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谁编织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谁编织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谁编织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以北七公里处,过去有一个乡叫看山寺乡,再前还叫过大面河乡,由于它的落后,人们也从来没有把它放在眼里,所以几经更名也无人在乎,可其不知留在这里的一段美丽传说却耐人回味,让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看山寺乡北接龙王庙乡,西贴大赵峪街道,东邻原碾子凹乡,南出沙河子镇,一条仅有的河流大面河由北向南流入丹江,辖区内有海拔一千四百米以上的大山三座,分别以老爷山、老虎岭、杨岭冠名,至于这里啥时开始有人类活动无法考证。
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者人们碗里的食物翻了花样,子女上学的也多了,冷不丁还冒出几个大学生。突然有一天,这里的几个先觉们不约而同的钻起了死牛角,“咱房后面的大山洞咋就叫六龙洞、大龙洞、九龙洞、十龙洞……什么的。娃的名是大人给起的,那这十个龙洞是谁给起的名呢? “是呀?是呀?”
散布在方园不足二十里地的九个龙洞呈不规则排列,大都有洞有庙,传承脉络清析一致,互不矛盾,由来已久。大龙、三龙、四龙、五龙位于王山村老爷岭脚下一条长约两公里的狭谷地带上,这里由于明清时期开采银矿而得名银厂沟。属于商州区北段典型的石灰岩断层,千沟万壑,奇洞怪石林立。河谷地带形成了一条小河,四季常青,川流不息。四龙们就长年寄居在小河的两岸,呈子午向一字排开,相距不足一公里。
大龙洞,外观没有洞,形似一个倒旋风状漏斗,洞门没有闪开。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山神例行巡游,发现有一位农夫十分贫穷,基于善念,他就把洞内藏有大量黄金珠宝的密秘告诉了这个农夫:如果你能得到其中一件宝贝,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随后就把一只石公鸡(钥匙)交给了农夫,并再三叮咛一定不能贪心。于是,农夫就按照山神的指点,打开了山门,果真很快发现了洞内所藏的黄金珠宝。这时,农夫早已把山神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一不做,二不休,拼命将洞内黄金珠宝往腰里塞。不知不觉一声鸡叫惊醒了农夫,他回头一看,发现石公鸡正从洞口朝洞内走来,随即一声闷雷,洞门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可怜农夫就这样惩罚了自己,也是大龙洞永远关上了大门。大龙庙位于大龙洞下游一公里的龙头山东边,始建于清朝中期,是一个四合院,由上殿、两耳侧房组成,庙内雕梁画栋,塑有神像,文革后期被毁。
五龙洞和三龙洞位于大龙洞东北五百米的东山坡上,两洞相隔不足五百米,洞边过去都建有龙庙,由于年代久远已荡然无存。五龙洞洞口很小,一个人单身能下到洞底,洞中间有一层石楼板,下了石楼板就进入了洞底,洞内约二十多平米,可容纳三十多人。洞内北侧的洞顶长年滴水,祈天求雨的人在水下放有一碗,但碗内滴水永不溢出,也算神奇。这里干旱季节人们长来祈雨,甚是灵验。
三龙洞则有十平方米左右,洞门大开,洞内长年流水不断,香客来往十分方便,神位龙台的已不见踪影,当年善男信女们敬神烧香的场面只能成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段故事,现在三龙洞大都成了雨天村民放牛牧羊的避雨场所。
四龙洞位于大龙洞西北六百米小河对岸的半岩上,俗称蹼鸽洞”,因洞内长年寄居着鸽子而得名。四龙洞可算是一个闪开的龙洞,洞口大开,约十几平米,洞内约二十多平米,属于干洞,龙何以藏身不得而知,不过洞口下边有长年不息的山泉,另有一个十多米的瀑布,四龙把家定在这里也不能不为一个好去处。
十龙、二龙位于原看山寺乡王山村彼邻的龙王庙乡上山村南洼组、老岭山脉的北坡,两龙相隔不到百米,也算得上一对好兄弟。
十龙洞在这些龙洞群中最为壮观,也称石龙洞。据清乾隆9年[1744] 王如玖纂修本《直隸商州志》卷二  山川载:石龙洞在州北四十里。十九河溯流而上。有山嵯峨。下嵌一洞。方广约五六丈。中有石龙数十条。奇巧天成。鳞角爪牙宛出人工。有伏而寝者。偃而舒者。俯而饮者。仰而吸者。斗者。舞者。蟠曲似蛰者。独一龙昂首欲飞。口中有液。滴成小湫。每祈雨。以瓶承颌下。但得一滴瓶即满。行不数里辄大雷雨。否则终日不获一滴。盖视人意之虞否也。十龙庙过去曾住过道人,道人名叫来娃,文革时期,庙宇被毁,道人沦为乞丐,七十年代在乞讨流浪中死去,年龄大约七十多岁。
二龙洞在十龙洞坡下约一百米的石崖上,洞口很小,只能容一人出入,洞内深不见底,从没有人进入过。据传在很久以前,当地有位好事者总想一探二龙真身,于是就想着进入洞内探个究竟,当他刚踏入洞口,就发现一巨蟒张牙舞爪向自己袭来,这位好事者吓的魂不附体,一脚踩空,摔下万丈深渊。从此再也无人进洞,二龙的真身也永远是个谜。
六龙洞、七龙洞顺银厂沟河流下行不到三公里,位于原看山寺乡王院村马窨组、老虎岭山脉老虎后胯的半崖上,这里山势险要,型似刀劈,易守难攻,是过去山民躲避土匪的好去处。两龙盘踞这里背依老虎岭,目视大面河,身居山水之间,虽险也算安然。
