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分享] 文化多样性的生态人类学解释

[分享] 文化多样性的生态人类学解释

                                               文化多样性的生态人类学解释

文化多样性是指人类文化多种多样,存在差异性,是和单一性、同一性等概念相对的,各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系统。文化多样性不但表现在各种文化系统之间,而且从各文化层次来看,也存在多样性。 从生态人类学来看,文化多样性就是各民族在应对各自的生态环境中所采用的文化手段丰富多样,各有各的一套文化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各民族对生态环境的应对和调适结果。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认为“调适一词是指有机体在其环境中造成的变化与环境在有机体中造成的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是有机体的一种,作为种群成员而存在。因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调适,一方面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生理与文化的模塑,另一方面则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及其影响,人类与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是生态人类学解释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观点。
经济文化类型是生态人类学解释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出发点,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持相同或相似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各种经济文化类型有一套相适应的文化系统。因而有狩猎采集文化、畜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等说法。大凡生活于热带雨林及温带森林中的民族,采集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计方式,因而形成采集狩猎经济文化类型。森林生物种类多样,植物果实种籽根茎等提供给土著民丰富的食物来源,另外森林中栖身的动物也较丰富,是土著肉食的重要来源。日本学者丹野正对非洲热带雨林穆布迪人和阿卡人的采集狩猎生计进行了研究,认为他们过着富裕的生活。之所以说他们的生活富裕是因为采集狩猎民有一套与生态环境和其生计方式相适应的文化,大自然是他们的宝藏,只要需要,总有办法得到。这套文化系统是采集狩猎民长期与大自然互动的结果。采集狩猎文化中,在物质文化方面,大都是为适应采集狩猎生活方式而创造的与之相适应的捕猎工具和采集工具,如刀、矛、箭等,为防野兽侵袭,森林中的采集狩猎民通常建筑叉叉房,就是利用粗大树枝杈连结而把住房建于树枝上。当然不是所有采集民文化都是相同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创造发明。如同是打猎工具,有的民族用箭、,有的民族则用枪弩,采集捕猎技术方面也有不同。食物利用方面也各有千秋,但都异曲同工,都是对生态环境适应与创造。对肉食的贮藏,有的民族用熏干法,有的采用自然风干法,有的民族则制作成酸制品。相应地,在观念和社会制度方面也会存在差异。如同是采集狩猎社会的爱斯基摩人和俾格米人采集狩猎文化差异巨大,最主要方面是生态环境迥异,爱斯基摩人居住地常年冰天雪地,而俾格米人居住地则四季炎热,但他们谋生方式都是采集狩猎,由于生态环境和生计对象不同,因而文化系统差异非常明显。就拿住屋来说,加拿大北部地区常年大风不断,气温极低,帐篷无法御寒,所以这一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建造了有名的圆顶雪屋。俾格米人盖房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森林里光线暗淡,小房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二者采集狩猎生活都是不稳定的,经常迁徙的,因而都就地取材简单搭建,费工时不多,一两个小时便可完成。不仅如此,爱斯基摩人对雪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独特的冰雪文化,在我们来说冰天雪地的环境极其恶劣,而爱斯基摩人却生活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是他们已有了一套对付生态环境的文化系统,让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适合。而俾格米人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练就了他们能在树丛中穿梭,在林间飞奔的捕食本领及许多其它生计方面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俾格米人的文化。
我国生态丰富多样,从气候来说,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气候带,从植被来看,森林类型多样,有热带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中西部还有草原、草坡、沙漠等。从地形来看,有东部平原,中部丘陵,西部高原、山地,北部高原,南部丘陵。因而中国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是必然的,自不待言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选取畜牧与农业两种经济文化类型的物质文化方面来对比生态环境对二者的影响及执行这两种文化类型的各民族对生态环境的调适。
我国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属于干旱及半干旱季风气候,干、湿两季气候明显,对农作物栽培不利,而草地多则适合放牧牲畜,因而这带地区自古以来就以畜牧业为主,而中原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气候适宜,对农业发展有利,因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产地,成为我国典型的农业文化发源地。畜牧文化与农业文化截然不同,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方面尤其明显。服饰是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两个文化系统中虽然执行的功能大概相同,但从服装款式、面料等来说,则是各自文化系统适应生态环境的反映。游牧民族如藏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喜穿袍服,而农业民族如汉族、朝鲜族等男喜穿裤,而女则喜穿裙。袍服宽松肥大适于骑马,上下方便,而且冷时披袍,热时袍不贴身,空气从袍底入,对袍内气温有一定“空调”作用,因而不显得闷热难耐,如果农业民族穿袍下地干活却很累缀,极不方便,因而裤装的轻便便受到青睐。在居住类型及建筑文化方面,游牧民族采用的居所类型是可移动的,如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帐篷等。蒙古包呈圆型低矮型,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调适。蒙古大草原风大,圆顶可以减低风对房屋的冲击力量。而农业民族的生业是种土地,土地是固定的,不动的,因而他们的生活是定居的,住所也是定居的,房屋建筑通常根据生态环境及资源建造。如黄土高原居民住所是窑洞,华北平原居民则住砖房及土坯房,山地民族则有木房,具体来说各民族又有自己的建筑式样及相应的建筑文化。如择基、动土、建造仪式、落成等都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在食物结构方面,畜牧民族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牲畜产品,如肉、奶及奶制品及一些耐旱植物青稞等,畜牧民族在利用食物及食物加工制作等方面都有自已的特色,而农业民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不同生态环境下主食也不一样,如华北平原一带汉族地区以小麦为主食,而南方稻作民族如壮族、汉族、傣族等则以水稻为主食,西部大小凉山的彝族则以耐寒的玉米、荞子、土豆为主食。由于种植对象不同,各民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有关栽种的独特的地方性知识。在运输和交通工具方面,畜牧业地区以大牲畜为驮运工具,如马、牛、骆驼等,而农业地区则用箩筐肩挑或用背箩背,土地不远且地势平坦,易于操作,而山地民族因地形山多坡陡,道路坎坷,人力背负吃力,因而借助牛、马等牲畜作为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地势较平的地方则使用马车、牛车。因而在技术文化方面又各有所长。可见,由于生态环境不同,人类应对的方式不同,衍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就是同一民族文化也有差异,呈现多样的文化,彝族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中要集中于四省区毗连的大小凉山、乌蒙山及哀劳山地区,还有一部分星点分布于滇中及滇西、黔西南、川北等地,因而彝族所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有高山大川、也有河谷洼地。高山草坡,适于放牧、捕猎,凉山乌蒙山彝族就是农牧型生业模式,农作物为耐寒作物。有的地区如哀劳山彝族则实行刀耕火种,而河谷洼地彝族由于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则主要以水田农业为主。同一民族生业不同,文化系统也有异。因而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同一民族文化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
综上所述,文化多样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系统,而且同一文化内部也呈现丰富的多样化,就其原因,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人类在大自然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表现。
                                                                                         文章出处:http://www.gog.com.cn   贵州民族报

TO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育人呵。但这并非唯一原因。
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样性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