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根之旅面临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根之旅面临困境

新华网南京6月13日电题 (记者蔡玉高、蒋芳、孙丽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对它的保护工作被称为“寻根之旅”。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现代文明不断冲击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遭遇诸多难题。  面临困境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授方式传递、延续和发展。然而,在工业化浪潮下,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面临诸多难题。
  首先是传承人老龄化。文化部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多为六七十岁;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年富力强者也不多。福建省文化厅前年组织的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
  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说,我国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人死艺也亡”,如果没找到合适的“徒弟”,一门技艺可能消亡。
  过度商业化也不利非遗保护。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经济潜力较大、能成为卖点的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那部分则被搁置一旁,由此造成非遗被割裂与分化。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是消失得最快的非遗。
  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说,商业化对非遗传承的破坏还表现在用机器代替手工技艺。一些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把一门复杂的工艺简单地规模化生产,这对该项非遗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缺乏必要法律保护同样有碍非遗保护。去年9月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近年来市场化走得比较成功,然而,如今标有“南京云锦”的产品在南京旅游景点到处可见。“劣质的仿冒让云锦技术在公众心目中形象大打折扣。”王宝林说,由于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还不健全,他们对仿冒者无计可施。
  须除去功利
  传承人老龄化、过度商业化以及市场混乱,说到底是因为“功利化”倾向严重。
  苏州御窑第五代传人金梅泉在为寻找接班人犯愁。他告诉记者,由于这一行既辛苦且没有钱赚,他女儿对此基本不感兴趣。如果再找不到合适的徒弟,老祖宗发明的御窑金砖工艺将失传。
  第三批国家级传承人、云锦大师周双喜认为,传承人老龄化是必然,只要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就行。可在物质化越来越彰显的社会背景下,年轻一代似乎很少有真正愿意为非遗传承尽力的。
  在非遗保护中,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是普遍现象。陈竟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知名度,一些地方政府在申报非遗项目异常积极,可真正申报成功后,就放任不管。
  一些地方生存压力大,最直接的捷径是把大量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民俗开发成旅游产品:凡是演得好的民歌手和舞蹈者都进了旅游区,成了关在笼中的金丝鸟,艺术与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一些时空跨度大的民族原生态歌舞和民间礼俗原本只允许出现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却被集中在仿建的“民俗村寨”以互动体验供游客娱乐,变成平淡而粗制滥造的商业秀……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说,保护非遗一定不要按照功利目的、政绩目的或经济目的,任意简单地改变非遗项目,这将最终丧失对文化的尊重。
  期待民众参与
  “非遗保护,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渗透在一个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这个被称为一个民族“寻根之旅”的非遗保护工作期待全体民众的参与。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呼吁,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专利,而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只有当地居民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陈竟、王宝林等专家说,全体民众应增加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保护非遗的使命感。有这样的基础,寻求非遗项目继承人会变得水到渠成,相关地方和企业在开发非遗产品时也会把握好“度”。
  全民监督也是全民参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对非遗保护日益重视,民间组织或个人对地方政府过度开发或是破坏非遗项目的不当行为有所监督,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国家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应以制度的形式将民众的监督权固化下来,以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工作。
  正如学者冯友兰所论,“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中华儿女应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抢救非遗、保护非遗的工作,以更好地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