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高丙中]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
——《纳文》中文版序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2 | 点击数:17456
 

  参考文献

  Bateson, Gregory. 1958. Naven: A Survey of the Problem Suggested by a Composite Picture of the Culture of a New Guinea Tribe drawn from three point of view.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pset, David. 1980. Gregory Bateson: The Legacy of a Scientist. Englewood Cliffs, N.J.: Princeton Hall.

  Malinowski, Bronislaw, 1932, “Introduction”, in R. F. Fortune’s Sorcerers of Dobu: The Social Anthropology of the Dobu Islander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Dutton & Co., Inc..

  -1936, “Preface”, in Raymond Firth’s We, The Tikopia: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Kinship in Primitive Polynesia,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Marcus, George E., and Dick Cushman, 1982, “Ethnographies as Texts”,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11: 25-69.

  Marcus, George E. 1985. “A Timely Reading of Naven: Gregory Bateson as Oracular Essayist.” Representation, No. 12(Autumn): 66-82.

  Mead, Margaret, 1972, Blackberry Winter: My Earlier Year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Radcliffe-Brown, 1937, Review of Naven, 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3, Issue 1.

  Wolff, Kurt H. 1944. “A Critique of Bateson’s Naven.” The Journal of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 74, No. 1/2:59-74.

  马凌诺斯基,200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年英文版),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

 

      注释:

  [1] 米德迟至1939年才与马林诺斯基见面。但是,这两位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学术界证明民族志的魅力的大家此前一直在隔空交手。据米德说,马林诺斯基在1926年访问美国的时候,多次说到米德的萨摩亚之行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因为9个月的时间不足以完成一项严肃的民族志研究,这么短的时间恐怕还没有学会当地的语言呢,显然与他自己所奠定的起码一年周期的田野作业时间有差距。可是,米德的《萨摩亚的成年》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米德在1930年出版《在新几内亚成长》,马林诺斯基提示自己的一个学生在书评中说米德根本不懂当地人的亲属制度。米德一气之下,多花3个月,要把《阿德米拉梯岛的亲属关系》一书弄得尽善尽美,证明自己绝对够水平。米德写信请马林诺斯基给福琼的《多布的巫师》写序,信中提到,他写序可能让他站在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因为福琼的书也写了库拉,并且与马林诺斯基所写的颇为不同,其他人见到书之后再怎么阐释这些差异,马林诺斯基都会比较主动(Mead 1972:160)。这就是米德,素昧平生地请当时最负盛名的人类学家给自己小人物一个的丈夫写序,都是这么个请法。这也算是他们两人过招的又一方式。这两个人都浓墨重彩地出现在贝特森《纳文》的书里书外。

  [2] 在几天之后给母亲的另一封信里,他说,“您一定想知道她的特点是什么?她是一个淑女吗?是的,如果您允许把这个词用在一个美国女子身上!作为一个女主人,她让人感到平和、舒心、不挑剔甚至随和。她当然不够英国式,但是,她是一个人类学家,具备潜质去学习英国文化的精髓”(Lipset 1980:15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下一条: ·[赵旭东]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张连海]感官民族志·[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