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化奇葩耀武陵

文化奇葩耀武陵

                             文化奇葩耀武陵
                                                      ——重庆市黔江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纪实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任光明/图 龚杰品/文



摆手舞


吊脚楼上


哭嫁


迎亲


土家小伙吹木叶


薅草锣鼓


背水

  一个红歌巡演团唱遍武陵山区,一套民族文化书系走向全市,一本日记记录黔江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一个梦想展望黔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灿烂未来……在重庆市黔江区,这些精神文化产品,如一串串镶嵌着文化印记的明珠,迸发着夺目的光彩。  
  一首首红歌在三省六地响亮传唱  
  2009年7月15日至7月21日,一个由黔江区委书记洪天云带领的红歌巡演团,从黔江出发,走向武陵山区的三省六地。那一曲曲经典红歌,令武陵山人民至今音犹在耳。  
  红歌巡演团成员孙妮娜介绍, 7月5日,由130名教师、20名重庆民族歌舞团演员组成的黔江红歌巡演团,经过10天紧张的排练,随后奔赴贵州铜仁地区、湖南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等地巡演。 
  7月17日,巡演团到达张家界市。当晚8点,当地广场人山人海。红歌开唱了,黔江区委书记洪天云登台,领唱《祖国,慈祥的母亲》,“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深情的歌声响彻云霄。  
  几天里,巡演团所到之处掀起了红歌潮:怀化,观众与巡演团一起拉红歌;铜仁,当地演唱团与巡演团同台演出……  据市民介绍,巡演团演唱的《东方红》、《红梅赞》等20余首红歌的歌声,飘进了武陵山人民的耳朵,飞进了人们的心窝里。  
  位于渝鄂湘黔交界的武陵山区作为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一曲“龙船调”,唱出土家儿女的多情多意;一出“摆手舞”,舞出大山山民的欢快轻盈。  
  江小平就是由土家族文化熏陶和蕴育出的歌手之一。2002年,他在央视西部歌手大赛的舞台上一展土家儿女的歌喉,让全国人民领略了土家儿女的风采。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活动”现场,现任黔江文化馆馆长的江小平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表演,代表武陵山人民的土家歌儿唱响了奥运村。
  一套黔江民族文化书系登陆重庆书城  
  在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时,黔江区没有忘记弘扬红色文化。黔江区群众这样说。在时间的长河里,60年短暂得像是一朵浪花的瞬间绽放,然而这一朵浪花,却激荡着黔江人的万丈豪情。
  今年7月,在贵州铜仁、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地,一个个红色故事在听众间流传。在湘西,听众听到的故事是,出生在黔江、身为红三军政委的万涛和在湘西出生的贺龙一起建立起根据地;在恩施,听众听到的是万涛来到恩施,收编了当地的群众武装队伍……各地听众感叹,原来黔江与自己的家乡竟有着如此的红色渊源。  
  这些故事从何而来?几个黔江区群众随口便答,故事是由黔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光明编写的。为让红色经典故事“因地制宜”,任光明编写之前,查阅了大量史料。 
  国庆前夕,《记忆黔江》、《诗意黔江》、《故事黔江》、《风情黔江》等一套10本“黔江民族文化书系”在新华书店重庆书城与读者见面了。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刘万利出席了首发式,对黔江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取得的成果大加赞赏。  
  据悉,“黔江民族文化书系”计划在3年内出版3批作品。首批包括《武陵骄子》、《风光黔江》、《风情黔江》、《记忆黔江》、《故事黔江》、《辉煌黔江》、《诗意黔江》、《山歌黔江》、《家在黔江》、《地震奇观,诗画山水》、《黔江书法作品集》等11部作品。即将推出的作品有:“红色黔江丛书”、“黔江作家群丛书”、“黔江民族文化研究丛书”、“黔江文化旅游丛书”、“黔江群众文艺丛书”等。
  黔江区文联副主席钟天珑说, 自2001年4月黔江区作家协会成立以来,7年间,黔江区作家协会会员已扩展到113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扩展到21人。7年来,黔江文学创作硕果累累,黔江作家相继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十月》、《红岩》、《芙蓉》、《四川文学》、《星星诗刊》、《中国国家地理》等全国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近200篇(部);出版小说、诗歌、散文集、杂文、报告文学集100余部。其中,何炬学的《苍岭》、任光明的《真实的记忆》、阿炳的《太阳出来绯红》、李军阳的《一路向北》等作品反响热烈。黔江作家群多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民族文学》刊物奖以及各省市的文学艺术奖。同时,旨在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文艺素养的“文艺家进校园”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本日记见证黔江民族文化60年
  “六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黔江的文化发展,好似一本崭新的书页印上辉煌篇章,像一朵朵鲜花争相开放……”黔江区八旬老人徐入戎在笔记本上写下豪迈的字句。
  从1949年起,徐入戎开始写日记,时至今日仍然天天坚持。30多本、近20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着家长里短、点滴变化,特别是新中国的日益发展壮大。一段段小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徐入戎翻开上世纪50年代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在黔江文化发展史上,一部曾经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电池收音机。  
