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山田小子

2010-7-24 16:05
标题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去年考研前一个多月,一位北师学姐介绍的,还有两本,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林继富《解释民俗学》。由于当时时间紧迫,看得很匆忙,基本没看懂,考试时有一个名词解释:逻辑思维互渗律,我写的是,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关于列维布留尔的理论中有详细介绍。至于内容,不晓得。
第二遍坐下来静静的啃这本书,基本看懂一些了。谈一点体会:
1.条目清晰。流派思想、代表人物理论、思想特点、理论评价,其中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一一列出,大小标题即该学者理论的概括,给人一种有体系、有系统的感觉。
2.系统的理论评价。既指出影响也点出其矛盾与欠缺,及其后人的修正、补充与发展。使读者对理论有一种既系统又辩证的认识:新方法新理论产生于对过去理论的批评过程中,过去的理论功不可没。
3.理论比较有利于理解思考。不同流派及学者对一些民俗事象如宗教、巫术、图腾、神话、仪式、习俗等都有系统研究,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比较探讨,可加深关于某一事象理论的系统理解,解除田野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并启发自己思考。同时,可试着去领悟不同理论的切入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由理论引出方法论。以前也独自做过几次田野,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句话,没有理论的田野是盲目的。其实很多理论本身就包含有方法论,如莫斯把一种社会现象当作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在各种社会事实的关系中或具体的经验中内在地把握分析理解具体事实,并通过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文化立场的转换来获得这种研究,提出了民族学的根本问题是交流和沟通。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文化的有机统一观念,即要了解某个文化事物,就要了解它在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及仪式上的用处,否则不能获得关于它全部的知识。表演学派认为了解民俗必须伸展到关联民俗表演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并提倡近距离观察表演过程,期望理解其他人的美学表演和艺术感受,等等。这些理论或方法论都能给我们的田野工作以指导和启示。
5.是否可避免的不足?西方理论译成中文,不可避免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有些地方每个汉字都认得,连起来却不晓得到底在表达什么。每天啃下十几页,还必须全神贯注。不过,认真啃下来,还是会有收获的。特别是对打基础的学生来说,这本书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5 后溪男孩 2010-8-14 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