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北大某文献学研究博士论文的后记(ZT)

北大某文献学研究博士论文的后记(ZT)

  

博士论文后记

  转自 豆瓣 2009-05-21 20:24:36 来自: 弓玄(80天~)




  按:北大某文献学研究博士论文的后记,转贴在这里,供参考或思考……

  一

  如果后记代表着一种对四年博士生活的批判和反思的话,那么我一直在写后记,只不过在心里写。现在好了,论文写完了,质量好坏先不讲。咱也伸伸胳膊,舒舒腿儿,从积累四年的陈芝麻烂谷子堆里,挑几个秕糠,讲讲那过去的故事。

  论文的大部分是在2008年写就的,2008,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我而言,梦想很小,就像裹脚的老太婆的脚后跟那么大——抓紧时间写完论文,找个喜欢的工作,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毕竟是三十不立的人了,男儿当自强,此时不立何时立?但实现起来很难。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儿。我,一介书生,尽管翻了不少书,看到的总是字,也没见到黄金屋,所以没钱,也没人,能有什么门道儿?求学生涯中,也怪我少年不努力,“三代”不太好。某些单位拿这说事,我就纳了闷,“文革”都结束好多年了,怎么又是血统论?还是冷尿热屁穷撒谎的惯性思路。以过去否定现在和将来,难道辉煌的将来就不能照亮黑暗的过去吗?再说“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文子·上仁》篇,又见《淮南子·泰族》篇)。“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都之家,不可平以准”(《管子·宙合》篇)。“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世说新语》,又见《晋纪》)。

  我不服!!!

  在北京找工作的感觉,就好比北京是一个华丽的衣袍,我只是这个衣袍上的跳蚤。整天跳来跳去,还以为天天向上,其实脚下没有停留的根儿。写作过程中,这个感觉倒还不算太甚。逼人太甚的感觉是,跌跌撞撞的感觉,老感觉时间不够用,多么希望能够铜打钥匙铁打锁,锁住太阳不让落,做梦!

  同时,写作环境不太好,住的寝室,紧靠厕所和水房,睡的那张床和和厕所的抽水马桶只隔一道墙,每次冲厕所哗啦哗啦的声音,很结实饱满地擂在耳边,然后又是回水声音“咯喽”一声,宛若龙吟,半天方去。又,夤夜,寝室门口外左侧的两台饮水机制水过程中,轰然作响;同时伴随着不断过来接水的拖鞋趿拉声、到水房的洗漱声,真可谓声声入耳。所以我睡的很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天深夜,从西门进校园,沿着未名湖走一圈,再从西门回来,这期间,听着MP3,练习英语听力和意大利语听力。回来时,整栋楼上,只有少许房间的灯光亮着,努力地撑破这沉沉的黑夜,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绝大部分人都已睡了。

  因此,写作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伴随我的是,失眠盗汗、眼睛发涩、口腔溃疡,或许由此而致的头童齿豁,也就不难理解了。每天半上午起来,对着镜子刮胡子,看着自己的熊样儿,我心里就纳闷:人都是人他妈生的,周围的人和我一样,年纪轻轻,可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人家生龙活虎,我怎么就成了一代痿人。小伙儿睡凉炕,全靠火力旺,那是我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了。

  二

  到了北大后,那是蚂蚁爬到大象身上的感觉,这是一种叫浩瀚的感觉。开始时,这种感觉害得我,见人说话抖抖索索,但后来就很坦然了。毕竟世界形势已大变,老鼠扛刀,满街找猫——流氓有技术,谁也挡不住。也就见怪不怪了。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包括一些有行政职务的老师,也走博导路线,当然其中学问做的非常好的除外,此类人表现有三个特点:其一,贪恋职位,屁股沉,年龄一大把了,位置都坐出个坑儿,就是冻死不下驴;其二,老大意识强烈,思想上穿着厚厚的纸尿裤,且是加长加厚版,严防第二者插足,防的滴水不漏;其三,学问做的砢碜,毫无自知之明,却带着金钟罩,穿着铁布衫,任你吐沫星子淹死,我,不怕!也见过这样的人,以锥指地,以管窥天,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就好比一个以为天下所有男人都得了ED,全人类繁衍的任务都落在他的肩膀上的这样一个道士,得意洋洋的对他心爱的女人说,“师太,你放弃那秃驴,从了贫道吧”。他,就是这么嚣张!也见过这样的人,无所事事,不学无术,顺风扬旗,不怕热屁烫伤嗓子,仰口接屁。等等。有多少人在“意淫”着北大,高潮过后,有人微笑了,有人流泪了。可我不敢,自认为这四年,心无旁骛的读了点书,一是怕将来走向社会,因北大而膨胀的虚荣心,然后社会给你一记闷棍,让你半天站不起来。二是我不愿意荒废时间,是因为怕时间废了我。所以我一直很感谢北大,感谢图书馆,它那里丰富的藏书,让很喜欢学习语言的我,有机会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感谢百周年纪念讲堂,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纷呈的节目演出,让紧张的我时不时的得到放松。相对于读博生活而言,这是播放电视剧中插播的广告、商场促销时“买一送一”(买个插座,送个液晶电视;买套家具,送套别墅等例子除外)的惊喜。

