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教乌云”看满族萨满教的宗教教育——依据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的田野调查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从“教乌云”看满族萨满教的宗教教育——依据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的田野调查



从“教乌云”看满族萨满教的宗教教育




——依据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的田野调查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教乌云”程式、教学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探讨了满族萨满教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和教育性质诸问题,认为教乌云这种近代以来满族萨满教传承的主要形式,体现了满族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从中可见满族萨满教的教育体制已初现端倪,并具有突出的特征。
  关键词:满族;萨满教;教乌云;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教育是以传播教义、吸纳教徒为宗旨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宗教教育则以培养宗教神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前者的教育对象是广大信众或全民族,具有广泛性,是传承宗教观念与文化的重要方式;后者则是针对少数家族萨满候选人或言培养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培养对象和教育宗旨的不同,使这两种宗教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多有不同。有学者即将培养对象及目标,作为划分宗教教育制度类型的依据,将宗教教育制度分为3种类型:培养职业宗教人员;培育信徒;既培养职业宗教人员亦培养信徒1
  满族先世自古信奉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时期,萨满教观念作为氏族集体意识,一种“集体表象”,对该民族产生持久的影响、渗透,业已积淀为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集体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2,这种全民性的信仰以其独尊的地位影响着满族人的精神心理和社会生活,并通过神话、传说、神歌和祭祀仪式等独特的形式,世代传承着本民族古老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知识体系、行为模式等传统文化。祭祀仪式是氏族对族人进行宗教教育的最佳时机,祭祀场所即成了对人们进行宗教教育的独特的课堂。正因如此,对信仰萨满教的民族来说,萨满教宗教教育具有全民性,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又具有终生性,可以说与人的生命相始终。这种教育形式属于广义的宗教教育。
  那么,满族以新萨满为教育对象的宗教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怎样?具有哪些特点?它们与满族萨满传承关系如何?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满族萨满文化研究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以往的研究较少涉及的问题,而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讨论上述问题,迄今还是一个空白。笔者根据多年在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的田野调查,以满族萨满传承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教乌云”活动为着眼点,对满族萨满教宗教教育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满族“教乌云”活动概述



  满族萨满教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明末清初,萨满祭祀形态日臻完备,萨满教达到发展的高峰。然而,自清中叶以来,满族萨满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朝统治者为了适应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在本民族中建立与统一政权相应的意识形态,于乾隆年间颁布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在满族地区推行了至上而下的萨满教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对以往以氏族为本位的萨满教祭礼进行规范化,形成以祭奠爱新觉罗家族的神祇为主,兼纳一些满族共同祭奉的神祇,祭祀仪式大为简化,带有明显程式化特征的祭祀形态。这种祭祀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摒弃了以往各氏族萨满神灵附体的内容,萨满遂成为以祈祝为主的祭司型萨满。学术界称这种萨满为“家萨满”,这种祭祀形态则被称之为“家祭”。只有少数地处偏远,朝廷政令鞭长莫及的氏族将传统的祭祀形态保留了下来,祭礼中仍有降神附体的内容,这种祭祀形态被称为野祭。由于清朝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萨满教改革及其他社会发展诸因素,当代满族萨满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层次。在宁安、吉林乌拉等一些较早设置衙门的满族区域,形成了稳定的家祭传统,并成为近世满族萨满祭祀的主要形态。
  与这种祭祀形态相适应,在萨满传承上,满族许多家族也由原来的神授萨满演变为氏族选举萨满。所谓族选萨满主要是经过在世的老萨满选定,再通过全氏族的评选和推荐,征得本人及家庭的同意,即可被选定为萨满候选人。教乌云就是针对这些萨满候选人而举行的萨满教培训活动。清代以来,满族诸姓普遍举办以氏族为单位的萨满培训班。这种萨满培训班既是氏族萨满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萨满学习萨满术的重要方式。满族民间称参加萨满培训班为“学乌云”,亦称“教乌云”。前者是以新学员为主体而言的,后者则是以家族为主体而言的
  “乌云”系满语,意为“九”,代表事物的“极数”,并被视为吉祥数。因新萨满学习的时间以9天为计算单位和学习阶段的划分,故称“教乌云”。具体学习时间的多少则因家族和具体情况而异,有“九乌云”(81天)、“七乌云”(63天)、“五乌云”等不同说法。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看,“教乌云”即是对萨满和助手进行的以满足宗教神事活动的需要为宗旨的特殊的宗教教育和技艺训练。清代以来,“教乌云”是满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各举办家族高度重视。现代社会,尽管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举办“教乌云”活动困难重重,但在传统祭祀观念和文化根基深厚的家族中,在族长、老萨满的积极努力下,教乌云活动仍有举行。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分居胡家乡小韩屯和莽卡乡东哈村两个聚居村。鉴于本族老萨满和老“栽立”3年事已高,该家族近年来多次举办“教乌云”活动,培训了几期新学员,并分别举行了“落乌云”仪式,使新学员的萨满技艺在祭祀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因此获得萨满资格。笔者先后于2004122730日和200526200738-9日,分别在小韩屯和东哈村进行了3次仪式现场调查。本文即是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简况



