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下海”又在哪里

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下海”又在哪里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书摘



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下海”又在哪里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0日 14:05 来源:重庆晚报




  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究竟有多少被粉饰的史事?究竟有多少被隐藏的真相?本书精选了人们对历史的172个传统误解,多是人们习见习闻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被历史学家疏漏的问题。

  上海与下海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毛泽东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

  毛主席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从前,这一带多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这座小庙,奉祀护海女神妈祖。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始建时仅有房屋9间。嘉庆年间荒塌,又重修。咸丰四年间扩建,光绪二十五年又增建后殿等10余间。抗战初期,下海庙被日军炮火焚毁。1941年起,重新修建。

  庙小故事多,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

  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着,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但是最后成名是因为酒。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因为酒,上海务的名气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度数。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的经历。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

  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

  1990年,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上海、下海肩并肩,又坐在一起了。

  杏花村无处寻

  一说到“杏花村”,人们就想到了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读这首诗时,许多人要好奇地问:“这杏花村在什么地方?”

  其实,从《清明》诗本身来看,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之后,牧童并没有正面回答“行人”,而是用手“指”。因为牧童什么也没有告诉“行人”,只是用手指了指,根本没有说出那村子的名,外乡来的赶路“行人”,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这个村庄的名了,况且,“行人”要的是酒,询问村名对于此时此刻的他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见,“杏花村”并不是一个村庄的名,只是“行人”顺牧童手之所指,看到的是一个被盛开的杏花围簇的村庄。这个小村中有酒是肯定的,但是有没有佳酿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人又要问了:“那诗人写这‘杏花村’又有什么意义呢?”

  清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路上行人”想着家中亲人是否安好,先人的墓地是否有人祭扫,心里当然很苦。清明顾名思义是天气晴朗,可是这“行人”偏偏赶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徒增一层苦。悲苦无法解脱,有了借酒消愁的想法。可有酒的村子又很“遥”,想弄点儿消愁之酒,仍然还得承受雨中之“遥”。那遥远的村庄,又偏偏开满了象征美好的杏花,这“杏花”可以说是浇在“行人”身上的最冷的一瓢凉水,于是这时候,“行人”才真的有了“欲断魂”之感。

  最长的长城是金长城

  中国是长城最多的国家,就目前的发现,至少15个省(市)自治区有长城分布。人们对长城有许多认识并不正确,比如,将现在的万里长城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其实,现存的万里长城,与秦始皇长城只是走向大致相同,并不是同一概念。现在所说的万里长城,是明代的建筑,距今尚不到六百年。再一个是,以为万里长城是最长的长城,其实,还有一条不为人们注意的长城,它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万里长城,而且长度也远超过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就是金长城,

  女真族的金王朝,一路南下,灭辽,灭北宋,称雄中国北方数百年,它在处于攻势的时候并没有筑城,因此,给人们的印象是这个游牧的女真族是不善于筑城的。可是,其实女真族很会筑城。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号称万里,其实际长度约6700公里。谁也没有说出金长城的总长,但是它远远长过明万里长城是可以肯定的。金长城北到俄罗斯赤塔,南到黄河后套,东至长白山脉,西至蒙古国。与万里长城不同的是,金长城不是一道,在许多地方是平行并列的好几道城。

  金长城至今还是一条分界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就是以金长城为界的。金长城是夯筑的,残高三至四米,每隔一百米就有一个高起的土堆,那就是当年的敌楼。

  黑龙江省的得名

  按通常的理解,黑龙江省中的“黑龙江”,自然就是黑龙江这条江,或是黑龙江流域。其实这是误解。

  黑龙江省来自“黑龙江将军”。这里的将军跟通常说的将军是两码事。这个将军是清代设置的上马管军下马统民的省一级军政长官,但比省级的巡抚要大,相当于八旗中各旗的都统,大多设于少数民族地区。

  现在的辽宁一带,曾设奉天将军,后改称盛京将军;今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曾设宁古塔将军,后来宁古塔将军移吉林乌拉,称吉林将军;今新疆北部设过伊犁将军、塔尔哈巴台将军;今蒙古国设过乌里雅苏台将军。上面这些将军,其实全是简称,全称应该是镇守某某等处将军,或镇守某某等处地方将军。盛京将军全称就是“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盛京是城名,“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可以理解成,镇守以盛京为中心的地区的将军。奉天、宁古塔、吉林乌拉、伊犁、塔尔哈巴台、乌里雅苏台也全是城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现在黑河市爱辉镇黑龙江左岸(今俄罗斯境内的维笑勒依村)筑瑷珲城,设置镇守瑷珲等处地方将军,因瑷珲城又称黑龙江城,所以又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中的“黑龙江”就是黑龙江城,而不是黑龙江这条河,更不是黑龙江一带。

  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辖地,面积比现在的黑龙江省大得多。但现在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一带等松花江流域地区当时仍属宁古塔将军,后属吉林将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属黑龙江省。因为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属地基本上就是黑龙江这条江两岸,如果“黑龙江”是江的名,就不能再使用“等处”字样了。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广西人民出版社

TOP

长见识了。毛主席真是知识面很广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