  当然,我更感激我的老师——李零先生。

  学界像个江湖,山头林立,每个山头都有山大王,也都有虾兵蟹将为之摇旗呐喊,鼓唇振舌。而我现在做的出土文献,它更像武林秘籍,一经发现,天下各路人马,纷涌而至。少林武当,气势汹汹;华山峨眉,急齿板脸。从此,江湖又有了更多的故事和传说。先生在江湖中的地位和成就,浅薄如我辈者,不敢置说一词。我只想说说,作为跟随先生读书的学生,在这短短四年的一些感受。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我对先生的感受,那么它就是——亦儒亦道亦英雄,有笔有梦有肝胆。仔细说来,话长。

  人的成长需要契机,这种契机在于,在一个超越的过程中,如何给予对未来比对过去更多的尊重。尼采《苏鲁支语录》中说道“还有多少事可能!不妨学着超过自己而笑吧!提起你们的心情,你们善跳舞者,高起!要更高起!而且不要给我忘记了善笑”。很庆幸成为先生的学生,先生给了我人生超越和“善笑”的契机,让我看到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心灵:

  首先,先生对学生的真诚和负责的态度,我感受至深。先生常说,写书是替人读书,带研究生是帮人读书。跟随先生读书四年,每学期的每一周,先生和我们都有一个两三个小时的固定谈话。我敢大胆的说,在当下,相比于绝大多数所谓的博导,这种负责态度,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先生谈话(每每有电视台的人,邀请先生做访谈节目,先生婉拒言道,他不习惯在电视上说话。其实先生口头表达,和他的书一样风趣),花说柳说,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在我而言,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先生把书本上或现实中有些光辉的学者名字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帮我树立并坚定了一种学术自信。

  其次,先生对名利的淡泊。对此,我深有体会,08年暑假,我和先生有一次谈话,当时我在楼下等先生下来,见到先生后。先生说,对不起(先生和我们的交往中,比我们对他还要有礼貌,但绝不让人感到拘束。至少在我,先生第一次给我说谢谢或对不起的时候,让我很惶恐,因为之前从没有长辈对我说过如此的话,况且学生为老师做点事,那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他下来晚了,刚接完一个电话,要他参加一个讲座,其实每天都能接到类似的电话,对方提出,钱不是问题,但先生都婉拒了。08年,先生的学术经费开支事宜,先生让我负责。到了年底,还有一大笔钱结余,等元旦一过,就冻结了,不能再使用。我给先生说了几次,先生每次都说,冻结就冻结,无所谓。要花的话,你们几个给商量一下,看如何花?做人难,做个淡泊名利的名人更难。再想想,时下那些学问作的猪不嚼狗不啃的所谓学者,却热衷于到处孔雀开屏,我骄傲!岂不可慨也夫?

