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丁琪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民间文化在叙事文本中是以乡村生态图景、农民生存状态和乡村伦理道德法则等具体审美形态呈现出来,这些审美形态在相互指涉中共同演绎了20世纪上半叶乡土中国的文化景观,以本土经验和独特的审美形式参与了现代乡土小说的构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并呈现出个体风格差异、时代发展风貌的总体区别,远比现代都市小说中的市井文化形态丰富复杂得多。那么民间文化形态在乡土叙事文本中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从美学层面来看,民间文化为文本世界提供了最生动细腻的乡村生态、底层人的生活细节、民间的历史传统等具体审美内容,这些恰恰是一个叙事文本穿越时空保持恒久魅力。如鲁迅《社戏》中描写几个乡间少年夜晚拨船去看戏、戏台下肆无忌惮地骂老旦、回来的路上偷吃六一公公的罗汉豆等细节;萧红作品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往往是老东北黑土地上日常生活情景:冬天妇女们坐在热炕头上拉家常、说粗话等等,这些生动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容,在美学层面形成作品超越时空的永久魅力。
        从文本的文化底蕴来看,民间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渐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现代作家从思考乡土开始,以自己独特的民间表达形态参与了现代化动态的文化构建。
        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乡土作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现代化中国的多种想象。在以鲁迅为首包括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1920年代乡土作家的文本世界里,包含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中国要现代化首先是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及腐朽文化,把人民从封闭愚昧状态下解放出来,因而中国最迫切的是人的现代化,这种对中国现代化的想象基本上是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并且在20世纪初内外交困境遇中提出这样的设想是有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文本中的民间文化形态构成了启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0年代沈从文、废名、师陀等对现代化中国的想象是在20年代彻底反传统的基础上带有反思特点的,是民族化的现代化。这批作家更多的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找寻到了我们民族自在状态下顺天合理的部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影响跃然纸上,那种回避纷扰社会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有灵的书写似乎更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境界,作者在推拒式接受中不断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滋生的物欲贪心、道德堕落和生命力的萎缩。这种书写一度被认为是消极对抗、道德保守主义,然而在不断反思现代性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感受到沈从文、废名的乡村理想正是对未来的彩色预言。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代赵树理对现代乡村的构想,赵树理是在很强的政治语境下开始乡村设想的,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阶层的复杂关系和矛盾斗争以及怎样在这中间实现农民的自主管理和文明提升是他书写的主题,这种设想是基于本土经验带有农民身份特征的想象,它直接开启了1950—1960年代乡村题材的书写方向,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都承接解放区赵树理的传统,聚焦农村农民,表达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乡土作家的创作不是简单地描摹和再现民间,而是以民间想象为载体参与中国现代化的动态构建,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创造着一种新生活、一个新世界。这对作家来讲尤其重要,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创作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摹或规避现实的复杂性上面,而应该以创造的激情和思想去建构理想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民间文化形态的表达参与了现代文化的动态构建,并且富有创造性地想象了现代化中国的不同版本,赋予现代化以丰厚的内涵。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4-28 9:23:38

TOP

我觉得民间文化大都非常独特 不管是内部还是相对外部而言 这样才有美的 嘿嘿 因为独特才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