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昌民俗》评论

《南昌民俗》评论

市井文化的守望者


——梅联华和《南昌民俗》



        历经两千二百多载风雨春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因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而著称,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震遐迩。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无不体现出当今花园英雄城市“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精神内核。因为,市井民俗和城市人文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正是有了市井民俗之根,花园城市才会物华天宝;正是有了城市人文之魂,英雄城市才能人杰地灵。
在南昌的子固路上,有一座风格独特的百年老建筑,它雕窗飞檐、灰砖筒瓦、横梁立柱、气势宏伟,且与江南名楼滕王阁遥相呼应。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今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馆长:梅联华。
       多年以来,梅联华矢志于弘扬民族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大市井文化事业,努力开拓区域性民俗文化资源,在布满荆棘的寂寞古道上摸黑探索、追风问俗;他致力于收集具有赣文化特色的民俗文物,古玩市场上常能见到他匆忙寻觅的身影,他的办公室里,摆放满了他倾心喜爱的各种民俗实物;他潜心研究南昌地区民俗事象的嬗变流程,在几近凄冷的荒芜田野中埋头耕耘,不问收获……
也许正因为如此,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先后举办了《江西傩文化展》《江西绣品工艺展》《江西民间剪纸展》以及基本陈列《南昌民俗风情展》《南昌生育文化习俗展》等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专题展览,其淳厚的乡情、鲜辣的赣味,使之成为江西省唯一专业性民俗博物馆。
       也许正因为如此,梅联华自2004年推出他的《追风问俗》后,不久又推出了南昌文化系列丛书《绳金塔下话南昌(十册)》,并在2007、2008两年内,相继推出了《赣傩》《中国民俗知识•江西卷》《南昌民俗》《图说南昌民俗》等专著,并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中国民俗学领域刮起了一股“梅联华旋风”!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求实的治学文风,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也为广大读者所由衷钦佩。
       现在,我的案头就摆放着梅联华的新著之一——《南昌民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作为生长于兹的南昌市民,从我刚看到其书名的那一刻起,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那些悄无声息流逝的多情岁月,随着书中的黑白老照片,再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有时淡忘又经常想起的民风民俗,伴着书中的典故文字,又仿佛活泛在人们眼前,给人带来亲切或伤怀、回忆或感念的各种情绪。虽说我的父籍是北国,我却是土生土长在这方热土之上的一介布衣;是梅联华的《南昌民俗》使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一直坚持生活在这块让我恨并热爱着、痛并快乐着的土地上的原因,并让我重新确认了自己的地理身份——我是南昌人,因为我的根深扎在南昌的土地上!
作为南昌人,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南昌民俗》,沿着南昌的历史概况、人文地理及民俗特征的章节走向,深深况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内涵,每每将自己身为南昌市民引为人生的一种自豪。接下来的诸多章节,系统而详细、完整而翔实地记录和整理了生产、生活、商业、居住建筑、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信仰等方面的民俗习惯等;这些包罗万象的市井文化资料的发掘、归纳、整理和研究以及写作,无不充分印证了作者多年邃密群科所修炼的精微之功夫。这不能不令人感动。
     《南昌民俗》的出版,无论从其缜密的构思、珍贵的图片,还是其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容都洋溢着南昌这座古老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魅力,而且填补了南昌民俗学的一项空白。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从历史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宝贵传统,正是南昌民俗之根蒂。作为人类悠久智慧的结晶,传统民俗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财富,是人类健全其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唯一保证。对于传统民俗,人们不应轻易地加以否定、遗忘乃至砸烂,而应当满怀敬意的加以珍惜和维护,慎重且有选择地加以扬弃并继承。毫无疑问,《南昌民俗》是属于南昌的,但从人文意义上来说,她更是属于全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想到这一点,你能不为之感动么?
       深入《南昌民俗》的阅读,我们会了解到许多古旧的市井文化,有些甚至是大俗,然而这恰恰是民俗的根蒂。也许可以这么说:今天的花园英雄城市精神,便是从这民俗的根蒂之上发源、嬗变、升华而来。而欲探寻并理清城市民俗之根蒂,则非花“每下愈况”之实力不能达其真谛。所以,当我们以为市井文化太俗之时,正是因为没有像梅联华那样,看到其大雅之所在。这也许就是当《南昌民俗》一书在手时,我们不但为其城市人文之光所笼罩而不自知,而且为了更急切地从中寻找一些契合自己心理的文化土壤而不忍释卷的原因所在吧!
在当今昌明而和谐的社会里,有人为生存而劳碌、为资本而焦虑,有人为事业而奔忙、为文化而辛苦。其实,无论你为什么而劳心劳力,都是做人的本份。然而,手捧《南昌民俗》,你很难不被一位多年执著不渝、潜心关注市井文化流变的民俗学者甘愿坐冷板凳、含辛茹苦钻研的治学精神所感动。
是呵,在这丰收的季节里,作为市井文化的守望者,梅联华的民俗学事业是值得人们尊敬和感动的。


王治川


2008年9月9日—15日四稿

[ 本帖最后由 梅联华 于 2009-1-1 22:5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