  吉林省九台市的满族石氏家族隶“佛满洲”,4正黄旗,满姓有锡克特里、石克特里、奇克特里、益克特里等同音异写。满族石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支系繁多的满洲氏族。据其家谱记载,自始祖至今已繁衍十七、八代,历经350多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200户的家族。该家族原居辉发河一带,属海西女真。后经多次南迁,来到长白山脚下。努尔哈赤统一建洲女真各部后,辉发部于1670年归附努尔哈赤。不久,石氏家族随努尔哈赤起兵南下,进驻沈阳。顺治元年,石氏先祖奉旨前往“乌拉等处,采珠、捉貂”,遂来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任职,总理采珠事宜,并在乌拉街西北的江心岛郎通定居。由于石氏家族第一辈萨满与同村居住的姻亲敖姓萨满比武斗法身亡这一家族重大变故,石氏家族再次迁徙。在这次迁徙的过程中,分为两支,一支迁到九台市胡家回族乡的小韩屯,另一支迁居九台市其塔木镇的西哈村。其时,满族瓜尔佳氏(汉姓罗关)居住在今九台市莽卡满族乡邻近松花江的东哈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因连年遭受洪水的侵害之苦,不愿居住江边。而石氏家族主司向朝廷进贡东珠之职,西哈村离江较远,采珠不便。经两个家族族长协商,提出换地居住。至此,石氏家族在松花江畔的东哈村定居,至今已300年的历史。该家族习惯称东哈村为“东屯”,小韩屯为西屯。东、西两屯的族谱原为一个,自1943年始各自分立谱。位于松花江西岸的东哈村属九台市莽卡满族乡的一个满族村屯,是一个林清水美、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东哈村由东哈和大岗两个自然屯组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牛样河”横亘两屯之间,横贯村东西的松花江防洪大堤绵延四、五华里。江边簇簇茂密的柳林迎着春风吐出新绿,给这个江畔之村带来勃勃生机。村子的东部紧邻松花江,距江边20多米就能看见星星点点的民居。全村计有土地450多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50多公顷,人均年收入2700元人民币。虽未达小康水平,但还算得上殷实富足。
  东哈村是一个满族聚居村。最初由石姓、郎姓和关姓三个满族姓氏组成,后有汉军八旗和汉人迁居该村,形成了以满族为主、满汉混居的格局,但满族仍居多数,全村人口约有60%以上是满族。满族石氏家族是东哈村的大户。全村现有2100多人口,470多户,其中,满族石氏家族共有430多人,120多户,约占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正因如此,村委会的主要领导多由石氏家族担任。本文所记述的仪式过程,主要依据东哈村石氏家族仪式程序。

