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朱卿

2014-4-25 22:09
[林超民]闪亮的流星——追念王筑生教授

[林超民]闪亮的流星——追念王筑生教授 - 人类学│民族学 - 民俗学论坛-Folklore Forum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CD%F5%D6%FE%C9%FA

    王筑生(1945.12-1999.3.14),安徽省庐江县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兼系主任、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一直从事中国西南民族的人类学学习和研究。
    王筑生196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本科。1982年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工作,次年起担任该所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1982至1985年三年间发表民族研究方面的论文、调查报告和译文11篇。由于其突出表现,他1985年经田汝康、马曜、江应梁、王叔武先生推荐,荣获美国温纳-格伦人类学研究基金会“发展中国家奖学金”赴美自费留学,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人类学系攻读人类学学位,1988年6月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91年12月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2年6月受聘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人类学系为博士后副研究员兼讲师,师从该系研究部主任、美国缅甸研究会会长、著名东南亚学者莱曼教授做研究,并为该系研究生开设《中国社会与文化之人类学研究》课程。1993年底,王筑生同妻子(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人类学硕士)杨慧放弃了在美的永久居留权回国,是1980年以来第一个回国服务的人类学博士。
  
  王筑生国外学习工作期间,接受了文化人类学各学科的良好训练。他的博士论文《变迁之路――中缅边境上的一个景颇族村寨》(Road ofChange: A Jingpo Village on China'sBorder)得到有关教授很高评价,被认为是“具有理论和民族志方面的重要性,是关于景颇族历史、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唯一的英文著作”,后被收入D.Hicks 和M. A. Gwynne 著的《文化人类学》(Harper CollinsPublisher,1994、1995版)一书作为人类学家研究个案之一。他在伊利诺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所撰写的专著《景颇――云南高原上的克钦》(TheJingpo: Kachin of the Yunnan Plateau)被莱曼教授(F. K.Lehman)评价为“是对于东南亚和毗邻中国的民族志以及对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一般理论的有意义的贡献,是明晰的理论和细致严密的民族志相接合的卓越典范”,“对于社会人类学以及东南亚北部人类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书被收入美国著名的“亚利桑纳州立大学东南亚研究丛书”,已于1997年出版。
  
  王筑生回国后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和云南大学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突出成果。1994年以来,他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篇,专著1部,主编文集1部。1993年,他被邀请为美国权威的十卷本《世界文化百科全书》(G. K. HALL&CO. 出版)撰稿人之一,他撰写的中国傣族、景颇族文化已于1994年发表于该书第6卷。1995年夏他应邀在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的讲演《社会变迁与适应中国的景颇与利奇的模式》,对英国著名人类学家E·利奇提出的在国际人类学界具有影响的经典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中国人类学者多年来第一次以中国的田野资料和研究参与国际人类学界的“对话”,并向国际人类学的权威理论提出挑战。文章后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秋季卷,受到国内外人类学家的广泛重视,被国内若干著作所引用。该论文由于具有重要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被评为云南省1993-95年度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
  
  1997、1998年他曾两次被邀请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食物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论文,所提交的论文均获得好评,已被收入会议文集出版或即将出版。1996年5月应邀在第五届全国文化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作题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医学人类学”的讲演,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健康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在《健康报》上作了专题报道;该论文后发表于《思想战线》1996年第3期。1997年他应邀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作关于“文化与生存――泰国北部云南人”的学术讲演,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1996年以来,王筑生还担主持和组织了云南省社科重点课题“云南山区民族文化扶贫”(1997-1999)的工作,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清迈大学社会科学院合作进行了“泰国北部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社区的研究”(1998年4-7月),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合作进行“旅游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国际合作研究(1998-1999)以及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人类学系合作进行“旅游与民族关系”的合作研究(1998-1999)。1999年3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5岁。
  
  1997年1月王筑生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到福特基金会的资助,组织并领导了“国家教委第二期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著名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家林耀华、田汝康、郑杭生、宋蜀华、何耀华、陈国强、黄淑娉、李亦园、乔健、庄英章、莱曼、何大伟、麦金农等应邀作了讲演,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和台湾以及美国、法国、荷兰、朝鲜的60位中青年人类学民族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的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提高了云南大学这一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王筑生还利用他在国内外人类学界的广泛联系,多次联系或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云大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翻译。在这些学者中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外,还有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人类学之一M.萨林斯和著名影视人类学家P.霍金思等。
  
  1997年王筑生调入云南大学工作后,被聘为硕士生导师,为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文化人类学课程。同年由他主持向国务院学位办申报民族学硕士点获得批准,于1997年招收第一届民族学硕士生。1997年10月由王筑生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再次向国务院学位办申报民族学博士点,目前已获专家组通过,即将获准。民族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成功,是云南大学民族学研究生计划的零的突破,是云大第一次由中青年申报获得的民族学学位点,对云大建设中的“211”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具有重大意义。
  
  王筑生除担任教学行政工作外,还担任研究生的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他结合中国民族研究的实践,向学生介绍国际人类学理论方法及最新进展;他的课程信息量大,富于启发性,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由于云大人类学民族学的成果和影响日益扩大,先后有来自美国、荷兰等国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前来人类学系和影视人类学所做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人类学研究,由王筑生担任他们在国外的研究导师。自1995年以来,王筑生协助指导过民族史硕士研究生2名,指导民族学硕士研究生2名,指导国外人类学博士研究生6名(分别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芝加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作为民族学者,王筑生自1980年以来在云南边疆和泰国北部做过数十次田野调查,其中包括1988-89年在德宏展西景颇山上的为时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和1997年4-7月在泰国北部泰缅边境的云南人村寨中一个多月的考察。长期的田野工作实践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为王筑生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王筑生的学术成果和活动得到了人类学民族学界的承认,他回国后被增补为中国民族学学会第4届理事,选为第5界常务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2届常务理事,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和云南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他也是美国人类学会国际会员,并荣获美国温纳-格伦基金会免费终生赠阅美国著名人类学杂志《当代人类学》。(上述资料由刘永青女士提供)

王筑生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V_xvn_PHkOU1q8sAUka

[ 本帖最后由 朱卿 于 2014-4-25 22:20 编辑 ]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50 张多 2014-4-26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