  但是先生绝不是单纯的埋首书斋的学者,先生对外部世界关注过程中,透露出的真和仗义,学生也有深刻体会。《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出版后,各种声音都有。我在和先生的通电话的过程中,先生谈了他的态度。“我不能发明一种药,来治人们的病。但是如果说有一种药,不能治病,却说成能治病。我知道它是假的,我就绝不说它是真的,坚决不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先生常常说,他做人,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坚决反对欺负人。某次,在万圣书园二楼喝咖啡,师徒二人言谈甚欢,外面收银台传来一阵争吵声,越来越大。先生说,看看去,起身就走,原来是一垂垂老者,与一书店的男性青年员工,为某事吵了起来。我们过去的时候,已被拉开。其实以先生的个性,如果事情进一步发展,先生肯定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先生写过一些关于反战的文章,学界往往以此来给先生的立场定性。其实以我与先生的交往来看,我对此有个非常简单肤浅的理解,不知对不对,也没有求证于先生。和先生的做人原则一致,同情弱者,反对恃强凌弱,这就是先生写反战文章的出发点。先生的真,还表现在一件事上,令我难以忘记。08年,关于山东济宁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修建与否,沸沸扬扬。那一学期,先生正好讲授《论语》,在谈到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认同感如何建立的时候,谈到了这个问题。先生说“全国有多少真古董不去好好保护,把这些真古董保护好,留给子孙,就是一大笔财富,我坚决反对建造假古董!全国有多少人吃不上饭,穿不暖衣,把300亿花在他们身上,比建个文化城有意义多了。”先生说得慷慨激昂,经常穿的左掖都已咧口,线头都已露出的黑色夹克衫(对生活,先生没有什么要求,他常说衣能蔽体就行,他三年还不进超市买一次衣服;吃的方面,先生也很简单,最喜家常豆腐),此时敞开了,额头上都是汗,手放在先生经常用的那个白色的布包上,抖的厉害(先生说,手抖是他们的家族病,年纪大了,一激动,一上楼,就表现的厉害些)。先生没有言语,显然在平息自己的情绪,半晌,才又开始说话。那时,周围都静悄悄的。

  而就学术自身而言,先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先生对学术的忠诚和孤往态度。先生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作为一名学者,就要把它全力以赴的作好。先生给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一定要有志气,先生肯定也是用这种态度要求他自己的。对学术的诚意,并不是每一个学者都有,但要做一个成功的学者,却是必须的。而先生强调的“孤往”,是某次在万圣书园二楼咖啡厅,与我长达五六个小时谈话中提到的。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是对学术独立思考方法的强调,二是因学术的忠诚而产生的对学术气魄的强调,“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孙子·地形》篇)。先生置身于《丧家狗——我读<论语>》的争论中的态度,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先生谈到孤往态度时,也强调对读书的穿透力,这个问题,先生只说过一次,并没有展开叙说。以我的浅薄理解,是这样的。学术研究可分为有我之研究与无我之研究两种。有些专业的研究很实,比如中文专业中的古文献研究,历史专业,客观性很强,可称为无我之研究;哲学专业,虚。前提假设,主题先行,引用材料以成吾意,材料有寄托、有深意,“我”可以灵活自由的厕身其中,可称为有我之研究。当然,这个划分并不绝对,大致而言而已。学术研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颇为不易,二者如何结合?古文献专业是很实的学科,读书过程中的穿透力如何体现?这种穿透力是二重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是穿透力的表现。陈寅恪所言“了解之同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也是穿透力的表现。二者所占的位置不同罢了。这种穿透力,让人思接千载,万事悠悠,天涯同此凉热;即便飞鸿踏雪,鸿已远,雪已化,但鸿音犹在耳;即便敲响昨天的铃,但也能响彻今天。这种穿透力,让我们共享着不同时空的生活及生命体验。它的作用,让所我们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成为确定学术史上坐标位置的因素,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对现实有所理解,我们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穿透力,反之亦然。

  先生戏言,他生于旧社会(只呆过一年),长于红旗下,崔健唱的,“红旗下的蛋”。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差不多都经历过。小学时候,“大跃进”过——种过小麦,捐献过铜盆,大炼过钢铁;中学时候,下乡插过队。以无我之研究为主导的学术研究中,家国之事,笔底沧澜,处处可以看出先生对读书的孤往态度和带有穿透力的理解,又可谓是“有我之研究”了。这一方面是先生学术方法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先生学术自身气质的体现。是的,可以不同意先生的具体观点,但如果以一己之穿透性经验,做到学术知识及经验的增量积累(这点对很成熟的传统文史研究而言,尤其重要),并且这种增量积累在学术史上能够成为一家之言,那么对学术史而言,又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第二,先生富有激情的学术想象能力。先生治学领域之广、之大,学界对此有目共睹,自然不容小子待言。“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篇)。文学创作要求以直觉、感性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主导;学术研究虽然强调理性思维,但并不排斥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它们往往也促使我们发现稍纵即逝但又重大的问题。先生主攻学术,但又兼擅杂文写作,也能说明先生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先生与我们的谈话中,常戏言他一直在逃,不断的从一个圈逃到另一个圈,然后就骂原来那个圈。其实,在我看来,这正是先生丰富的想象力,不断超越学科领域的表现。先生在和我们的谈话中,思维跳跃性很强,常常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开始的时候,知识面很狭窄的我,听着很费力,又很惭愧。必须承认,先生的谈话可启发人思维的闪光点,随时都有。可惜我手懒,有些启发性的问题,本应该写成文章。

