持一串红气球的,而后是十名军乐队组成,新郎父母和亲戚代表共四人,最后是十五名秧歌人员,手持扇子,身穿秧歌服。一行人浩浩荡荡吹奏着喜庆的乐曲前去接新娘。
到了新娘所坐的车子门口,新郎父亲将满身着红的未来的媳妇抱起,要把她送进轿子里,这时旁边的就要开始为难了,并在回程路上颠轿歌的欢快氛围中想尽各种办法来为难未来的公公,当然公公这时已经接替成为了抬轿子的人。一路折腾过来,可算吃尽了苦头,离快到家门的时候,在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轿子落下,秧歌队的妇女们围着轿子跳起,这时新郎父亲要把新娘从轿子里背出,扛在肩上,亲自背回家。这一路也是被折腾,很累的终于到了自家门口。此时便又有一些讲究的规矩。过火盆的仪式是很简单的,当时用了一个高一点的火炉,想必是没有特地的去准备火盆。然后婆家姑娘给新娘子梳头(此处还要进一步研究,设计面很多,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民俗环节,但却万千种种),这期间新娘子的脚是不能落地的。过火盆也好、在门口背着新娘子转圈也好,除了驱走邪气之外,也还有其他的意味在里面,当然这都是古上的传统,我们大只遵照执行罢了,没有太多的人去追究这其中的含义。这时,新郎也由人背出来,要将新娘子背回到洞房。这就算礼成了,一个阶段又结束了。然后新娘子就在新房里换装,也就是婚纱啥的,也许里面还有揭盖头什么的活动吧,还有喝交杯酒等仪式,但因不便我也未能进去。换好装后,此时的仪式便达到了一个高潮。就是新郎新娘走红地毯,认父母的时候,当然这也是婚礼中最为感动的。想想父母培育我们多年,今天我们成家了,工作了。他们内心是多麽的高兴,还带回了这么一个温柔体贴、贤惠的儿媳。从孩子们来讲,也是一种恩情的报答和回馈。而且此刻的话语会更加的煽情。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落泪,搞不清是为什么,于是悄悄躲到一旁擦泪。想我们周围很多人看到这场面也一定会控制不住的。感动、感慨、感激、感谢汇聚到一起。诸多言语在今天,在此刻,都化成一个个祝福的符号,一句句美丽的言语,一首首感动美妙的歌曲。此时婚庆主持人也按程序一步步进行,新郎新娘相互宣誓,为对方佩戴戒指,并用一个热烈的拥抱和亲吻表达着人类最高尚的爱情,这一切看在眼里都是那么地让人开心、甜蜜。我们衷心地祝福这对新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和美美,顺顺当当,甜甜蜜蜜。新郎新娘一起开了香槟,斟满酒杯,共同点燃蜡烛,并一起向父母鞠躬,感谢他们,也同时进行着给儿媳红包的小仪式,而后对拜,这也算是拜洞房仪式的一种简化形式,并且增添了新的内容。于是,一个和谐幸福的美满家庭就此建立,新婚夫妇和男方家长共同举杯,象征着美满长久团聚,从此成为了一家人,并对在座的亲朋好友表示同喜。举杯同庆,接下来新郎新娘会与父母一起与桌上的各位客人敬酒,表达盛情。这么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也基本快要到结尾了。
我们在最后坐上了桌,和几位一起来的同学聊着,婚宴会给桌上每人一根红布条,是带喜庆的,烟酒瓜子花生等等。菜一般都是有讲究的,讲究八凉八热,或是其他,在刘醒龙《圣天门口》中曾对湖北某地的婚宴餐俗进行过详细的描绘。婚礼结束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收到了新郎家的喜糖和美味的枣糕,多麽的喜庆。到这里,一个婚庆当天的过程也就结束了,至于晚上的活动,我是没有参加了。

TOP

感谢昭阳的详细记录!仿佛身临其境!

TOP

支持

详细具体生动可观。
要是把阶段整理更清晰一些,就更好啦。。。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