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鄂托克前旗牧民吃上“文化饭”

鄂托克前旗牧民吃上“文化饭”

民族文化走出去、引进来
鄂托克前旗牧民吃上“文化饭”

□ 尉光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使全旗有2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文化产业工作,每年创产值6000多万元。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宁夏、陕西交界处,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了把民族文化做强、做大,鄂托克前旗旗委、政府积极引导有文化特长的农牧民放下牧鞭“走出去”。牧民阿丽玛姐妹俩中学毕业后,在旗委、政府领导的积极引导下,在呼和浩特市各饭店、歌厅唱歌,每年收入3万多元。目前,鄂托克前旗有400多位牧民在上海、北京、陕西、广东等地从事唱歌等文化产业工作,每年创造产值800多万元。

  当地还以文化市场为依托,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立足点,以文化产业为重点,采取个人、集体和国家一起投资建设的方法,加强文化建设。近年来,由于马的饲养成本高,一些牧民纷纷把马卖掉,养起了羊和牛,蒙古族人的亲密伙伴——马开始失宠,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轿车等,一些儿童和年轻人甚至不知“马背文化”。为此,鄂托克前旗政府深入牧民家,积极引导牧民弘扬传统的“马背文化”。2002年,昂素镇苏力迪嘎查牧民曹纳木组织了70多名牧民、100多匹马,成立了马文化产业协会,先后去陕西、宁夏等地参加各种比赛和祭祀敖包等活动300多次,每年收入200多万元。截止到目前,鄂托克前旗已发展文化产业单位70多家,每年创产值380多万元,实现利税120多万元。

  当地还积极扶持家庭文化旅游业。牧民阿日宾吉日嘎拉投资20多万元,盖起了20间房,购置4个蒙古包,利用草原及自制的奶食品等,用蒙古族歌舞等辅助开展家庭文化旅游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目前全旗有家庭文化旅游点60多户,每年收入800多万元。

  牧民发展民族服饰文化也得到政府的鼓励。牧民孟根花有做民族服装的技术,近两年,她先后改良了60多种蒙古族服装。这些改良过的蒙古族服装,款式新颖、漂亮、精美,穿起来舒服,深受广大牧民群众的欢迎,产品远销青海、新疆等地。目前,鄂托克前旗有4家蒙古族服装加工个体户,每年加工各种服装近万件,收入十多万元。

《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26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