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柳倩月

2010-7-30 14:07
与车前子交流对于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看法

车前子在话题讨论论坛上发了一张贴子,希望权威人士解释一下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等概念,我不是权威人士,所以也不怕献错出丑,颇为冒失地作了一些简要的回复。我的基本观点是,不能把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二个概念混为一谈,我举出了三个用以区分二者的理由,引如下:


  其一、民俗文化着眼于历时,民间文化着眼于共时;
  其二、民俗文化有“上以风化下”的“化成”之意味,民间文化则主要是草根精神之“养成”。
  其三、民俗文化具集体性,为一方民众所共享。民间文化则不排除个人绝艺,甚至为个人独占。


        
        这些说法至为简略,还是需要另加说明。

  第一、民俗文化着眼于历时,是说民俗文化的形成需要一段时期,有学者认为以当今的社会发展速度,也不能少于30年的沿习,比如春晚。但民间文化却可以产生于当下,比如手机短信文学,实堪称为一种产生于当下的民间文化,但它尚不能形成民俗。

  第二、关于民俗文化有统治阶层“化成”之意,以与民间文化之由民间“养成”进行区别,可能会引起较多争议,致人迷惑。我特别要做一些解释。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学者,提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经典定义,并且明确指出它是在“官方”之外的。这一观点影响甚众。我个人觉得,在民俗这个问题上,并不需要特别强调官方和民间的对立,因为民俗的起源、演变、沿习的历史,本来就是官方和民间相互之间生克制化的过程,唯其如此,我们来研究民俗史,才可能有更多新发现。

        后溪男孩见到我回复中的“上以风化下”之句,遂疑。我又做了一个引经据典式的回答:

      “上以风化下”出自《诗大序》(又称《毛诗序》),这里的“风”,本义指《国风》,泛指《诗三百》,因《诗三百》多出于民间,也可系于风土人情。在《诗大序》中,“上”指统治阶层,“化”的本义是“教化”,所以这句话的原意可理解为:统治阶层用《诗》来教化民众。

     我将这句话与民俗之“化成”关联起来,是因为历代形成的民俗,的的确确还有官方统治阶层“化成”之功。《汉志》中说:“民性有刚柔缓急,系水土之风气,谓之风;好恶取舍,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清人余治《庶几堂今乐自序》中说:“甚矣,乐章之兴废,实人心风化转移向背之机,亦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也。周子《通书》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云:‘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于治者远矣。’”欲以乐章移风易俗,统治阶层的力量殊为巨大。所谓上有所好,下亦从之。

     举个玩笑性的例子,近几年我们的领导爱玩扑克牌的“干瞪眼”游戏,结果我们学院的大多数同事都爱上了这个游戏,几乎每逢聚宴必玩,演成院俗……。



        上引《汉志》及清人余治所说,为我读书过程中所作笔记,所以引来极为便利。为进一步巩固我的看法,我再引《说文解字》之释“俗”。《说文》释“俗”有两层意思,一是“习也,凡相效谓之习,系水土之风气。”一是“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可以较明显地看出民俗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当系于水土风气和君上好恶。既然如此,民俗文化自然不能仅仅框定在民间这个空间中。

         车前子因我回复中有皇帝及其三宫粉黛也要赶节俗吃粽子,并且还吃出更多花样来的说法,提出“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即达官贵人和皇帝过端午,搞更多花样的赶节俗吃粽子,就既非民俗文化,也非民间文化了。或者说,过端午吃粽子等活动,在民间属于民间文化,在贵族官绅和皇帝那里,就属于贵族和宫廷文化了。”显然,如果我关于吃粽子的戏说,引出车前子这番感想,实是我言之不慎以至误人,我的本意,可不是要引出这样一段非此非彼或非此即彼的感想。话题本身是关于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概念的理解的问题,我想,还是得回到这个正题。我说民俗文化有官方“化成”的意义在里面,并不否定它还有很多同样是民间“养成”。只不过,相对于“民间文化”来说,民俗文化的官方“化成”之功要明显得多,而“民间文化”,与官方“化成”则没有什么直接的干系。


  第三、关于民俗文化具集体性,为集体所共享,而民间文化,特别是某些民间绝艺,常常为个人所独占。

        民俗的集体性,这也是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讲得很清楚的,不用我多说。我想另外说明的是这个“共享”,也可能会造成误会。因为当民间文化进入宫廷大院,为达官贵族所享用时,它似乎也被共享了,既然被共享了,是否可以视之为民俗文化呢?仍然不能,因为它们只是作为一个客体被达官贵族所欣赏,达官贵族只是看客,是他者。但民俗文化在这点上不同,高墙深宫中过中秋,过端午,帝王嫔妃及将相们也是积极参与者,是民俗大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不是作为看客而存在于民俗文化中的。

        至于民间文化,既可以为集体所共享,也有可能为绝艺传人所独占。更重要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演变为举国趋鹜或举族而动的民俗,而只是在小范围内沿习承传。

  鉴于此,民俗文化不等于民间文化,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必要的。

  盛夏苦暑,昏昏噩噩,出言谬乱,敬请批评。





[ 本帖最后由 柳倩月 于 2010-7-30 19:01 编辑 ]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10 英古阿格 2010-8-12 09:47 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