  第三,对学术重要性问题的判断能力。先生经常说,学界中,有很多值得做的东西。我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你们还可以做。研究有很多种,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要分清一线研究和二线研究的区别。我们可以做一线的基础研究,这很有意义,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比如古文字研究,我也很喜欢,但是撅着屁股认字,认出一字而洋洋得意于他人,似乎也不必要。况且地下文物层出不穷,古文字的释读,有时是后知后觉之学。纯粹以古文字的释读为研究目的,有点小。古文字的释读,应该为古文献的研究服务为目的。你们每人兴趣不一,从事古文字研究固然可以,但要注意目的导向。即便不从事古文字研究,也无所谓,可以在别人古文字释读基础上,从事文献思想的二线研究嘛。搞学术还要分清研究的层次,很多人终其一生,做的也就是类似于在学术工厂中的流水线上拧个螺丝钉的活儿,写出的文章,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我希望你们都有能力做些发现性研究,别老跟在别人身后跑,研究一定要有孤往精神。比如我的这篇论文,是先生为我定的,先生的理由是,出土的道家文献不少,但目前学界作单篇分析的多,作综合研究的少。你可以把这些文献集中起来,结合传世的道家文献,给予它们文本和思想位置的综合研究,这样就比单篇文献的研究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对古文字有感性的认识,如果这样,你的古文字能力得到提升,这个意义就很大,比如将来可以考虑,通过墓葬中出土的遣册内容记载,和礼学中的名物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礼学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通过写这篇论文,如何进行相关文献的整理与排比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样,为你再进行其它诸子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让你少走弯路。这就是做这篇论文之于你自身的学术重要性所在。

  第四,极为优秀的学术表达能力。有了富有激情的学术想象力和对重要性问题的判断能力,还不行,怎么把这些表达出来,先生也给了我有益的启示。先生常说,要做一个问题,要选择一个好的撬棍,选择一个好的支点,这就是你的学术表达。支点是问题的切入口,它的位置很关键。撬棍是你的表达方式,要足以撼动要撬的内容。比如要是一块大石头,你用细铁丝作撬棍,肯定不行,所以表达方式很重要。做人要作老实人,说大实话。学术表达也差不多,要简单易晓,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事情。把复杂问题说的简单易懂,这是本事。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不叫聪明。

  先生的文章,我就不多说了。先生的口头表达其实和文章一样明快,先生谈话风格,牙白口清,爽爽利利,“如坠重于高,如渎水于地”(《管子·七主七臣》篇)。谈话内容,无所不包,鸢飞鱼跃,触处生春。谈话效果,花听花怒开,石闻石点头。刚入学的时候,先生要装修房子,让我们去他家帮忙搬书。先生指着客厅的天花板说,不装修不行,一下雨就漏雨(先生住在顶楼),你们看这上面的和平路线图。搬完了书,先生要请我们吃饭,伸出手说,我们还要洗个手。你看,我们几个都是黑手。令人忍俊不禁。又一次,在图书馆南门外的东西路上,先生刚听一个讲座回来,我接先生回办公室。先生说,写作和口头交流,表达一定要清晰,要让别人知道你在说什么。纯用一种语言讲,可以;怕就怕在用一种语言讲的时候,还时不时的夹杂其它外语,这影响听众的思路,东不东,西不西,结果变成不是东西。言毕,师徒二人,相视大笑。

