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俞平伯与西湖白堤尽首的孤山俞楼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俞平伯与西湖白堤尽首的孤山俞楼

俞平伯与西湖白堤尽首的孤山俞楼【之一】

作者:乌尔沁



西湖



俞平伯与西湖白堤尽首的孤山俞楼【之一】




俞平伯先生





西湖岸北,孤山西麓,这个春天,春雨绵绵。又见俞楼。俞楼130整整年历史了。而且今年也是俞平伯诞辰110年。所以想去探视一下俞楼和西湖。仍然是棕褐色的两层三开间仿古建筑。仍然灰墙黛瓦的安静古屋。“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乐天的生根诗语还是格外洋溢营养的。甚至有一点想象不出来,俞楼隔壁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俞楼主人的关系,还有曲院风荷一幢法式小楼里早年居住国立艺专校长林风眠跟俞楼的交情。乃至南山路景云里一号国画大师潘天寿和俞楼碰盏。而另一位坐落岳庙西侧的栖霞岭国画大师黄宾虹同俞楼的神游,都让人浮想连片。


西湖,是我经常想去也爱去的一处美情地方。真正的天光山色。掩映于翠绿的法国梧桐叶下面。湖边秀女靓男的身影太跳太密,自已行走时候竟也显得有那么一些恍惚了?顺着断桥向西下去,一走一直。环过了孤山西麓就看见西湖岸北的俞楼了。这间俞楼是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由俞曲院的学生徐花农等筹资为其在原来的“第一楼”旁重新修建,并且“集花卉竹石、书简梅鹤”楼内。以后俞樾友人彭玉麟(清同光中兴名臣)又帮助增建。所以还有“徐辟彭更”之说。为感激众人厚意,俞樾自书一联,悬于楼前:“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西湖

蒙懂记得哪一本书里面记载,俞楼的前身是西湖诂经精舍,俞曲园在此主持达30年之久。《西湖新志》里面也称俞楼是他“讲学著书之地”。 俞楼是一幢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阴丛中。便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人称俞楼,门牌为孤山路32号。院内曾叠石成峰,花木扶疏,小池湛波,亭廊毗接,书香浓郁,清幽雅洁。有人曾经为俞楼题条联云:“千古一诗人,文章有交神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 现在,徜徉俞楼前后左右,觉得大师精魂摇曳犹存。总是抬头看见,俞楼采用歇山式重檐屋顶,两层三开间,灰墙黑瓦赭壁,面积大约350平方米。屋后添建连廊并与重修的西爽亭、伴坡亭相接,青石牌坊上书“小曲院”。


俞楼园林的清新雅致,田光水色,实为孤山一景。一个多世纪来,俞楼像一片文化的祥云,漂浮于杭州西湖的上空,为世人所仰慕。1924年4月1日,俞樾后人俞平伯先生写下了《湖楼小撷》一文,细细地描摹了黛山绿水、东墙西垣的景致,发出了日月流光、星移斗转的感叹。的确,作为俞樾的曾孙,俞平伯对俞楼、对西湖总有“一种茫茫无羁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他在杭州教过书,又常来西湖“闲住”,还娶了一个杭州姑娘许驯为妻。正如朱自清所说那样:俞平伯是与西湖“粘”在一起的。他的大量诗文如《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竹萧声的西湖》、《忆江南》、《眠月》等,都是描写西湖的艺术珍品。公元1924年,雷锋塔倒掉时候。年轻俞平伯还是当时亲眼目睹者之一。




俞楼


那还是上一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时候,年仅二十一岁的俞平伯,随着他的家人一道,居住在这杭卅西湖孤山西岸的俞楼。这个时候的俞平伯刻苦学问,修身念书。培养情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青牟俞平伯正在酝酿写作着自己的红学理论著述《红楼梦辩》。公元1922年6月,俞平伯在自已的专章《红楼梦的风格》里面这样写道:“平心看来,《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是不很高的,和一切中国的文学,诗,词,曲,在一个平面上。” 走近俞楼,就像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坡。被称为朴学大师的晚清学者俞樾俞曲园在此居住了31年。俞樾专注经学同时又对史学,训诂,佛学等等无所不精。还在诗词传记,戏曲小说,等方面怀有造诣。俞樾在俞楼写下煌煌468卷《春在堂全集》,把近百年来治经学古文字学推上一个新高度。



西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