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秋节”唐代才形成 吃月饼在长安很时尚

“中秋节”唐代才形成 吃月饼在长安很时尚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中秋节是在哪儿形成的?知名民俗文化专家、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认为,盛唐是中秋节文化的摇篮,唐代长安即古城西安是中秋节的形成之地。

  韩养民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节庆文化研究。他说:“跟定型于汉代的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形成晚了五六百年。它源于古人在秋天进行的‘夕月’ 祭祀之礼,到唐朝时精英人士确立了赏月风尚,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唐长安便自然而然成了中秋节的形成之地。”

  一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中秋节自然也不例外。譬如,节日确切的名称、准确的时间、群体性文化习俗、广大的地域等。这在中秋节与古都长安的关系上,都是具备的。

  根据文献资料,唐太宗贞观年间已明确出现了群体性文化习俗意义上的“中秋节”一词。《渊鉴类函》引《唐太宗记》内有“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表明贞观年间(627-649年)中秋节已有节日雏形,三公以下大臣近侍要向皇帝献礼,以示庆贺。

  韩养民说,除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中秋节都要赏月的逸闻外,唐长安的文人墨客在中秋赏月已成风俗。《全唐诗》咏中秋的篇章中,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较为著名:“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欧阳詹甚至在《玩月诗·序》中谈起赏月的时间条件:冬天寒冷,不易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亮的光辉易被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具备赏月的条件。

  赏月之外,中秋节吃月饼在唐长安也很时尚。据《古今图书集成》引《洛中见闻》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非常好,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会,便叫御膳房用红绫包着月饼赏赐给他们。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秋月饼的文字记录。

  韩养民说,徜徉于唐代中秋节中,你会发现它像溪流那样,向前一直到达热闹的宋朝。中秋节到来之时,商店张灯结彩,时令果品纷纷上市,亲朋好友相聚、设宴畅饮。节俗活动愈加丰富,更具有娱乐性和群体性,遂广泛传播于海内外。

  “如今,形成于古都西安的中秋节,经过千余年的文化凝练,早已成为经典节日,也是认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文化载体之一。”韩养民说。

  (来源:新华网 记者:冯国 编辑:陈璐)转自张志春先生博客

TOP

中秋拜月:傣族鸣枪 潮汕吃芋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9-23  


资料图片:拜月(图片来源:厦门晚报)

中秋拜月可以说是全国各地过中秋的“保留节目”,但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拜月也有各自的特点。近日,就有来自云南、广东等地的读者致电本报新闻热线22200000,讲述他们家乡中秋拜月的奇特风俗。
云南傣族:鸣枪拜月敬英雄
“以前老家拜月后还要鸣枪,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在石狮打工的岩先生说,以前每当中秋节那天,村里年轻男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而年轻女子则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婆婆则忙着做糯米圆饼,放在供桌的四个桌角上,每个饼上插一炷香。等月亮升起,他们就燃香,全家一起“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食物,谈笑赏月。
原来,根据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岩尖死后就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广东潮汕:拜月吃芋祭祖先
“我们那里中秋流传‘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语。”来自广东潮汕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中秋拜月,一般只有妇女和小孩参与。中秋节晚上,当月亮升起来之后,妇女们便在院子、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桌上还摆满月饼、水果以及芋头作为祭礼。
“泉州中秋祭祀也要有芋头,但我们吃芋头还是有来历的。”陈先生说,他们老家中秋吃芋头,是为了纪念宋末反抗元朝统治的人们。原来,当年元朝统治者灭掉南宋,攻破潮州后对百姓进行屠杀。为了不忘元朝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的谐音且形似人头之寓意,以此来祭奠祖先,一直流传至今。詹伟志
文章来源: 泉州晚报责任编辑: 悠悠

中秋节时,我有幸吃到了林老师亲自做的很香的排骨芋头。呵呵,温州仲秋节时也吃芋头,与当地方言发音有关。

[ 本帖最后由 侯法花 于 2009-10-17 23:35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