  而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承认行文语言上有向先生靠拢的倾向,不是说一定就要学习先生的行文风格,但先生至少给我文章写作样式丰富性的启示,告诉我,文章还可以有其它的表达方式。甚至先生的写作,也挑战了我的日常经验,激起了我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其实,学术文章的格式化很强,不外乎建立问题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方面;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就像肯德基餐厅的鸡块烹制一样,要经过杀鸡、拔毛、择鸡、切块、分类、烹制、上桌几道手续。在我看来,即便材料收集的非常丰富,论文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但写出的文章,顶多也就是美丽的“僵尸新娘”(美国影片名,英文名称:Corpse Bride)。想达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佛见佛发呆,车见车爆胎的程度,这不可能!因此,能带上自己色彩的似乎只有语言。写作中,我感觉,语言浮雕、简洁、平实即可。在风格上,晓风明月,娓娓道来;溪水溅溅,晓畅明快;下里巴人,插科打诨,甚至可以油的可以掉进油锅里,炸出油来,但是必须有担当,不空洞,要内容瓷实。但学术文章毕竟是学术文章,正如我们面对一朵粉白的花,不能老是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在写作中,如何在学术表述和个人化的感情中取得一个平衡,也是我现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上先生交给学生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将必定在学生的未来留下深深的烙印,晓威虽不敏,唯以身奉之。

  三

  除了先生之外,这篇小文,也凝聚着其它人的力量。

  京华烟云,白驹过隙,匆匆四载,转眼而逝。我大半生(以目前的年龄来看,确实是大半生)的时间耗在了上学读书上,这期间,我的青春小鸟,翅楞翅楞的飞走了,现在连青春的尾巴也见不到,然后留下了一个仍然还在孤独着的男人,以及这篇小文。除开写论文的日子,正好像某日街上闲逛看到的街头小广告描述的那样繁杂、紧张、潦草——“本人因生活极度贫困,长期代写小学寒、暑假作业,替小学生欺负其他同学。并承接以下业务:苦力搬运,钳焊,水电,瓦工,砸墙打地洞,通厕所下水道,Vb、C++、Java、asp语言汇编,flash制作,论文代写,四六级替考,办证,洗钱,要债,暗杀,隆胸,割包皮……”我的生活里有时都是病句,没有主语。生活中有的是看到好像经过锋利的刀剔除肉后,发出青光的骨头的纯粹的绝望和压抑,有时甚至不知道脸在那儿,我丢了我的钥匙。这时,最喜欢走路,双肩扛着脑袋,脚拖着我,漫无目的的走。

  但是,和以下这些老师和朋友的交往,让我这四年的生活变得温润和愉快。

  非常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力之先生,先生是至情至性至真之人,对生活和追求有过人之处。三年读研生活,受教于先生之处甚多,先生学问的高度和深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即便现身在北京,背后仍然有先生默默关注的目光,经常打电话,询问我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另外,受赐于张明非、胡大雷二位先生的教诲,也很多,只是由于生性问题,我平时很少向张、胡二位先生问学。还必须感谢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蒋寅先生,小子不才,承蒙先生青眼相照,有时候自以为是地想,先生是捻花的佛祖,我不小心的微笑一下而已。读研之前,先生就告诉我一定要下苦工夫读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心慌。到了桂林之后,与先生多次通信中,先生不厌其烦的告诉我,写论文时,观察问题的方式、切入问题的角度、怎样提炼并证明观点、文献材料的舍弃和组织、自身位置的定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蒋寅先生的教诲。本以为到了北京,联系会很多,但我生性懒散,联系倒少了,但在我心里,对先生给予我求学之路上的帮助,没齿难忘。虽说现在看历史、哲学及考古方面的书多一些,但在我心里,一直装着文学,有个作家梦的存在。以此来看,我在苏州读大学的日子,我要感谢杨军、黄维华、高文超三位先生,没有他们对我的发现和鼓励,我也不会有今天,尤其杨军先生当是我走向学术道路的启蒙恩师,他引导了我对追求的定位。还要感谢仍然为我操劳的日益年迈的父母,如果没有在我幼小的时候,父亲“强迫”我背《千家诗》、《古文观止》的那几年时光,暗地种下的种子,我也不会走上今天的道路,也感谢母亲的善良、忠厚、博大,一直在默默的教我做人。还要感谢我少年时候结识的生死与共的朋友王熙文君,当时18岁的他以远远地超过同龄人的深刻带给我对这个世界惊喜的认识,他给了我心狂野的自由,引导我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也感谢我苏州和桂林的朋友,陶丽、繆丽君、郁玉英、丁雪艳,她们对我的恩情,永远铭记在心。