七龙洞悬挂在老虎岭山腰的半崖上,一般人很难光顾。七龙洞口好似一个大天窗,洞内能直立行走,进洞约二十米有一天井,井口不大,深约一丈多,但行人可以自由上下。井下是一个二十平米的大洞,可容纳三十多人,洞顶有一滴水,滴水下有一形似神像的石佛,石佛头上长着一个石碗,碗内滴水长年不断,永不溢出。由于七龙深居简出,居住奇险,祭拜者多有不便,也就自然香火不是很旺了。
六龙洞地处马槽里的山崖根,距七龙洞不足五百米,几乎在同一个山崖上,与河对面的六龙庙遥相呼应。六龙洞洞室并不算大,洞体平平,只能容纳五、六个人,是一个发育不成熟的龙洞,由于临近路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就自然成为过路行人避雨、乘凉的好场所。六龙庙则庙宇宏大,建筑独特,庙神灵验,又地处全乡中心,昔日的辉煌可一点不比其他龙洞逊色。
九龙洞是距离其他龙洞最远的一个洞,位于原看山寺乡九龙洞村三组,九龙洞村也由此得名。在九龙洞村中有一座大山叫垒古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传说中的王莽追刘秀的一些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宋代诗人王禹偁“窈窕奇峰垒古台,望秦内外势徘徊”。的诗句也给这座大山增添了不少文雅、秀美的色彩。九龙就在垒古台的南坡安了家。九龙洞离地两丈多高,石崖上只留下一个形似龙洞、方圆不足两丈多的洞型,洞边石崖敲击有声,好似洞腔,洞下一股山泉流过,至于九龙洞为啥关上了洞门,当地留下了许多不同的传说。九龙庙过去就建在九龙洞的对面,香火之旺,远近有名。
八龙到底云游哪里、落脚何洞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上辈人传说也不近相同,有“洛南说”,“河南说”,“汉中说”几个版本,这些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遗憾,永远难以自圆。
十个龙洞有根有底,有人有物,有传说也有故事,那么是谁编织了这个美妙的主题呢?
一、“远古传说”说
恐龙生活的年代不可能成为人们的记忆,但恐龙留下的遗迹完全可能成为人们演绎故事的基本素材。十龙洞故事的影响区看山寺乡,前有东龙山村,后有龙王庙乡,这里叫龙头,龙背,以龙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巧合。更重要的是龙洞集聚区王山村西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民就经常自发的在龙背上的一块地里挖龙骨,有的卖钱,有的治病,延续几十年。一九九五年四月份,有人在找矿时又发现村东头一块地里裸露出大量动物化石,有些化石从长度、宽度来讲与现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完全不同,难道这里地下是一个巨大的恐龙化石区,由此而又演绎出了龙洞故事吗?
二、“大禹治水”说
如今,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商州流传很广,足迹遍布商州的流岭、熊耳山、北山一带。可能当时丹江河谷尚未形成,水位在海拔八百米左右的山腰部位,看山寺乡龙洞群正好处于这个部位,大禹治水大军中的一支工作在这里,并切治水成绩十分突出。其中避雨、生活过的山洞也被大禹封为了龙洞。
三、“刘秀避难”说
公元八年,外戚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莽。王莽自感理曲,惶惶不可终日,在一些大臣的纵容下,为了保住王氏天下,不断追杀刘氏皇族。王莽追刘秀的故事在商州大量流传,试想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曾经救过自己姓命的商州大山、树木、鸟兽大加封赏,难道对曾经藏身避难的山洞不加封赏是不符合情理的,虽然这方面记载不多,但在商州民间王莽追刘秀的故事却流传很广。
四、“祁天求雨”说
有一次,天气连年大旱,河水断流,只有个别山谷有泉水流出,山民们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一天天死去,他们心急如焚,没有一点办法,只有祈天求雨。于是,他们在头领或巫师的带领下,带着贡品,敲锣打鼓,沿者山谷到处找水,进这个洞,出那个洞,连年祈雨。最后得出了一个规律,那个洞首先祁到了雨,那个洞最后祁到了雨,那个洞没有祁到雨,逐个命名,由于龙是水神,就把这个山洞叫龙洞吧。
五、“躲避土匪”说
研读商洛历史,简直就是土匪的历史,这里人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躲避土匪的时代。由于山洞有水,既能长期与土匪抗衡,又能解决人的吃住,是躲避土匪的好去处。长此以往,这个山洞藏的张家,土匪从眼皮地下过去也没发现,那个山洞藏的李家,土匪进攻一天也没拿下,全家人保住了性命,真是神洞啊,这是天意。于是,巫师们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对这些山洞大肆描绘,并做出了相应的命名,甲洞叫大龙洞,乙洞叫二龙洞……。
总之,关于十龙洞的故事,不是传说,不是故事,也不是人的臆造,它是洞的存在、龙的故事、人的演绎三者的有机结合。十龙洞是传说,它是一个真实的传说,是故事,是一个存在的故事,是臆造,也是一个合理的臆造。几百年来,居住在龙洞边的人们,惧龙敬龙、爱龙想龙、养龙靠龙,一辈接着一辈,经久不息,他们在塑造龙的传说的同时也编织了每个人的梦想和未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