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捍卫”传统阅读的收获季节

“捍卫”传统阅读的收获季节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10月8日   


榜说

“捍卫”传统阅读的收获季节


■丁杨


  前些时候在“人以群分”的“豆瓣”网上看到很多朋友(特别是上海的)加入“一起来捍卫陕西南路季风书店!”活动,这家书店年底租约到期,受租金上涨压力,可能迁址甚至关门。不知大家“捍卫”得如何,但起码很多老主顾对这家书店的感情藉此来个群体爆发。这几年,越来越多对传统阅读不利的消息自国内外传来,手捧好书逐页展读的享受正被连手机都能下载小说的年代冲击,从亚马逊到卓越当当迅速改变着我们的购书习惯,靠卖纸质书为生的书店当然危机重重。扯远了,但愿深秋不止是大地的收获季节,也是爱书人的好时令,不想以后,只读眼前。   大学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不衰的公共话题。钱理群先生的《论北大》中收入其历年言涉北大的多篇文章,对于北大人、北大精神乃至北大传统的承袭和发展都有理性深入的思考,这座百年学府的前世今生浓缩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大学教育的历程,从中颇可反映出其间的不足与进步。值得提及的还有《欧洲大学史》,这是一部关于欧洲大学发展的通史,已翻译出版的第一、二卷分别是《中世纪大学》和《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1500-1800)》。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从西方移植而来,发展时间短,难免“先天不足”,这套书虽无法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界提供现成的变革方案,至少能带来一些历史眼光。   一直以来,坊间不乏关于周氏兄弟的种种著作,三联书店此前推出的“日本二周研究经典选辑”深获诸多研究者肯定,其中《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由专事中国文学译介的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所著,文本建立在大量内地、香港、台湾史料基础上,辅以对多位当事人的走访,以客观的历史视角与反思态度走近当时周作人的经历与精神世界,是一部难得的周作人“精神传记”。资深编辑许医农据台湾三民书局许倬云作品系列选编的《许倬云问学记》似也可看做许倬云的另类传记,该书侧重许倬云读书治学的回顾,有其对故人往事的追念,也有对若干话题的看法。《旧年人物》是学者夏晓虹十年前论及晚清、民国人物的著作,此番以原名出版内容已有相当程度更新,经作者本人去掉几篇旧作,增加若干更富学院气的篇什,今天读来也算适逢其时。吴宓之女吴学昭因其父与钱锺书、杨绛相熟而与钱、杨交往颇多,刚刚出版的《听杨绛谈往事》是她花费3年时间与杨绛深入对谈所完成的口述“传记”,书中大量第一手经杨绛口述而来的内容可与《我们仨》互补,关注钱锺书、杨绛的读者和研究者不可错过。   德国人顾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论国内文学界多有争议,先不论这块他山之石能否攻得了中国文学的玉,多听一些不同意见总不致于彻底否定中国文学,也许能更清醒地反思一下自己,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起到的也就是这样的作用吧。像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荣誉之剑》这样的小说,其厚重的历史感与人文气息早就超越了我们对一部小说的期待,从一个人到一场蔓延全世界的“二战”,从微观到宏观,伊夫林·沃用波澜起伏的笔触描写了一场大撤退,“荣誉”在这本书中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反讽,传达出作者对战争对人性的深邃理解。毛姆是个好小说家,他所理解的好小说是怎样的?他如何看待奥斯汀、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他心目中的小说十佳是……这些问题可在他的《巨匠与杰作》中找到答案。麦克尤恩是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红,在口碑和销量中左右逢源的英国作家,他的成功当然不只因为那部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赎罪》,《在切瑟尔海滩上》是他的新作,篇幅不长,分量不轻,简单的故事一样能够经由麦克尤恩的老辣文笔写出特别来,黄昱宁的译笔也为这部新作的中译本加分不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