  非常感谢,我中期考核以及预答辩时候,唐晓峰老师、林梅村老师、张鸣老师、刘玉才老师给我提的修改意见,让这篇小文增色不少。

  又承长我数十岁吴雪君不弃,引为小友(但在我心里,一直以师事之)。我也记不得喝了他多少咖啡。谈天说地,论人道玄,所举甚小,所发甚大。他不是学术圈里的人,却因为圈外,所以纯粹;因为懂得,所以执着。不是学术圈里的人,但却有即便圈里人也很难拥有的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术背景,以及“翻盘子”的学术气魄,反观这些都让我感到我对自己的失望。而他待人接物的豪爽大气,更是如夏日清风,冬日暖阳,让人惬意和舒服,也照出我自身的浅。与他的交往,是我自身人格及学术的另一种成长方式。

  非常感谢我的朋友程鸿彬,我们是两个酒鬼。酒,装在瓶里像水,喝到肚里闹鬼,说起话来走嘴,走起路来闪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起来后悔,深夜酒杯一端还是挺美。我喜欢!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在一起喝酒的日子了,也记不得多少夺门而出,扶墙而进的情形了。或清风明月,或月黑风高,醵资黄垆;“白菜腌菹,红盐煮豆”(郑板桥《满庭芳·赠郭方仪》),老醋花生,皮蛋黄瓜;把酒临风,追欢买笑,云山雾罩,神侃海聊。他极高廪赋的艺术才能,给我紧张的生活,添了不少乐趣。也非常感谢我的朋友徐文贵,我们是两个书鬼,买书和读书成了我们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他对语言和读书的执着,也激励了我。他的仗义和达观,成为我怀念这个地方的理由。

  非常感谢我的同门,是他们使得我的这段日子显得饱满和充盈。感谢现在远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读博的师妹孙莹莹,初入北大,她对我鼓励和帮助甚多。感谢王睿姐对我的照顾,她的豪爽大气以及幽默,学术上的扎实和视野的开阔,从她身上学到很多。感谢林志鹏兄从台湾带回我急需的论文资料。感谢与徐刚师兄、韩巍师兄、曹菁菁、田天、梁静、李政福的相处,喜笑欢颜,此乐何极?

  如果感谢仅仅因为出于后记写作的必要才出现,从而流于形式的应付,那么在我不说也罢,但是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我不能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从而忽视我生命中的美丽”一样,生活首先是活着,然后才是一种经验和意义的获得,我无法忘记,但是简单的感谢二字又太轻了,我把它推之于天。如庾信所言:“是知青牛道上,更延将尽之命;白鹿真人,能生已枯之骨。虽复拔山超海,负德未胜;垂露悬针,书恩不尽。蓬莱谢恩之雀,白玉四环;汉水报德之蛇,明珠一寸。某之观此,宁无愧心。直以物受其生,于天不谢。”(庾信《谢明皇帝丝布等启》)一种特殊的虔诚让我认为拥抱别人的恩惠就是上帝,这又怎么一个谢字了得?

  四

  在以上众人目光下的这篇小文,更是凝聚了我自身的漫游经验,除了前面所说的身体及心理经验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这种经验将伴随我的一生。

  从事这个题目的写作,常常使我产生“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念头,先秦秦汉的道家文献像挂在那个时空上方的眼睛,通过它,让我每每惊叹于古人对这个世界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他们也努力的告诉这个世界解决自身困惑的办法,希望以此得到自己存在的确定性。其实这种困惑,从来就没有消失,至少在我身上还有。与其说我在写这个题目,倒不如说通过这个题目,向我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庄子·齐物论》)。今天与昨天其实也没什么不同,今天面临的精神上的困境,很难说就一定与古人的困境有根本上的差别,形式不同而已,所以很感谢先生让我做这个题目。很喜欢做这个题目的原因,还在于,我正在碰见一个这样的时代:不是我不小心,而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相对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启蒙时对传统文化的“杀”,(其实这一百年来,在西风美雨的映衬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着不同于先前的打量,不同的人心中,对它都有个拼图),光膀子,抡大锤,给我毁!现在有多少人在“捧”,整个颠倒个儿,——有多少人借传统文化之尸还魂,或到处走穴,中饱私囊;或攘臂前行,急欲建立道德帝国;或跳大神,吃香火,装神弄鬼;或把自己当成全国精神肾亏委员会委员,也就是说把自己当成别人精神上的大哥——伟哥,通过给人恶补精神上的粮食,提高人的精气神。等等。其实不要迷信大哥,很多年后,哥也只是江湖中的一个传说,或者是一抹斑驳的口红,或者是后人滑落唇际的一声叹息。

