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网络学术批评困境待解决

网络学术批评困境待解决

  网络学术批评困境待解决

  □沈玲



  电子时代的网络学术批评因为受众多、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更广,有着比依托传统媒介进行的学术批评更多的优势。但是,网络学术批评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网络批评文章数量多,但不少作品缺乏原创性,质量不高。网络技术的特征决定了网络学术批评的电子超文本形态,而网络文本的超级链接功能使得复制粘贴变得极为简单,由此造成抄袭、剽窃之风泛滥。

  在学术批评领域,同样如此。过分依赖数码技术的应用,人不断被异化,失去思考能力,而主体对思考权利的放弃意味着主体性精神的缺失,批评主体成了信息的载体,而非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若批评主体本身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们所进行的批评又如何担起重任?

  其次,电子时代潜藏着的解构经典和权威的思想倾向也使得传统价值观念日渐消亡,并可能最终导向批评本身的消亡。这一点在依赖传统媒介进行的学术批评中已经有所表现,在网络的学术批评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草根派批评主体代表的价值观多是非主流的,批评原则与评价标准也与学院派有所不同,甚至有些批评本身就是为了哗众取宠或挑战权威而出现的,而且不少批评只有“破”、并无“立”。权威神话或理论神话的被打破多少体现出学术批评所倡导的自由争鸣之风气,但解构的背后隐含着价值的虚无。试想若批评仅被视为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只是字符的堆积,则批评本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会被否定,没有了思想与价值,批评会因此失去存在的意义。

  再次,批评主体的平民化与虚拟化和交互式批评模式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的广布性使批评所欲达到的目标不断偏离中心,而批评的功能也被弱化。同时,网络的丰富性使得各种价值、原则被人们不加分析、选择地接受,反造成了价值的无意义。

  最后,若说当代学术批评对学者、学术、学风、学科都有所批评的话,那么电子时代的网络学术批评很有可能成为当代学术批评的对象。一是由网络带来的侵权问题。网络的虚拟化使得网络知识版权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几年前某一知名学术网站正因此原因不得不宣布暂时关闭,而这一关闭不仅是读者的损失,更是学术界的损失。缺少了专业与专门的交流平台,进行有效度的批评与机制的建立也会随之成为一句空话。同时,电子超文本链接的便利也造成了引用的过度和失范,严重伤害了作者的情感与利益。现在因网络符号的无限复制带来的学术问题也成为学术批评的对象,这点颇耐人寻味。二是批评主体的道德问题。批评之所以是一种争鸣,而不是谩骂,正在于批评主体出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律,秉持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某种现象或事实发表意见或建议。

  因此,在电子时代,我们需要思考的可能不仅仅是“何为学术”、“学术何为”这样的问题,同时也要思考“何为批评”、“为何批评”,并着手进行电子时代批评方法、批评原则、批评标准等理论问题的探讨,以期建设一个良好的批评生态。当然,电子时代学术批评的监督机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及强大的检索工具使得鉴定学术不端变得相对容易,同时,网络的普及也使监督者人数增加,人人都可以是批评主体,人人也都可以成为监督者。不少学术造假行为最先都是由网民揭露并在网络广为流布而引起公众注意的。而学界也开始关注当代学术批评的问题,已有研究者撰文提出要建立与网络文学相应的文学批评原则,但总体而言,我们对电子时代的学术批评所作的研究还是很不充分的,未来的路依然很长。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5-25 9:43:3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