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汪高鑫]白寿彝民族史学理论述略
  作者:汪高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7883
 
最后要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史相结合。宣扬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强调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少数民族史相结合,则是白寿彝民族史学理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早在1937年,白寿彝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回教的文化运动》的文章,其中讲到了他最初研究回教史,就是出于爱国的动机。他说:“我是回教徒,在民国二十年前也不曾注意过回教。……直到东三省失掉,日本的大陆政策给我们以最严重的压迫,才使我注意到边疆,因注意边疆而连带注意到在西北各省最有力量的回教,因注意回教而和教中人士多所往来,才敬服他们信仰的忠诚,团结的坚固,做事的勇敢,生活的刻苦,使我亲身知道,中华民族的复兴,回教徒应有沉重的担负。但要回教徒担负起这沉重的职责,必先使非回教徒尽量知道回教中一切,才能激起彼此的同情心,造成合作的大事业。”[13](P81)上述从东北沦陷——注意边疆史地——研究回教历史——民族团结抗战,说明白先生是将回教史的研究与当时全民族的抗战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贯穿其中的便是白先生的一种爱国主义思想情绪。1951年,白寿彝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史的结合》的文章,一方面对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史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系统论述,其基本观点是:第一,国内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第二,国内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创造过程中有不少特殊的贡献;第三,国内少数民族也都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第四,国内各族人民的亲爱,团结是有历史传统的。一方面则对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作了充分论述:它宽广了、深刻了、强化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更加巩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而各族人民团结的更加巩固,又大大提高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效果[14](P21-25)。由此可见,白寿彝先生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史相结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因而是历史前途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可知,白寿彝先生的民族史学理论,其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巩固民族间的团结,无疑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几个问题[A].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A].民族宗教论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A].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白寿彝.在历史剧与民族关系座谈会上的发言[A].民族宗教论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范文澜.中华民族的发展[J].学习,3(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8]白寿彝.历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A].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白寿彝.在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A].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0]白寿彝.在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A].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1]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学遗产的整理[A].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2]白寿彝.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A].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白寿彝.回教的文化运动[A].民族宗教论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4]白寿彝.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史的结合[A].民族宗教论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原载《回族研究》2005年02期,第109~114页,文中注释等请参加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岱峻]马学良──深山寻宝人
下一条: ·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
   相关链接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刘晓春]当代民族景观的“视觉性”生产
·[王丽清]白族两老友型故事研究·[谢开来]论现代民间文艺学体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华清]民间叙事与日本武士道的国民化·[邱运华]民间文学的时代意义
·[乌丙安]《民俗学导论》维吾尔文版本序·[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
·[马翀炜 晏雄]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乌兰]民族宗教学视阈下的蒙古族“腾格里”信仰
·[隋丽]浅议生态审美民族性的内涵与表征·[吴凤霞]民族·民族史·民族史学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 ·中国现有近万个节庆活动 成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
·[宝音达]《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马方玲]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