  我该拿什么来爱您?传统文化。

  ——完全的破碎与绝对的信仰,都是一样的盲目。破碎的东西就让它破碎吧,质疑之后的信仰,则是可以接受的。我的写作,至少在我心中,也是这样的惊心动魄。书到底该怎么读?从甲骨文中读出“全球化”(李零先生戏译为“一球样”),您信吗?该是什么书就怎么读,正如秋天来了,该南飞的南飞,该换毛的换毛,实在不行的就冬眠,等着春天,然后发情,那样自然。思想给予我们什么?思想的位置又在哪里?

  我的读书是哪一种?就是喜欢这么简单吗?

  追求是源于某种偶然性的缺失而进行的必然性询问,正如普罗米修斯的盗火源于人对火的渴望,而火的不存在陷人类于可怜的境地,进一步说,盗火源于人类对处于没火境地可怜的清醒和挣扎。正如一把刀钝到了极处变成了一根棍,不要说追求显示了我们的强大,追求证明了我们的优秀,追求反而显示了我们的弱小和可怜,它最大的好处是给了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必须意识。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说过:“意义的源泉总是被规定为一种生命的活动,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的活动和动力。”追求可以由此出发,我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低伏姿态的前行,寻找一种心灵的启示,做一个“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帕斯卡尔《思想录》),我希望这种思考能够首先救我自己,真诚但不自恋、独立而不盲从、有担当的活着(如前面所言的我对文字功能的要求一样),不麻烦别人和社会,也是帮助别人和社会。

  以上的认识现在伴随着我的写作,将来也伴随着我的写作过程。

  而现在写作过程中,有多少次,枯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半天敲不进一个字。感觉我在房间里被这个焦虑的时间凝固了,变成琥珀,让我艰于呼吸视听,动弹不得。走在大街上,让我感觉,看到的人脸,怎么都是液晶屏幕呀。有时,打了些字,不行,删;再写,再删。写写删删,这种感觉令我烦躁不安,急火上心,抓耳挠腮。到卫生间洗把脸,看着那张脸,疑问道:这张脸是谁呀?它只是要返回房间,接着从上次论文结束的地方再开始写起的票根而已。但也不是没有文思泉涌的感觉的时候,啪嗒啪嗒,敲进去的是愉快和兴奋。

  所有的一切,都过去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感谢这段过去的日子,它们再也不会回来,正如爷爷都是从孙子走来,现在和将来的我从那些日子穿过,也会从弱小走向强大。现在走出校园,嘴里念着最喜欢的诗句,“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走了。

  断断续续写于北大老化学楼李零先生的书房待兔轩

  定稿于2009年4月1日

  (来源: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77559)

TOP

华丽的后记,都赶上本科生一篇论文了

TOP

想到一句古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确不易!因为我也在这个煎熬之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09-12-23 14:43 发表
想到一句古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确不易!因为我也在这个煎熬之中……
噢,加油!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TOP

祝老师写出好论文,多注意身体哦

TOP

祝老师写出好论文,多注意身体哦

TOP

祝老师写出好论文,多注意身体哦

TOP

我不是灌水,手机上网,网络出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1-17 22:26 编辑 ]

TOP

第一次见这么长的博士论文后记,很感人!
作者说“首先,先生对学生的真诚和负责的态度,我感受至深。先生常说,写书是替人读书,带研究生是帮人读书。跟随先生读书四年,每学期的每一周,先生和我们都有一个两三个小时的固定谈话。我敢大胆的说,在当下,相比于绝大多数所谓的博导,这种负责态度,已经成为一种稀缺。”
这样的老师多难得呀 赞叹!

TOP

顶顶

TOP

标题

坚持在手机上读完了。对于马上进入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我,启发良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