  1951年2月,黔江县收音站并入文化馆,仅有的设备是一部电池收音机,供收音员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1955年,收音站购买15W扩大机一台,充电手播机一部,在黔江县城逢赶集日沿街流动宣传。1956年6月,黔江县广播站建立时,农民们非常高兴,终于在家里也可以听到广播了。
  徐入戎又打开近几年的日记本,高兴地向笔者介绍,2000年以后,黔江区的体育、文化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民族体育馆、民族博物馆拔地而起,民族歌舞团成立,武陵山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开馆,各个乡镇也建起了文化站。重庆直辖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的第一块金牌,就是黔江区队员参加的竞技项目——蹴球…… 
  黔江区位于巫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地处渝鄂咽喉之所,东北与湖北省咸丰县、利川市比邻,西南和重庆市的彭水、酉阳自治县接壤,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像一只翡翠玉梭,镶嵌在武陵山区西翼。  
  黔江的文化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建成了一批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投资达1.7亿元的文体中心的建设和已投入使用,更是提升了城市形象。  
  黔江加强了对民间歌舞、民间吹打乐和民间手工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传承工作。在组织开展民间采风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民族文化传统项目基地学校,组织民间艺术大师、特色文化镇乡评选和举办乡村艺术节、民间文艺项目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民间文艺人才的扶持,对专长突出的民间传统文化“绝活”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传承。“南溪号子”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坝山歌”、“中塘向氏武术”、“濯水后河戏”、“吴幺姑”等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组织编写了《清早起来去上坡》、《山高水长》等地方文化教材,通过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民间文艺素质比赛等形式,予以有效传承。  
  黔江对红三军政委万涛故居、香山寺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并相继对外开放;公布了26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达到20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63件,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均居渝东南地区之冠。
  20年来,黔江实现了民族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行政执法大队、黔江电视台、黔江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电视传输中心、529台、有线电视台、黔江体育运动学校、新华书店、各镇乡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武陵都市报社、黔江区文联、作协、黔江体育局、黔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的300多人组成的专业文化队伍,搭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服务平台。  
  “十五”期间,黔江区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3项,市级奖46项,取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  
  一个梦想绘就民族文化“和谐图”
  吉祥物“欢欢”飞遍武陵山,处处传递着喜讯——第二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将于10月18日举行开幕式,一场场精彩演出又将大放异彩。
  2001年,文化部、国家民委批准举办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是一个跨区域的文化盛会。  
  2004年9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在重庆黔江拉开帷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文化部、国家民委、湘鄂黔渝4省市及武陵山边区地、市、州、区(县)有关领导纷纷到来。
  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成功举办了“神奇武陵、欢乐黔江”民族歌舞晚会(开幕式)、全国民族文化论坛、武陵山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环线游、招商洽谈暨商品展销会、武陵山书法摄影绘画展、武陵山民歌大赛、武陵山民族之花评选赛、武陵风采文艺晚会(闭幕式)八大主题活动,是一场“全国瞩目、重庆一流、周边认同、长久影响”的民族文化盛会。  
  “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是人民的节日、艺术的盛会。本届文化节期间,“放歌武陵”精品节目汇演、“绚丽武陵”歌舞展示(开幕式)、“畅游武陵”旅游活动、“投资武陵”招商洽谈、“发展武陵”论坛、“物华武陵”特产展示、“辉煌武陵”摄影展示、“感动武陵”人物评选及颁奖晚会(闭幕式)等八大活动将精彩呈现。开幕式的观众人数约为2.5万余人,演出人员达8000人。  
  2006年,黔江区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节,发掘了黔江区潜在的民间文化,展现出黔江区特有的丰富文化底蕴,对黔江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黔江基层文化建设有一个真实写照,那就是黔江区白土乡8000多村民都争着上台当演员,想在乡村晚会上展示才华。大到政府举办武陵盛会,小到村民开展乡村演出。站在高处放开视野,黔江用文化绘就了一幅和谐图!一队队到黔江来采风的文化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0-19 10:5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