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大灾之后必有妖言
——“5·12”汶川地震之后的灵异谣言分析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3 | 点击数:29239
 
五、娱乐功能决定了灵异谣言自生自灭的传播特点
一则巧妙的灵异谣言,如同一个拼版游戏,就如我们前面提及的“三个8的谣言”,谣言中把数字8作为灵异载体,等于使用了一个开放的、可以不断叠加的结构方式,任何好事的传播者都可以不断地把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与8有关的不愉快联想加载上去,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灵异谣言聚合物”。
比如有好事者发现,汶川地震的日期512日距奥运会开幕正好是88天,而888刚好等于512,“四川”两字的笔划数加起来等于8,而“北川”两字的笔划数加起来,刚好也是8。只要是吃饱了没事干,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附会一些新的与8有关的事件。甚至可能有人说:某天早上我8点起床,喝了8袋三鹿牌三聚氰胺奶,结果那天拉肚子,上了8趟厕所,这也是一个有关“三×8”的灵异事件。
奥运会824日结束,第二天就传出一条手机短信谣言:“中国奖牌数太神奇了!金512228!连在一起是512228!这个数字正是512228分汶川大地震的时间!太神了!!”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收到这则短信后,都在感叹神奇的同时将它转发给了别人。事实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银牌数是21枚,谣言生产者为了拼凑512-2-28这样一个数字,硬将21块银牌数改成了22块,但大多数接受者都没有认真核对,不假思索就相信了。
灵异谣言的爆发与谣言传播圈的文明程度没有太大的相关,传播群体是否“迷信”并不影响谣言的传播。正如卡普费雷所指出的,“并不是他们对谣言坚信不疑,而是由于谣言内容很有趣,是令人惊奇和惊讶的事情,传播者确信,在他向他的朋友圈子宣布这个新闻时,能制造出很好的效果”。一个简单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尽管“三个8的谣言”生产了一系列关于8的不吉涵义,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于8作为一个吉祥数字的偏好,与数字8相关的事物依然是人们在选择各种编号时的首选。
大多数谣言的传播者并不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是谣言的积极传播者,而是被动的消极传播者,他们往往是一些试图借助新鲜信息取悦听众的谣言享用者,他们在谣言的传播中常常会舍弃那些并不显得有趣的内容,省略部分功能。另外,那些与传播者所处的环境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灵异谣言,多数只是传播者博取“故事权”的话语资本,常常不必强调规避方法。
谣言是依托于片面真实而生产的虚假信息。灵异谣言所依据的现象多数都是人们已知的事实,但是,灵异谣言所揭示的逻辑却是反现实和反科学的。对于受过一定科学思维训练的现代人来说,谣言并不具有逻辑上的说服力,但是,对于灾难与灵异载体的灵异解析却显示出了惊人的对应吻合,这是非常神奇的,也很有震撼效果。
在谣言的始爆阶段,少数较早获悉谣言的“知道分子”将拥有一定的故事给予权。一旦我们获知一个新奇的谣言,我们总是会想抢在朋友们从别的渠道获知这个谣言之前告诉他,以与朋友共同分享一则具有奇异效果的娱乐消息。如果能从朋友处反馈回一句“真是太神奇了”,这种反馈无疑会让我们的传播行为受到鼓励和安慰,一旦获悉新的信息,我们还会乐此不疲。
到了谣言的盛行阶段,少数尚未获悉谣言的“闭塞分子”将被朋友们视作老土。当一桌朋友坐在一起宴饮的时候,如果座中有人从未听说过这些神奇的谣言,他就很难进入谈话的语境,而且,这人还可能遭到座中朋友的善意嘲讽:“怎么,你连这都不知道?”
到了谣言的衰败期,继续谈论这一没有新鲜感的话题将会令人感觉无趣。谣言一旦遇到“已经听说过了”的反馈,也就意味着谣言不再具有“新鲜”的价值,从而失去了它的娱乐功能。一个老旧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谣言是不可能在群体中得以继续传播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施爱东博客 2009-01-21 14:57: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民俗意识的回归
下一条: ·[陈华文]上海人形成略论
   相关链接
·[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游自荧]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
·[霍夫曼 奥立佛-斯密斯]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讲座】王晓葵:“记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战争和灾难为例”(11月21日周五14:00)·[申小红]北帝灵异传说及其形象变迁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黄洁]被记忆的传统·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北川民众清明期间祭奠遇难亲人
·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别样的中秋 同样的“团圆”:四川地震灾区中秋节掠影
·总理走进年画村·陈益源:台湾民间的灾难文化
·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各国专家研讨“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