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寻访非遗传承人”(3):孝顺行,探寻道情之美

“寻访非遗传承人”(3):孝顺行,探寻道情之美

(马亮)“孝顺有个和风书社,书社里有一个朱顺根。”7月17日,我院暑期实践第一小队来到孝顺镇,对孝顺道情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研,并进行“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的拍摄。当晚恰逢朱顺根老师的道情专场演出,当了解到不仅朱老师要来,他的不少徒弟也要来,大家都十分高兴。



  中午时分,大家分两组,一组先到澧浦朱老师家中进行拍摄,下午和朱老师一同再到孝顺,一组则前往孝顺,对当地的老人和道情爱好者做相关调研,并找好住宿,为晚上的表演做好准备工作。在调研中大家了解到不少老人对道情情有独钟,表示自己是从小听着道情长大的,也很早就认识了朱顺根。“我们就是冲着他来的,我们都是老伙伴了。”在访问中,类似的回答十分频繁。队员们担心年轻人对道情这种较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失去了兴趣,孝顺镇老街桥头的一家老牙医店的老板说:“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娱乐形式,但是我们这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是道情的爱好者,就像你们。”他对实践队员笑道。他认为道情是一种陪伴感很强的艺术形式,相比现在的电视网络更加具有人情味。






  当晚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忠实的观众前来欣赏,聚集的人群渐渐的挤满了老街。实践队员则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架设机器、现场录音、拍摄照片、现场采访交流。队员陈青芩“逮住”了朱老师的其中一位徒弟,从他表演之后就一直与他交流,两个人在桥头边蹲了快一个小时。“他答应下周二过来表演时给我100多页的手写唱词。”陈青芩高兴地说。道情多用方言,因此只有当地人才能够听懂,不管方言怎么变化,唱词都是始终不变的。





  表演结束后,队员们与朱老师及他的徒弟们一起合影并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并希望朱老师和徒弟们能够来师大为大学生进行道情的宣传和普及。实践小队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再次前往朱老师家中进行跟随拍摄。

TOP

孝顺镇,这个镇名有点意思
刚看你们的题目还以为这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