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向振
|
|
|
李向振,河北故城人,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河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理论、民间信仰、村落生活变迁、“非遗”保护等。
代表性论文
1.2022.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民俗研究.(3).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第10期全文转载).
2.2021.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CSSCI.
3.2021.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CSSCI.
4.2020.当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兼谈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问题.民俗研究.(6).CSSCI.
5.2020.文化资源化: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理念转换及其价值实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科版).(10).CSSCI.
6.2020.民间礼俗仪式中的人情再生产——以京郊姚村“喝满月酒”为例.民族艺术.(1).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全文转载).
7.2019.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民俗研究.(1).CSSCI.
8.2019.日常生活的隐喻:作为公共领域的村落集体仪式.世界宗教文化.(2).CSSCI.
9.2019.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CSSCI.
10.2019.嵌合式治理:“新乡贤”培育与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中国农村研究.(2).CSSCI集刊.
11.2018.“信仰惯习”:一个分析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视角.世界宗教研究.(1).CSSCI.
12.2018.劳作模式: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新视角.民俗研究.(1).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2期论点摘编).
13.2018.通过民俗:从生活文化到行动意义的摆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第6期全文转载).
14.2018.当代农民学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发展脉络及反思.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CSSCI.
15.2018.大数据时代的民俗文化数字化与民俗地图制作.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CSSCI.
16.2017.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一种路径.民俗研究.(2).CSSCI.
17.2017.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CSSCI扩展.
18.2015.新加坡华人“庆赞中元”活动调查报告.民族艺术.(5).CSSCI.
19.2015.“说”与“做”:地方信仰知识的构建方式.文化遗产.(2).CSSCI.
20.2014.Constructing a Local Folk-belief Knowledge System:A Case Study on Xiangtou in Hebei Province,China,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Vol.4,No.11.
21.2013.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表达——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个案.民俗研究.(4).CSSCI.
22.2011.村民信仰与村里有权威的“边缘”人.民俗研究.(4).CSSCI.
专著、编著
1.专著.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2.合著.社火傩韵:冀南地区民间社火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18.2/4.
3.编著.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通州卷(副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
4.编著.新加坡茶商公会史略.香港:新天出版社.2015.2/2.
5.编著.中国节日志·安国药王庙会(副主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教授课程
1.本科生:《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史》(专业必修课)《中国乡村研究》(专业选修课)《中国文化史》(专业选修课)《口头艺术与民俗文化》(通识课)
2.研究生:《民间信仰与宗教专题》
主持课题
1.主持: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鄂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化研究”,2019-2020.
2.主持: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俗学史研究”,2020-2021.
3.主持: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新乡贤’的培育与乡村社会秩序重建研究”,2017-2018.
4.主持: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化及其实践路径研究”,2018-2019.
5.主持: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世界民俗学研究动态报告:以理论探讨为中心”,2019.
6.主持:武汉大学通识课建设项目:“口头艺术与民俗文化”,2019-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