三、教乌云的程式



  教乌云是由系列程式组成的萨满教教育活动。每一个程式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乌云活动过程。
    1选拔学员  培养新萨满,关系到家族萨满祭祀传统能否继承下去,也是教乌云的宗旨所在。近世以来,东北满族诸姓多行家祭。家萨满是满族教乌云的主要对象。满族石氏家族直至现代仍保留着以降神附体为特征的野祭形态,始终恪守神选萨满的传统。该家族举办的教乌云活动主要以萨满助手栽立和制作供品的锅头为培训对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神授萨满已中断近50年,为了使家族祭祀传承继承下去,创造性地培养了一种新型萨满——“标棍”萨满5,因此,该家族近年教乌云活动,将培训标棍萨满作为主要内容。选拔参加乌云班的学员,主要依据家族认可和本人自愿相一致的原则。届时,由族长、分支族长、萨满和大栽立等家族祭祀的主要成员一起开会讨论人选,再征求本人及其父母的意见。也可由本人或其父母提出,经家族会议讨论认可。如本人不同意,即使被家族选中,也不可强求。选拔学员的标准主要考虑人品、智力、身体、家庭几方面因素。以忠厚正派、聪明伶俐、积极进取、尊老爱幼、年轻体健、热心家族事业者为最佳人选。对小时因病因事许愿当萨满、栽立者,家族多遵从其意愿,允许参加学习。这种情况过去非常普遍,近年已不多见。
  石氏家族东哈支系的教乌云活动始于1998年冬,此后又分别于1999年、2004年和20073次教乌云,共培训了两批计6名学员,其中包括标棍萨满、栽立和锅头:

  石光华:男,23岁,在外打工,从事调制音响等方面工作,对音乐有一定了解,因此他的唱腔较准确。已学2期乌云。6
  石文宝:男,30岁,初中文化,已婚,在家养猪、种地、养车,自1998年参加家族乌云班,已学4期。其父石殿义对他很支持。
  石宗超:男,30岁,初中文化,已婚,曾承包渡口,近年在建筑工地放线,家庭收入丰厚。已学4期乌云。初学时年龄小,担心家族不同意,但他一直坚持下来,而且学的很好。
  石宗朋:男,14岁,学生。
  石继新:男,16岁,学生。
  石文常:男,44,农民,锅头。

  石氏家族小韩屯支系共有6人参加乌云培训班。其中,石宗多是接续萨满,其他5人是栽立。6人中有5人是石氏家族已故著名大栽立石清民的孙子。2004年,家族筹备教乌云时,石清民六子石文瑞的3个儿子石忠义、石忠学、石忠多都被选为学员。石文瑞问他们:“你们三人谁愿意学?”结果,他们三人都想学。他要求他们要学就学好,将本民族祭祀传统承继下来,发扬光大。

  石宗义:男,30岁,大栽立石清民六子石文瑞之长子,以种地、打工为生。他的堂音正,颇有其祖父之风。
  石宗学:男,25岁,大栽立石清民六子石文瑞之次子,长年在外打工,在建筑工地当钢筋工
  石宗多:男,21岁:大栽立石清民六子石文瑞之三子,打工为生,承担木匠、装璜等工作。初中一年级辍学。2004年教乌云时,已学会放神,掌握多位神的技艺。
  石宗昌:男,26岁,大栽立石清民三子石文珍之子,初中文化,在工程队当瓦工。
  石宗波:男,29岁,长年在外地打工。
  石宗乐:男,24岁,大栽立石清民七子石文明之子,以打工为生。


