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魁立]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派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7 | 点击数:27606
 
贵妇人的故事曾经被许多古典作家写进他们的书里。埃非斯地方的一位贵夫人死去了丈夫,她将丈夫的尸体送到墓地,她痛不欲生,决定随丈夫一道归去,于是就在墓地绝食,一连五日。这期间在墓地附近,根据皇帝的命令绞死了几个强盗。一个士兵受命在这里看守强盗的尸体。半夜里士兵听到贵妇人的哭声,便去观察动静。贵妇人身边有个使女,将真相告诉了士兵。士兵把自己的晚餐带到墓地,劝贵夫人进些食物。贵妇人起初不应,但在士兵和使女的劝解下,开始进食。后来又被士兵的爱情所打动,转悲为喜,他们在墓室里一连度过三夜。第四天士兵突然发现,被绞死的强盗中有一个尸体被他的亲属从绞架上偷了去。士兵惊慌失措。为了逃避惩罚,他准备自杀。这时贵妇人说,老天不会先后把她在世上仅有的两个心爱的人都相继夺去,与其让活着的人死掉,不如让死掉的人挂在绞架上。士兵听了她的话就这样做了。第二天人们看到死尸又回到了绞架上。
布斯拉耶夫认为,包括阿普列乌斯在内的许多古典作家都曾经描述过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故乡却在东方。他认为这个故事是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在中国,这个故事[21]又染上了中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的色彩。环境也变为当地的环境。
这个东方的故事,经过流传和改造,便出现在西方许多作家的笔下。
著名捷克民间文学研究家尤•波列夫卡发表过一篇著作《女人比鬼还坏》。[22]他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自中世纪以来就在欧洲民族、特别是斯拉夫民族中间广泛流传的一则笑话。一个小鬼,他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他想做的事——挑动一对夫妻吵架。可是这件事要让一个女人来做,就会做得很漂亮。波列夫卡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这一题材的相同的故事。他不仅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点,而且也分析了它们的民族特色。他认为这个针对妇女而发的故事最早也起源于印度。最初这个故事充满了佛教气息,后来于12世纪由一位西班牙的犹太人译为拉丁文,并且受到天主教思想的熏染,以后才在整个欧洲流传开来。
俄国的另一位深受流传学派思想鼓舞的民间文学研究家维谢洛夫斯基,充实了本菲学说方法论的体系。他比本菲及他的追随者们更加广阔地提出了文学影响和文学因袭的问题。他提出了口头文学对书面文学和书面文学对口头文学的影响问题。他还提出了基督教的传说对文学及民间文学作品的影响问题。他分析了拜占庭在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最后,他还通过大量事实说明流传活动不只是单方面的,而且是双方面的:不单是从东方流向西方,而且也有一些故事情节是由西方流传到东方的。
维谢洛夫斯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许多流传学派研究家身上通常可以看到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他们的繁琐主义和他们不能提出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缺点。他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如《关于中世纪叙事作品的比较研究问题》,1868年;《斯拉夫的索罗门王和魔鬼基多弗拉斯的故事以及西方关于莫洛尔夫和米尔尼娜的传说》,1872年;《比较神话学及其方法》,1873年;《基督教传说发展史初探》,1875—1877年;《历史诗学》,1898年,等),将历史比较研究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维谢洛夫斯基的著述,对本世纪的比较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流传学派的发展和演变,在本世纪初叶,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芬兰学派。这个学派的奠基人尤利乌斯•克伦(J.Krohn,1835—1888)和他的儿子卡尔•克伦(K.Krohn,1863—1933),都曾经是赫尔辛墓大学的教授。卡尔•克伦同瑞典学者西多夫(K.Sydow)和丹麦学者奥尔利克(A.Olrik),于1907年共同创立了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Folklore Fellows,简称FF),于1909年出版了期刊《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通报》(Folklore Fellows Communication,简称FFC)。这个学术组织直到今天为止仍在出版大量的著作、索引、报道、论文等等。”[23]
这个学派的学者,对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及世界各国的故事及其异文进行分类排比和深入分析,在比较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故事情节、确定这些情节产生的最初发祥地和在世界各地分布的情况、以及这些情节传播的地理途径。
瓦尔特•安德森(W.Anderson)于1914年发表《阿普列乌斯的小说和民间故事》一书,[24]于1916年发表《皇帝和神甫》。[25]这两部著作均可列为芬兰学派的代表作。安德森在《皇帝和神甫》一书中列举了几百个有关这一题材的故事“版本”,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且推断出这些版本流传的地理途径。1913年卡尔•克伦的优秀门徒安蒂•阿尔奈(Anti Aame,1867—1925)出版了芬兰学派进行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性著作《故事比较研究准则》。[26]1926年卡尔•克伦本人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原则及其方法,出版了《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工作方法》一书。 
上述各研究者的专著,特别是后两部著作,勾画出了芬兰在学派在神话学派和流传学派的历史比较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芬兰学派的研究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流传学派的传统,但已有了自己独立的、严整的体系,他们的工作已大大超过老一代学者探讨问题的规模和范围。因此,对于芬兰学派已经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来认识了。
19世纪下半期,流传学派之所以能够在欧洲诞生、发展,并且在民间文艺学领域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这并不是偶然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扩大。这种历史现实向学者们提出了探索和总结这种交流关系的要求。
针对神话学派的保守倾向而言,本菲等学者的学说无疑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们把民间文学研究从神话学派手里、从带声先验论倾向和神秘主义色彩的迷雾中解脱出来,放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学说本身所具有的致命弱点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流传学派的研究家们始终没有摆脱掉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对他们的严重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青]敦煌本《搜神记》与天鹅处女型故事
下一条: ·[满全]蒙汉史传文学叙述模式之比较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