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汪晖 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

汪晖 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

文化与公共性

汪晖 等 主编

三联书店 1997

内容简介

        此书所收各文的作者均为国际著名学者,是近年来活跃在西方学术舞台上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书中的论文涉及到公共领域、现代性和全球化等问题,它们不仅是从西方社会历史现实中提出的基本问题,其理论的启发性和有效性不仅囿于西方社会,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研究意义。

文化与公共性

本书前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素来重视国外学术思想的引介工作,以为颇有助于中国自身思想文化的发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幸赖著译界和读书界朋友鼎力襄助,我店陆续刊行综合性又库及专题性译丛若干套,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格局的急速变化,学术思想的处境日趋复杂,各种既有的学术范式正遭受严重挑战,而学术研究与社会一文化变迁的相关性则日益凸显。中国社会自70年代末期起,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急速变迁过程,中国的学术既是对这一变迁的体现,也参与了这一变迁。迄今为止,这一体现和参与都还有待拓宽和深化。由此,为丰富汉语学术思想资源,我们在整理近现代学术成就、大力推动国内学人新创性著述的同时,积极筹划绍介反映最新学术进展的国外著作。“学术前沿”丛书,旨在译介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之后国外学术界的前沿性著作(亦含少量二战前即问世,但在战后才引起普遍重视的炸品),以期促进中国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反思,并回应当代学术前沿中的重大难题。
  “学术前沿”丛书启动之时,正值世纪交替之际。而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历经百余年艰难曲折,正迎来一个有望获得创造性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愿一如既往,为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竭尽绵薄。谨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11月

文化与公共性 本书目录

    导论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吁求市民社会
    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政治自由主义》导论
    《政治自由主义》第一讲
    基本理念
    承认的政治
    民主法治国家的承认斗争
    万民法
    什么是启蒙?
    后殖民气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
    第三世界批评
    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
    跨国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衰落
    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
    批判的国际主义
    后记

文化与公共性

文章节选

人:社会的动物还是政治的动物

  积极的生活(vita activa),亦即处于积极行动状态的人类生活,总是植根于人与人造物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它永远不可能脱离或彻底超越的。人与物构成了人的每一项活动的环境,离开了这样一个场所,人的活动便无着落;反过来说,离开了人类活动,这个环境,即我们诞生于其间的世界,同样也无由存在。人的活动创造了环境(如制造品),照应着环境(如耕地),通过组织建立起环境(如政治共同体)。离开了一个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其他人的存在作见证的世界,人类生活,即便是栖居于旷野里的隐士的生活,也都是不可能的。
  一切人类活动都要受到如下事实的制约:即人必须共同生活在一起。一旦超出了人类社会的范围,行动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并且也唯有行动是如此。尽管一个在绝对孤立状态中劳动的生物不可能是人,而是劳动的动物(就这个词的最直接的字面意义而言),然而劳动活动本身并不需要他人的在场。尽管人或许仅仅创建、制造和构筑了一个唯有他自己才栖居于其间的世界,但他仍不失为一个制造者,即使他还不能算是一个灵巧的人。也许可以说,他已经失去了他那特殊的人的品质,而变成了神――自然并不是基督教的造物主上帝,而是柏拉图在他的一篇神话中描述过的禀有神性的造物主。唯有行动才是专属于人的特权,无论是动物还是神都不具备行动的能力;同时,也唯有行动才完完全全地依赖于其他人的恒久在场。
  由于行动与人之间存在着这种特殊的共在关系,因此亚里士多德的“zōon politikon”(政治的动物)一词在最早的时候被翻译成“animal socialis”(社会的动物),似乎就是很有道理的了。这个译名早已见于塞尼加的书中,后来经过托马斯・阿奎那的阐扬更是成了一个标准译名:homo est naturaliter politicus,id est,socialis(人按其本性便是政治性的,亦即是社会性的)。这样一来,他们便用社会性置换了政治性。这种无意识的置换比任何精心建构的理论都更加明确地透露出,希腊人对政治的原初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就此而言,值得注意的是(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社会的”一词源自拉丁文,在希腊文里没有对等词,在希腊思想中也没有对等的观念。然而,拉丁文里的societas一词最初也具有一种尽管有限、但却十分明确的政治涵义,它指的是人们出于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的联盟,例如为了统治他人或实施犯罪而组织起来。以后出现了societas generis humani(society of man-kind)的概念,只是到了这时,“社会的”一词才开始获得了“基本的人类状况”这个一般涵义。并非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明白或不关心人不能离群索后这个事实,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把这个条件列为人类的独有特征。恰恰相反,这是人类生活与动物生活的一个共同条件,仅仅由于这个缘故,它就不能成为人的某种根本性的东西。人类的天然的、仅仅具有社会属性的伙伴关系被看成是出于肉体生存的需要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局限性,而肉体生存的需要无论是对人这种动物来说还是对其他动物种类来说都是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南池子 于 2015-5-3 13:1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耿羽 宝葫芦 +9 2009-4-28 10:17
  • 耿羽 +9 2009-4-28 10: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