  应该说明的是,并非被选为参加乌云班学习的学员最后都能成为萨满或栽立。在学习的过程中,老萨满如发现有的学员头脑不灵、动作不协调或学习不认真,可随时淘汰。有的学员半途而废或虽坚持学完而无法胜任者,也无缘成为萨满或栽立。如1998年,石氏家族东哈支系教乌云时,计有11人参加,现在只剩3人,其他人均被淘汰。反之,在教乌云期间,如有新的候选人也可插班学习。
  2开班拜祖  教乌云开班时,由老萨满主持开班仪式,相当于一个短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其内容和形式均富有宗教意义。届时,新学员要在老萨满和老栽的主持下,祭拜祖先:悬起祖谱、焚香、杀性、摆供,动法器。老萨满和新学员面向祖爷依次跪地,由老萨满祈祷祖神保佑新学员学业有成,家族祭祀传统承继不绝。祭毕,众人磕头。拜祖仪式旨在使新学员树立对祖神的崇敬之情,增强他们的使命意识,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奠定思想基础。
  3九天换供  教乌云以9天划分学习阶段,这种教育体制具有特定的宗教意义和独特的宗教仪式:教乌云期间,虽非正式祭祀,但毕竟要动法器,因此始终要摆供品,以示对祖先神的尊敬。每9天为一个学习阶段,每9一换供品、供酒与供果清理香案,拂去香灰与积尘。每过9天的换供日,是教乌云的重要日子,老萨满、老栽立都要到乌云班现场,亲临指导,并对学员前一学习阶段的内容进行考核,然后,转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4落乌云  教乌云学习期满要举行“落乌云”仪式,相当于毕业实习,既是对新学员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对祖先和全氏族的一次汇报。通过“落乌云”仪式,使新萨满和栽立得到一次实际锻炼的机会。落乌云既是教乌云的一个重要环节,又自成系统;既不同于阖族大祭,又是一次实实在在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礼是按特定的年份,由主祭萨满主持,依传统仪式进行;“落乌云”仪式则根据教乌云的实际情况择时进行,由新培训的萨满和栽立担任祭祀仪式的主力,仪式的内容依新学员学习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要比正常的祭祀仪式内容有所简化。如石氏家族小韩支系新培养的接续萨满石宗多学乌云时年仅16岁,老栽立和族长考虑到他的年龄小,身体尚未长成,2004年教乌云时,主要教会了他放本家族的一些主要神灵。因此,在以接续萨满石宗多为主祭萨满的落乌云仪式上,放神仪式只放了6铺神,即鹰神、安巴瞒尼、金花火神、色楞泰瞒尼、多壑洛瞒尼、巴图鲁瞒尼。石氏家族小韩屯支系和东哈支系分别于20041227~29日和200738~10日举行了落乌云仪式共有11位新学员主持或参与了祭祀仪式。“落乌云“仪式与该家族传统祭祀仪式相同,包括祭家神(主要程式:悬家神案子、摆供、上香、做打糕、跳家神、祭女战神奥都妈妈、换锁)和放神(悬大神案子、排神、放神[每请一位神包括请神、降神、送神等主要程式]、领牲、摆件子、送神净院子)两部分,时间为3天。传统的祭祀仪式长达9天。因石氏家族祭祀仪式内容很多,又自成体系,我将另撰文讨论。


满族石氏家族萨满培训结业仪式:“落乌云”



四、教乌云的内容



  教乌云的内容包括诸多方面,既包括德育教育,也包括祭祀的基本知识、祭祀礼仪、规则礼法和各种萨满技艺,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1.宗教道德教育  包括对家族的责任感、对萨满教的虔诚信仰、对祖先的尊敬之心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教育。主要通过老族长、老萨满对萨满选人口耳传授,讲述萨满神话、家族历史、族源传说和族法家规等,树立他们的家族意识和宗教意识,培育他们的道德观念。
  2.祭祀礼仪  主要包括:祭祀仪式的程式、禁忌;祭坛和神堂的布置、神偶的供奉、供品的摆放、神器的使用、年息香的研制及各项禁忌;负责供品制作和摆放的锅头主要学习酿制米酒,制作打糕、水团子,杀牲、摆腱子等方法、礼仪和禁忌。
  3.萨满技艺  包括击鼓、甩腰铃、舞蹈套路和步伐、鼓点节奏、响器配合等。
  4.萨满知识  包括萨满神歌、祭祀用语、神话传说等。
  以上内容是满族家祭萨满和锅头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艺,也是满族教乌云的主要内容,诸姓之间大同而小异。
   
满族石氏家族至今保留着以降神附体为主要特征的野神祭礼。因此,萨满需要掌握的技艺更多,也更复杂。对“标昆萨满”的培训,还要特别传授请神、放神的仪式,讲解每位神灵的来历、练习不同的神祇降神后,萨满特殊的舞蹈动作,唱念、使用不同法器的功夫以及跑火池、含炭吞火、登高、爬树等独特的技艺和与助神人栽立相互配合的技术。 满族民间素有“三分萨满七分栽”之说,以此表明栽立在萨满祭祀中的重要地位。栽立不仅谙熟本氏族的祭礼、祭规、禁忌,尤其熟知每位神灵的特性、情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不同的神灵降临,他们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方法答对,并根据各自的习性,为其敬献供品。如祖神降临后表现出对族人的不满情绪,栽立必须巧妙答对,说明情况,请祖神原谅。萨满降神附体后,常处于昏迷状态,栽立必跪在萨满身旁,缓缓将其唤醒扶起,引导他顺利完成各项动作。同时,要与萨满对答如流,不得有误,并及时地接递萨满所用的各种神器,用动听的语言赞美神灵。

