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李富强】壮族是“创造”的吗?

【李富强】壮族是“创造”的吗?

  

壮族是“创造”的吗?

  □ 李富强


  壮族是创造的吗?2000年,美国学者白荷婷的著作《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称,壮族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这一观点不仅在国外影响甚广,在国内学术界也有一定市场。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共产党创造民族”的观点甚嚣尘上,西方一些学者就以此观点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进行所谓“反思”。他们认为,包括满族、蒙古族、藏族、汉族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 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把民族边界清晰化,提升了民族意识,所以今天新疆的事,实在无法怨天尤人,完全是自作自受。

  笔者认为:壮族绝非共产党的“创造”。壮族族称最早出现于元代,汉文古籍最初写作“撞人”,其渊源与“骆越”、“俚”、“僚”等密切相关;明清以来,又写作“僮”、“仲”等,这说明这个民族早已存在,并不断发展,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壮族的族体认同不仅是各个支系或较小群体的认同,而且在壮族支系或小群体之间也存在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对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特征高度重视。壮族的识别,基本上是以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特征为依据的。经过政府的民族识别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壮族人民真正确立了当家做主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壮族人民更多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由于地区间的开放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壮族人民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因此,国家的民族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民族层面的认同意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加强。如今,壮族内部各支系或小群体,不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百姓,基本上都认同“壮族绝不是什么‘共产党的创造’,它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族体,只是在上世纪50年代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承认而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视历史,顺应民意,把壮族‘识别’出来,为壮族人民确立了当家做主的地位,为壮族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基础。从此,壮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壮族的认同意识除了各自称群体的认同和在此之上的壮族族体认同外,还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是在与华夏-汉族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和特征也是表现为对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壮族历史的发展轨迹使壮族与生俱来便具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如果说在历史时空上壮族认同由于政治经济等场景的变化而时强时弱、忽明忽暗的话,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却是在不断加强,与时俱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之后,壮族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进入了共同增强的时代。壮族历史造就了壮族与生俱来的、不断增强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壮族的认同意识相互兼容,并存不悖,为壮族地区民族团结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自古至今,广西的民族关系都是和睦的。200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广西民族团结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中央代表团团长周永康同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赞扬:“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局面,当然首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脚踏实地的工作,但其中的历史文化基础亦不可忽略。

  从壮族个案可以看到,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是并存不悖、兼容并包的。在现代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民族意识增长不可避免,它是时代的特点,是现代化、全球化的表征之一。民族意识的增长也是各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正确的、适当的民族意识,对于各民族探索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不致于迷失自我具有重大意义,但这种民族意识必须在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范畴之内,否则,就会有悖于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滑入民族分裂主义的泥潭,给中华民族带来灾害。因此,在现代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民族意识,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强化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各族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本文系作者11月14日在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的演讲,本报有删节)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

拜读了,说得好,受教益。

TOP

壮族从柳江人开始至今已有上万年历史,它是布洛陀神造民族,如同龙造汉族。凡人都不可能否定壮族具有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TOP

回复 3# 的帖子

一起加入我们吧,该专题太需要你的帮助!

TOP

希望版主尽可能动用多方面力量和条件,对全国已确定的还是未确定的“民族”介绍材料多组织发帖。这样对这个版面的激活会很有作用的。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

TOP

当年民族识别有谬误,但应从当时历史情境中看,有时代局限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功厥伟,不容低毁。每个民族都是实体,并非想象的共同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非然。但也绝非“想象的共同体”。“共同体”是不能想象的,他是有依据的。

TOP

“共同体”是不能想象的,他是有依据的。
愿闻其详?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转载一段来自“僚人家园”同名主题的回复评论如下:

“事实上,李富强所要批驳的问题,并非始于今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争论不休。当年壮学宗师黄现璠所参与的一系列社会历史调查和以事实为据排除干扰力争“桂西僮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的实践活动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和《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已经成功地消除了当时的这类误识。现在白荷婷又拿出这类旧话题妖言惑众,不过是极少数唯恐天下不乱试图破坏民族团结又习惯篡改历史的伪学者胡言乱语而已。当然,对这种胡说八道置之不理是不行的,李富强先生的反驳还是很有必要的。”

[ 本帖最后由 覃和平 于 2010-5-10 15:12 编辑 ]

TOP

美国学者白荷婷,英文全名Katherine Palmer Kaup,2000年出版的其著《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我未看过中文版,但读过英文原版,即《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作者于书中认为:壮族历史研究始于壮学之父黄现璠于1957年出版的《广西僮族简史》,同时于书中多处引用黄现璠及其弟子黄增庆的研究成果来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壮族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纯粹是共产党创造的结论。这种误识源于作者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对壮族学者论著的误读。同时将历史上的民族意识的有无和强弱当作决定民族历史来源的唯一要素,这种思维逻辑十分荒谬,结论自然漏洞百出。在我看来,不精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十分肤浅的。这些学者只适合作理论探索和研究。

[ 本帖最后由 孟英 于 2010-6-16 00:56 编辑 ]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不知道孟老师可有电子版,我非常期望能了解更多。

TOP

美国学者郝瑞的彝族创造说相似。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0-6-17 22:32 发表
美国学者郝瑞的彝族创造说相似。
四川已故民族学家李昭明与郝瑞的论争如同李富强与白荷婷的论争一样,都是为了澄清真像!

TOP

引用:
原帖由 代启福 于 2010-6-17 16:09 发表
不知道孟老师可有电子版,我非常期望能了解更多。
我没有电子版,读的是网络版,给代版主一个连连,你可进去看到!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 ... Xianfan&f=false

[ 本帖最后由 孟英 于 2010-6-27 00:45 编辑 ]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非常感谢,能读到大部分的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