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木兰山人

2012-4-25 22:14


说实话,读楼主的文章,我有点吃力。楼主思想跳跃挺快,行文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写作习惯。楼主应该是看了一些西方的理论书,可能受到中国人的一些译著的影响。
       读完以后,提炼了一下楼主的观点,楼主一方面承认前现代社会传统民俗秩序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在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下,应该实现个人价值的解放。
       楼主所说的“普世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关于如何建构一种良好的“风俗结构”的问题。对于“价值”这个术语,汉娜·阿伦特认为:“理念作为超越单位,过去一直被用于认识和衡量人们的思想行为,而现代社会将所有这些标准都消解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功能性的"价值"。价值成了社会商品,它没有自身的意义,跟所有其他商品一样,仅存在于社会关联和交往不断变化的相对性之中...变成了交换的实体,其"价值"的承载者是社会而不是人,尽管是人在生产、使用和判断。”普世价值和个人价值概念的运用也是要批判的运用,现代社会的“价值”在评判自古至今的死亡观念问题时,首先是要在前现代的语境下去审视,这也是楼主引用的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前提,绝非强调个人价值所能解决的。在前现代社会,良好的风俗结构使大多数中国人活得满足,鬼神信仰也促使其行事有所忌惮,积极行善。现代的中国人“活不够”,应该说是产生于我们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之中,并非中国历史的普遍情况。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彰显楼主所说的个人价值,也不是例子所说的“关注自己的性生活”之类的肉体欢愉所能解决的。中国人深知人的生命的有死性,但是现代社会的风俗结构仍在建构之中,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能是活在传统的习惯之中,传统虽已式微,但是其影响不容低估。如何建构现代社会的风俗结构,使每个人活得安心,这是每个民俗学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对后现代的作品看得不多,可能误解了楼主的意思。欢迎大家多多参与交流!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9 耿羽 2012-4-25 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