五、培训方式



  萨满技艺具有综合性,可谓文武兼备,要在短时期熟练掌握,实属不易。满族各姓在长期的萨满传承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方法,并世代传袭。
  1.口传亲授  满族萨满祭祀用语均为满语,无论是神歌,还是对白。这对于不懂满语,亦无语言环境,对所唱、所说内容不解其意的初学者来说,确实很困难。须授课老萨满一句一句地教,学员们一句一句地学。口耳相授是教乌云最古老、最奏效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在传授击鼓、甩腰铃和各种神灵降临后形式多样的舞蹈动作时,老萨满对每一种鼓点、每一个舞步,都要逐一传授,一一指导,达到技艺娴熟、动作协调,能独立完成祭祀程序的教学效果。
  2.讲练结合  教乌云重在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新萨满独立完成祭祀仪式的全过程,实现新老交替,使家族祭祀传统得以传承下去。因而。在传授的过程中,老萨满和栽立都非常重视学员的实际操作,每教一个动作,一段神歌,都要反复练习,既有集体练习,又有个人演练和一对一的指导。
  3.复习与考试兼备  由于满语难学易忘、缺乏语言环境等困难和萨满技艺的独特性,老萨满在教授新学员时,注重复习、考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培训新萨满以9天划分学习阶段。在9天的学习中,前8天主要是学习和练习,第9天换供日以复习和考试为主。考试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项内容的学习。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保证了教乌云的有效性。


六、满族萨满教教育的几点思考



  满族教乌云活动集中体现了满族萨满教教育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满族已初具萨满教神学教育体系的萌芽。
  1教育体制  从教乌云活动可以看出,满族教乌云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长期的实践中,教乌云的教学内容、方法不断得以完善,形成了大体固定的要素;教育的组织,时间、人员的选定等都自有规则,并形成了初步的考评体制。在满族石氏家族,萨满助手栽立共分5个等级,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依据年龄和掌握萨满技艺的熟悉程度7可以说,满族6铺神,即鹰神、安巴瞒尼、金花火神、色楞泰瞒尼、多壑洛瞒尼、巴图鲁瞒尼已基本具有宗教教育的主要要素,形成了初步的教育体制。 2教育模式  宗教观念与现代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教乌云吸纳了一些现代教育形式,如采取短期培训班形式,具有集体学习,相互促进,时间集中,讲练结合等特点。这与中国北方其他民族传统的新萨满跟随师傅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尽一致,是满族萨满教教育的显著特点。
  3教育主体和对象的同一性  教乌云具有突出的氏族性,教育的主体和教育对象都是血缘群体——氏族,使教育主体和对象具有同一性。代表氏族利益的氏族组织是教乌云的组织者;老萨满受氏族的委托,为了实现延续氏族祭祀文化传统的目的,承担培训技艺、传授知识之职;新学员均来自本氏族,由本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最后由氏族组织机构确定;活动所需经费由氏族成员共同承担。这种严格的氏族性,是满族萨满教教育的突出特征。当代中国北方一些民族在萨满传承上已打破原有的民族界限,可拜其他民族的萨满为师,由其他民族的萨满主持出萨满仪式。即使是已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军萨满,其传承虽也以氏族为单位,但在学萨满时,可吸纳与教乌云家族有亲缘关系或师承关系的其他家族的成员参加,从而使汉军萨满传承一定程度上带有氏族与地域结合的特色。
   
4教育性质  满族教乌云尽管在教育方法上吸取了现代教育的某些模式,从教学内容上看,也具有一定的通俗性,讲授一些传说、故事等通俗易懂、易激发兴趣的内容,但宗教性始终是教乌云的灵魂所在。宗教观念是教乌云活动的指导思想,萨满教仪式贯彻活动的始终,从开班、学习阶段的转换到毕业,都以特定的仪式为表现形式,从而强化萨满教观念,体现了突出的宗教性。
  以上通过对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教乌云程式、教学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探讨了满族萨满教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和教育性质等问题。根据教乌云这种近代以来满族萨满教传承的主要形式,我们认为满族萨满教的教育体制已初现端倪,并具有突出的特征。它既承载着满族诸姓慎宗追远,祭奠祖先的愿望和情感,积淀着民族的观念和意识,也体现了满族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彰显其顽强的生命力。

[ 本帖最后由 郭淑云 于 2010-2-26 12:20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